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目幼蟲

蜻蜓目幼蟲

蜻蜓目幼蟲有2個亞目,19科,約6500種,中國已知400種,估計約有600多種。中文俗稱:蜻蜓、豆娘。半變態,一生經歷卵、稚蟲和成蟲3個時期。本目昆蟲較為原始,適應溫暖地區環境。卵產於水面或水生植物體內。稚蟲又稱水蠆,常棲息於水中砂粒、泥水或水草間,取食水中的小動物,如蜉蝣及蚊類的幼蟲,大型種類還能捕食蝌蚪和小魚。老熟稚蟲出水後爬到石頭、植物上,常在夜間羽化。部分種類的稚蟲可以食用。

基本信息

蜻蜓目簡介

蜻蜓目幼蟲蜻蜓目幼蟲
蜻蜓目[Odonata]昆蟲綱的一目。該目成員多數為大、中型昆蟲,頭大且轉動靈活,兩對翅膜質透明,翅多橫脈,翅前緣近翅頂處常有翅痣。腹部細長,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節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熱帶地區為多。已知約5000種,中國記載約350種和亞種。蜻蜓,體長20~150毫米。顏色多艷麗。觸角短小,剛毛狀,3~7節。複眼發達,占頭部的大部分,單眼3個。口器咀嚼式。上顎發達。前胸較細如頸。中、後胸合併,稱合胸。雄性在性成熟時,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時,雄蟲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蟲頭頂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後,一起飛行。有時雌蟲把腹部彎向下前方,將腹部後方的生殖孔緊貼到雄蟲的交合器上,進行受精。許多蜻蜓沒有產卵器。它們在池塘上方盤鏇,或沿小溪往返飛行,在飛行中將卵撒落水中;有的種類貼近水面飛行,用尾點水,將卵產到水裡。半變態。絕大多數稚蟲水生,許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種類要經過3~5年才完成1代。稚蟲靠吃水中小動物長大。它們有的棲在水底,有的附著在水體上層的水草上,後者能以蚊蟲的孑孓為食。成蟲在飛行中捕捉大小適宜的昆蟲為食。蜻蜓多在開闊地的上空飛翔,黃昏時出來捕食蚊類、小型蛾類、葉蟬等,是重要的益蟲。
該目下分2亞目。①均翅亞目(Zygoptera),該亞目的昆蟲色常艷麗,俗稱豆娘。前後翅的形狀和脈序相似。翅基狹窄形成翅柄。休息時一般四翅豎立體背。稚蟲體細長,腹末有3個尾鰓 ,尾鰓是呼吸器官,常呈葉片狀,也有呈囊狀或其他形狀。該亞目下分2總科8科。②間翅亞目(Anisozygoptera),因該亞目昆蟲的特徵介於均翅亞目與差翅亞目之間而得名。翅基部不呈柄狀,後翅大於前翅。只有2種,一種產於喜馬拉雅山南側,一種產於日本,是古老類γτ群的孑遺後代,有活化石之稱。

辨認特徵

蜻蜓目幼蟲蜻蜓目幼蟲
辨認顯著特徵:成蟲翅兩對,狹長,膜質透明,休息時平伸或直立,不能摺疊於背。腹部細長,尾須一節。

幼蟲介紹

2亞目

19科,約6500種,中國已知400種,估計約有600多種。

中文俗稱

蜻蜓、豆娘。
變態,一生經歷卵、稚蟲和成蟲3個時期。本目昆蟲較為原始,適應溫暖地區環境。卵產於水面或水生植物體內。
稚蟲又稱水蠆,常棲息於水中砂粒、泥水或水草間,取食水中的小動物,如蜉蝣及蚊類的幼蟲,大型種類還能捕食蝌蚪和小魚。老熟稚蟲出水後爬到石頭、植物上,常在夜間羽化。部分種類的稚蟲可以食用。調查和研究成果表明:在雲南省的許多地方都有食用蜻蜓稚蟲的習俗,常見的食用種類有紅蜻、角突箭蜓、舟尾絲等3種,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胺基酸礦質元素等營養成分。

蜉蝣

蜻蜓目幼蟲蜻蜓目幼蟲
蜉蝣目(Ephemeroptera)體小型到中型(約4公分〔1.6吋〕)的昆蟲。棲於水溪和池塘中。近2,000種。前翅膜質,三角形;後翅小,圓形。有三根長絲狀尾須。停歇時翅直立。稚蟲水生,咀嚼口器在成體時退化。雄蟲成群飛舞以吸引雌蟲。

蜉蝣的稚蟲和成蟲是許多淡水魚類的重要食料。不同種類的蜉蝣稚蟲喜歡在含氧量高的水域中生活,因此,它們是測定水質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另外,對蜉蝣目昆蟲的研究,有助於進一步闡明從無翅昆蟲到有翅昆蟲的進化過程。
蜉蝣目主要分布在熱帶至溫帶的廣大地區。已知有14科、約2250種,我國已知有大約250種。

蚊類的幼蟲

蜻蜓目幼蟲蜻蜓目幼蟲
孑孓(jiéjué)無脊椎動物,昆蟲綱,雙翅目蚊類的幼蟲,蚊子的幼蟲,通稱跟頭蟲。

我國已知18屬370種。是瘧疾淋巴絲蟲病以及多種蟲媒病毒的傳播媒介。各種蚊蟲的產卵習性不同,一隻雌蚊一生可產卵好幾批,中華按蚊每批產卵約200個,淡色庫蚊每批200個左右,伊蚊每批產卵50~100個。初產的卵會因缺水而死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