血栓閉塞脈管炎

英文名稱: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發生於中小動脈(同時累及靜脈及神經)的慢性進行性節段性炎症性血管損害;病變累及血管全層,導致管腔狹窄、閉塞。又稱伯格氏病。多發生於青壯年男性,多有重度嗜煙歷史。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間歇性跛行、休息痛及遊走性血栓性靜脈炎。該病主要侵犯肢體,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動脈及其伴行的靜脈和皮膚淺靜脈,受累血管呈現血管壁全層的非化膿性炎症,管腔內有血栓形成,管腔呈現進行性狹窄以至完全閉塞,引起肢體缺血而產生疼痛,嚴重者肢端可發生不易癒合的潰瘍及壞疽。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可能導致永久性功能障礙或肢體丟失,甚至死亡。

基本信息

發病原因

血栓閉塞脈管炎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一)吸菸:綜合國內外資料,血栓閉塞脈管炎患者中吸菸者占60~95%。臨床觀察發現,戒菸能使血栓閉塞脈管炎患者病情緩解,再度吸菸又可使病情惡化。Erb等在鼠的動物實驗中發現,菸草浸出液能引起血管病變。Harkavy等用菸草浸出液作皮內試驗發現,血栓閉塞脈管炎患者陽性率達78~87%,而正常人僅為16~46%。但吸菸者中發生血栓閉塞脈管炎畢竟還是少數,部分血栓閉塞脈管炎患者亦無吸菸史。因此,吸菸可能是血栓閉塞脈管炎發病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病因。
(二)寒冷、潮濕、外傷:我國血栓閉塞脈管炎的發病率以比較寒冷的北方為高。流行病學調查發現,80%的血栓閉塞脈管炎患者發病前有受寒和受潮史;部分患者有外傷史。可能這些因素引起血管痙攣血管內皮損傷,並導致血管炎症和血栓閉塞。
(三)感染、營養不良:臨床觀察發現,許多血栓閉塞脈管炎患者有反覆的黴菌感染史。Thompson發現血栓閉塞脈管炎患者的皮膚毛菌素試驗陽性率為80%,而對照組僅20%。Craven認為,人體對黴菌的免疫反應,誘發血液纖維蛋白原增高和高凝狀態可能與血栓閉塞脈管炎的發病有關。
許多國家的學者發現,血栓閉塞脈管炎在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的人群中多見。Hill等分析了印尼的血栓閉塞脈管炎後發現,大多數患者的飲食中缺乏蛋白質,尤其是必需胺基酸。還有人在作大白鼠試驗時發現,飲食中缺乏VitB1和VITC可誘發大白鼠的血管炎。因此,蛋白質、維生素B1和維生素C缺乏可能與本病有關。
(四)激素紊亂:血栓閉塞脈管炎患者絕大多數為男性(80~90%),而且都在青壯年時期發病。有人認為,前列腺功能紊亂或前列腺液丟失過多,可使體內具有擴張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前列腺素減少,並有可能使周圍血管舒縮功能紊亂、血栓形成從而導致本病。
(五)遺傳:血栓閉塞脈管炎患者中1~5%有家族史。不少學者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的某些特殊位點與血栓閉塞脈管炎的發病有關。日本學者發現血栓閉塞脈管炎的HLA-J-1-1陽性率為46%,而正常人僅18%。另有報導,血栓閉塞脈管炎患者的HLA-BW54、HLA-BW52和HLA-A陽性率增高。其中HLA-J和HLA-BW54均受遺傳因子支配。
(六)血管神經調節障礙:植物神經系統對內源性或外源性刺激的調節功能紊亂,可使血管容易處於痙攣狀態。長期血管痙攣可使管壁受損、肥厚,容易形成血栓導致血管閉塞。
(七)自身免疫功能紊亂:近10餘年,自身免疫因素在血栓閉塞脈管炎發病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Gulati等發現血栓閉塞脈管炎患者血清中ⅠgG、IgA、和ⅠgM明顯增加,而補體CH50和C3則減少,並在患者的血清和病變的血管中發現抗動脈抗體和對動脈有強烈親合力的免疫複合物。Smoler等在20例血栓閉塞脈管炎中發現7例存在膠原抗體,而對照組無1例存在膠原抗體。Bollinger等和Berlit等則分別在血栓閉塞脈管炎中發現彈性蛋白抗體。Gulati等認為,吸菸等因素可改變血管抗原性,產生自身抗動脈抗體。由此形成的免疫複合物沉積於患者的血管導致血管炎症反應和血栓形成。

疾病病理

血栓閉塞脈管炎是青壯年的動脈和靜脈的一種周期性、節段性炎症病變。病變多數發生在四肢血管,尤其是下肢為常見。病理改變首先是血管內膜增厚,隨後有血栓形成,以致最後血管完全阻塞。通常病變首先出現於肢體動脈遠端,如脛後、脛前、尺、橈、足弓、掌弓、趾、指等動脈,病變進一步發展才累及股動脈和肱動脈等。病變節段和正常部分之間的界線非常分明,伴行靜脈常同時受累,一般都較輕。晚期,血管周圍有纖維組織增生、硬化。

臨床表現

患者幾乎都為男性,年齡在25~45歲間,病程緩慢。典型症狀有間歇性破行,伴患肢怕冷、麻木、刺痛。足趾有持續性疼痛,尤其在夜間臥床時加劇(靜止痛)。後期出現足部壞疽和潰瘍。
(一)疼痛:疼痛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狀。病變早期,由於血管痙攣,血管壁和周圍組織神經末梢受到刺激而使患肢(趾、指)出現疼痛、針刺、燒灼、麻木等異常感覺。隨著病變進一步發展,肢體動脈狹窄逐漸加重,即出現缺血性疼痛。輕者行走一段路程以後,患肢足部或小腿脹痛,休息片刻疼痛即能緩解,再次行走後疼痛又會出現,這種現象稱為間歇性跛行。產生間歇性跛行的機理一般認為是血液循環障礙時,肌肉運動後乳酸等酸性代謝產物積聚,刺激局部神經末梢引起疼痛。也有人認為,動脈狹窄或閉塞後,動脈壓降低,肢體運動時,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壓力超過肌肉內動脈的壓力,使局部血流顯著減少,從而引起患肢疼痛。重者即使肢體處於休息狀態,疼痛仍不能緩解,稱為靜息痛。此時疼痛劇烈、持續,尤以夜間為甚。患肢抬高疼痛加重,下垂後則略有緩解。患者常屈膝抱足而坐,或將患肢下垂於床旁,以減輕患肢疼痛,形成血栓閉塞脈管炎的典型體位。一旦患肢發生潰瘍、壞疽、繼發感染,疼痛更為劇烈。
(二)發涼,皮溫降低患肢發涼、怕冷,對外界寒冷敏感是血栓閉塞脈管炎常見的早期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發涼的程度加重,並可出現動脈閉塞遠端的肢體皮膚溫度降低。
(三)皮膚色澤改變:患肢缺血常使皮膚顏色呈蒼白色,肢體抬高后更為明顯。下述試驗有助於了解肢體循環情況:①指壓試驗:指壓趾(指)端後觀察局部皮膚或甲床毛細血管充盈情況,如果松壓後5秒鐘皮膚或甲床仍呈蒼白或瘀紫色,表示動脈供血不足。②肢體抬高試驗:抬高肢體(下肢抬高70~80°,上肢直舉過頭),持續60秒,如存在肢體動脈供血不足,皮膚呈蒼白或蠟白色。下垂肢體後,皮膚顏色恢復時間由正常的10秒延長到45秒以上,且顏色不均呈斑片狀。肢體持續處於下垂位時,皮膚顏色呈潮紅或瘀紫色。③靜脈充盈時間:抬高患肢,使靜脈排空、癟陷,然後迅速下垂肢體,觀察足背淺表靜脈充盈情況。如果靜脈充盈時間大於15秒,表示肢體動脈供血不足。此外,部分患者受寒冷刺激或情緒波動,可出現雷諾綜合徵,表現為指(趾)皮膚蒼白、青紫、潮紅間歇性改變。
(四)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40~50%的血栓閉塞脈管炎患者發病前或發病過程中可反覆出現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急性發作時,肢體淺表靜脈呈紅色條索、結節狀,伴有輕度疼痛和壓痛。2~3周后,紅腫疼痛消退,但往往留有色素沉著。經過一段時間,相同部位或其他部位又可重新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血栓閉塞脈管炎患者在尚未出現肢體動脈搏動減弱和肢體慢性缺血徵象時,已經存在反覆發作的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因此,有人把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看成是血栓閉塞脈管炎的前驅表現。
(五)肢體營養障礙:患肢缺血可引起肢體營養障礙,常表現為皮膚乾燥、脫屑、皺裂;汗毛脫落、出汗減少;趾(指)甲增厚、變形、生長緩慢;肌肉萎縮、肢體變細。嚴重時可出現潰瘍、壞疽。潰瘍、壞疽常先出現在趾端、甲旁或趾間,可因局部加溫、藥物刺激、拔甲、損傷等因素誘發。開始多為乾性壞疽,繼發感染後形成濕性壞疽。根據潰瘍、壞疽的範圍可分為三級。I級,潰瘍、壞疽局限於趾(指)部;Ⅱ級,潰瘍、壞疽超過跖趾(掌指)關節;Ⅲ級,潰瘍、壞疽超過踝(腕)關節。
(六)肢體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根據病變累及的動脈不同,可出現足背動脈、脛後動脈、膕動脈或尺動脈、橈動脈、肱動脈等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但需注意,約有5%的正常人足背動脈先天性缺如而不能捫及搏動。尺動脈通暢試驗(Allen試驗)可鑑別尺動脈搏動未捫及者動脈體表位置解剖變異和動脈閉塞。方法是抬高上肢,指壓阻斷橈動脈後,重複握拳數次,促使靜脈回流。然後將手放至心臟水平,如果尺動脈通暢,手指和手掌皮膚迅速轉為粉紅色(40秒內)。反之,只有解除橈動脈指壓後,皮色才能恢復正常。尺動脈通暢試驗還可了解尺動脈搏動存在者尺動脈遠端通暢情況。方法同上,如持續指壓阻斷撓動脈後,手指保持蒼白色,提示尺動脈遠端閉塞。套用同樣原理,可以了解撓動脈有無有閉塞性病變以及撓動脈遠端通暢情況。

診斷

早期可有非特異性症狀,如:患肢發涼怕冷、麻木乏力、皮膚點片狀、條索狀紫紅斑、下肢酸脹等;
(1)具有確定診斷意義的症狀、體徵:間歇性跛行、靜息痛、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肢端典型潰瘍或壞死、動脈造影或MRA/CTA影像學依據。
(2)具有高度擬診意義的症狀、體徵:有抽菸史的中青年男性、遊走性靜脈炎、肢端典型的皮膚表現、潰瘍或壞死患肢動脈彩超、血流圖、踝肱指數異常的。
(3)鑑別診斷依據:女性、無抽菸史、或老年男性且首次發病年齡超過45歲;有大動脈硬化、閉塞、或血栓栓塞證據、或有長期糖尿病史,血管併發症證據明顯的;以前沒有慢性肢體動脈缺血證據,有風心病或冠心病特別是有房顫的;應該是其它相關的動脈疾病表現,診斷脈管炎應慎重;至於下肢靜脈疾病症狀更彌散,與動脈疾病症征差距更明顯,稍有血管病常識的醫生應該不難鑑別,此不贅述。

治療

血栓閉塞脈管炎的治療原則是防止病變發展,改善患肢血供,減輕患肢疼痛,促進潰瘍癒合。具體方法如下:

(一)一般治療

1.堅持戒菸是血栓閉塞脈管炎的治療關鍵。本病的預後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患者是否堅持戒菸。其他治療措施能否取得療效也與是否堅持戒菸密切相關。避免寒冷、潮濕、外傷和注意患肢適當保暖有助於防止病變進一步加重和出現併發症。但也不宜採用患肢局部熱敷,以免增加組織氧耗量,造成患肢缺血壞疽。
2.患肢運動練習(Buerger運動)有助於促進患肢側支循環建立,增加患肢血供。方法是,平臥位,患肢抬高45°,維持1~2分鐘。然後坐起,患肢下垂床邊2~5分鐘,並作足部鏇轉、伸屈運動10次。最後將患肢放平休息2分鐘。每次重複練習5回,每日練習數次。

(二)藥物治療

1.中醫中藥根據辨證論治原則治療。
(1)陰寒型:治則以溫經散寒為主,佐以活血化瘀法。
(2)濕熱型:治則以清熱利濕為主,佐以涼血化瘀法。
(3)熱毒型:治則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活血化瘀法。
(4)氣血兩虧型:治則以補養氣血活血法。

保健貼士

1.飲食宜清淡,忌辛辣、生冷,以絕生痰之源。
2.在緩解期,藥膳療法通常以補益肺、脾、腎為主,不宜進食鯉魚、蝦、蟹、生雞等“發物”。
3.在急性感染期,飲食宜清淡富含營養,應戒辛辣、燥熱之品。飲食療法應結合辨治情況運用。
不同患者飲食禁忌:
1.血瘀阻絡型患者(喜暖怕冷,足趾端皮膚蒼白,持續脹痛,無潰瘍),可進食生薑羊肉湯、鴨、鹿血、山碴、桂枝、桂圓肉;忌生冷。
2.熱毒傷絡型病人(反覆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趾端可發生壞疽及潰瘍)宜食清熱解毒,易消化的食物,如綠豆、梨、西瓜、馬齒覓等。可飲用菊花茶、金銀花露或用荷葉、竹葉、鮮車前煎湯代水。
3.氣血兩虛型患者(形體消瘦乏力,患肢肌肉萎縮,皮膚枯皺脫屑,創面經久不愈)宜食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雞蛋、牛奶等。可用黨參、黃芪、白朮、大棗燉牛肉食用。

預後及預防

預後:經治療病情繼續惡化或截肢者,預後差。
預防:本病病因未明,但某些因素能誘發本病,並能引起病情的發展,故積極地採取預防措施,能穩定病情、減輕症狀。
1.絕對禁菸是預防和治療本病的一項重要措施。
2.足部清潔與乾燥保持足部清潔、防止感染;因濕冷比干冷對病情更為有害,故宜保持足部乾燥;因患部已有血液循環不良,即使輕微外傷亦易引起組織壞死和潰瘍形成,故切忌任何形式的外傷。
3.防寒保暖無論是在工作或休息時均宜保持足部溫暖,以改善足部血液循環,但不能過熱,以免增加氧消耗量。
4.體位變動與足部運動勞動時應隨時變換體位,以利於血液循環。平時可進行足部運動(Buerger運動),以促進患肢側支循環。方法為:患者平臥,抬高患肢45°,維持1~2min,然後兩足下垂床旁2~5min,同時兩足及其趾向四周活動10次,再將患肢放平休息2min,如此反覆練習5次,每天數回。
5.避免套用縮血管藥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