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桃佛教文化景區

據史料記載,古彭城東郊於公元412年建一規模宏大的寺廟,形式莊重古樸,是中國第一座具有印度建築風格的佛寺。 蟠桃佛教景區內,單體殿各有特色,結合相應的佛像安裝、楹聯匾額製作、彩繪繪畫和石材安裝,形成了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單體建築。 整個景區的設計渾然一體,主體建築之外,通過景觀綠化使整個寺廟區域更加豐滿。

歷史

徐州是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佛教文化底蘊深厚,蟠桃山古有紅蓮寺遺址,在山體西南側還有古驛站遺址。據史料記載,古彭城東郊於公元412年建一規模宏大的寺廟,形式莊重古樸,是中國第一座具有印度建築風格的佛寺。寺廟在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2年)被淹。以王母娘娘蟠桃會傳說為主題,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在寺廟周圍形成了熱鬧非凡的蟠桃廟會,方圓百里數萬人云集於此,盛況空前,至今民間仍盛行三月三趕蟠桃廟會的習俗。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配合蟠桃山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決定恢復重建。作為集旅遊觀光、佛教文化、休閒及商業服務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大型景區,蟠桃佛教文化景區自2009年6月9日破土動工,並從當年起連續三年列入城建重點工程加以推進。

景觀

歷經兩年多建設,景區核心建築群——寶蓮寺,基本實現對外開放要求。
站在寶蓮寺大門外,向著北方看過去,一組建築氣勢恢宏、對稱流暢。蟠桃佛教文化景區籌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寶蓮寺採用東西對稱設計,寺廟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通天閣,在山門內側對稱分布著鐘樓和鼓樓,在天王殿東西兩側對稱分布著伽藍殿、祖師殿以及觀音殿、地藏殿,在大雄寶殿和通天閣之間東西對稱分布著文殊殿和普賢殿;盡顯建築群的對稱之美,由於寺廟依山而建,由南及北高度依次抬升,把建築物烘托得更加威嚴雄偉,展現出山美寺威景秀的壯麗畫面。
蟠桃佛教景區建設過程中創下多項可圈可點的紀錄。寺廟各單體建築物的建設採用框架和剪力牆相結合的結構模式,據初步統計,各種類型的框架柱約800餘根,其中大雄寶殿是國內以七佛為主題的占地面積最大的單體殿,占地面積2000餘平方米,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及成佛前的六位佛,兩側供奉佛教的二十位守衛天王;通天閣是國內室內站佛為主題的最高的佛閣,站佛高度為39米,佛閣高度為59.88米。
蟠桃佛教景區內,單體殿各有特色,結合相應的佛像安裝、楹聯匾額製作、彩繪繪畫和石材安裝,形成了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單體建築。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這裡的楹聯匾額,多為國內書法名家作品。楹聯是通過徐州詩詞協會在全國範圍內徵集的4500餘條中選出的,並通過中國書法家協會委託國內知名書法家和德高望重的高僧書寫,其中各殿名由高僧撰寫,楹聯和匾額由國內書法名家撰寫。
單體殿就像一個個明珠鑲嵌在寺廟區的各個軸線上,它們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用連廊、廣場、香爐經幢寶鼎、石雕地雕、欄桿地鋪連線和裝飾的,把獨立的殿堂連成一條美麗的風景線。
整個景區的設計渾然一體,主體建築之外,通過景觀綠化使整個寺廟區域更加豐滿。在綠化樹種上,方案選擇極其考究,涵蓋幾十餘種,包括:五針松、羅漢松、黑松、迎客松、觀音柳、五穀樹、榔榆、石榴樹、柿子樹、銀杏樹、木瓜樹、竹子等等,其中樹齡在300年以上的就有10餘株,為整個寺廟區增添了綠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