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李恪

蜀王李恪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個兒子。貞觀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貞觀十年,又改封為吳王。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新唐書.太宗子列傳》

鬱林王恪,始王長沙,俄進封漢。貞觀二年徙蜀,與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國,久乃為齊州都督。帝謂左右曰:“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十年,改王吳,與魏、齊、蜀、蔣、越、紀六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賜書曰:“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哉!”坐與乳媼子博塞,罷都督,削封戶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永徽中,房遺愛謀 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臨刑呼曰:“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顯慶五年,追王鬱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光宅中,仁遇赦還,適會榮以罪斥,故得襲鬱林縣男,歷岳州別駕,爵郡公。嘗使江左,州人遺以金,拒不內。武后遣使者勞曰:“兒,吾家千里駒。”更名千里。自天授後,宗室賢者多株剪,唯千里詭躁不情,數進符瑞諸異物,得免。中宗反正,改王成紀。未幾,進王成。節愍太子誅武三思,千里與其子天水王禧率數十人斬右延明門以入。太子敗,誅死,籍其家,改氏“蝮”。睿宗立,詔還氏及官爵。

瑋蚤卒,中宗追封朗陵王。子,出繼蜀王愔。開元中,以傍繼國改封廣漢郡王,遷太僕卿同正員,薨。

琨,武后時歷六州刺史,皆有名。聖歷中,為嶺南招慰使,安輯反獠,甚得其宜。卒,贈司衛卿。神龍初,贈張掖郡王。開元中,以子禕貴,追封吳王。

禕少有志尚,事繼母謹,撫異母弟祗,以友稱。當襲封,固讓祗,中宗嘉其意,特封嗣江王,以繼囂後。開元時,亦以傍繼徙信安郡王。累為州刺史,治嚴辦。遷禮部尚書、朔方節度使。初,吐蕃據石堡城,數盜塞,詔禕與河西、隴右議攻取。既到屯,諏日進師。或謂:“城險,賊所愛,必固守。今兵深入,有如不捷,吾軍必奔,不如持重伺賊勢。”禕曰:“人臣之節,豈憚險不進乎?必眾寡不敵者,吾以死繼之。”於是分兵迮賊路,督諸將倍道進,遂拔之。自是河、隴諸軍游弈,拓地至千里。玄宗喜,更號其城曰振武軍。契丹牙官可突於叛,詔拜忠王為河北道行軍元帥討之,敕禕以副。王不行,故禕率裴耀卿諸將分道出范陽北,擊二蕃,破之,禽酋長以還,餘部竄伏。加開府儀同三司,領關內支度營田採訪處置使,授二子官。禕功多,執政害之,賞不讎,為當時所恨。久之,擢兵部尚書,為朔方節度大使。坐事下除衢州刺史。歷滑、懷二州。天寶初,以太子少師致仕。明年,遷太師,未拜,薨。禕治家嚴,教子有法度,故峘、嶧、峴皆顯。

峘性質厚,歷宦有美名,以王孫封趙國公。楊國忠亂政,悉斥不附己者。峘由考功郎中拜睢陽太守,以清簡為二千石最。方入計,而玄宗入蜀,即走行在。除武部侍郎,兼御史大夫。俄拜蜀郡太守、劍南節度採訪使。郭千仞反,與陳玄禮共討平之。上皇還京,遷戶部尚書,改越國。乾元元年,持節都統江淮節度宣慰觀察使。都統之號,自峘始。明年,宋州刺史劉展有異志,詔拜展為淮南節度使,密詔峘與楊州長史鄧景山圖之。時展強扈,既受詔,即悉兵度淮,峘、景山拒之,戰壽春,敗績,峘走丹陽。詔貶袁州司馬,卒於官,贈揚州大都督。弟峴別傳。

祗封嗣吳王,出為東平太守。安祿山反,河南、陳留、滎陽、靈昌相繼陷,祗募兵拒賊,玄宗壯之。累遷陳留太守,持節河南道節度採訪使。歷太僕、宗正卿。代宗大曆時,祗既宗室老,以太子賓客為集賢院待制。是時,勛望大臣無職事者皆得待詔於院,給飧錢署舍以厚其禮,自左僕射裴冕等十三人為之。

子巘,以廕補五品官。祗薨,兄岵得罪,乃以巘嗣王。累至宗正卿,檢校刑部尚書。薨,贈太子少保。性介直,面刺人短。歷官清白,居室不能庇風雨。收恤甥侄,慈愛過人,家無留儲,公卿合賻乃克葬。

璄,神龍初封歸政郡王,歷宗正卿,坐千里事,貶南州司馬。

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吳王恪,太宗第三子也。武德(誤,應為貞觀)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十年,又徙封吳王。十二年,累授安州都督。及將赴職,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淒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此段,於《全唐文》也有全文收錄)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母,隋煬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長孫無忌既輔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會房遺愛謀反,遂因事誅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有子四人:仁、瑋、琨、璄,並流於嶺表。

尋追封恪為鬱林王,並為立廟。又封仁為鬱林縣侯。永昌元年,授襄州刺史。不知州事,後改名千里。天授後,歷唐、廬、許、衛、蒲五州刺史。時皇室諸王有德望者,必見誅戮,惟千里褊躁無才,複數進獻符瑞事,故則天朝竟免禍。長安三年,充嶺南安撫討擊使,歷遷右金吾將軍。中興初,進封成王,拜左金吾大將軍,兼領益州大都督,又追贈其父為司空。三年,又領廣州大都督、五府經略安撫大使。節愍太子誅武三思,千里與其子天水王禧率左右數十人斫右延明門,將殺三思黨與宗楚客紀處訥等。及太子兵敗,千里與禧等坐誅,仍籍沒其家,改姓蝮氏。睿宗即位,詔曰:“故左金吾衛大將軍成王千里,保國安人,克成忠義,願除凶醜翻陷誅夷。永言淪沒,良深痛悼。宜復舊班,用加新寵,可還舊官。”又令複姓。

瑋早卒。中興初,追封朗陵王。子袨,本名褕,出繼蜀王愔。景龍四年,加銀青光祿大夫、秘書少監。開元十三年,改封廣漢郡王、太僕卿同正員,薨。

琨,則天朝歷淄、衛、宋、鄭、梁、幽六州刺史,有能名。聖歷中,嶺南獠反,敕琨為招慰使,安輯荒徼,甚得其宜。長安二年卒官,贈司衛卿。神龍初,贈張掖郡王。開元十七年,以子禕貴,贈工部尚書,追封吳王。

璄,中興初封歸政郡王,歷宗正卿,坐千里事貶南州司馬,卒。

琨子禕。禕少有志尚,事母甚謹,撫弟祗等以友愛稱。景龍四年,為太子仆,兼徐州別駕,加銀青光祿大夫。少繼江王囂後,封為嗣江王。景雲元年,復為德、蔡、衢等州刺史。開元後,累轉蜀、濮等州刺史。政號清嚴,人吏畏而服之。漸見委任,入為光祿卿,遷將作大匠。丁母憂去官,起復授瀛州刺史。又上表固請終制,許之。十二年,改封信安郡王。十五年,服除,拜左金吾衛大將軍、朔方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攝御史大夫。尋遷禮部尚書,仍充朔方軍節度使。先是,石堡城為吐蕃所據,侵擾河右。敕禕與河西、隴右議取之。禕到軍,總率士伍,剋期攻之。或曰:“此城據險,又為吐蕃所惜,今總軍深入,賊必併力拒守。事若不捷,退則狼狽,不如按軍持重,以觀形勢。”禕曰:“人臣之節,豈憚艱險?必期眾寡不敵,吾則以死繼之。苟利國家,此身何惜?”於是督率諸將,倍道兼進,並 力攻之,遂拔石堡城,斬獲首級,並獲糧儲器械,其數甚眾。仍分兵據守,以遏賊路。上聞之大悅,始改石堡城為振武軍,自是河、隴諸軍游弈拓地千餘里。十九年,契丹衙官可突乾殺其王邵固,率部落降於突厥。玄宗遣忠王為河北道行軍元帥以討奚及契丹兩蕃,以禕為副。王既不行,禕率戶部侍郎裴耀卿等諸副將分道統兵出於范陽之北,大破兩蕃之眾,擒其酋長,餘黨竄入山谷。軍還,禕以功加開府儀同三司,兼關內支度、營田等使,兼採訪處置使,仍與二子官。禕既有勳績,執政頗害其功,故其賞不厚,甚為當時所嘆。二十二年,遷兵部尚書,入為朔方節度大使。久之,坐事出為衢州刺史。俄歷滑、懷二州刺史。天寶初,拜太子少師,以年老仍聽致仕。二年,遷太子太師,制出,病薨,年八十餘。上聞而痛惜者久之。禕居家嚴毅,善訓諸子,皆有令命。三子:峘、嶧、峴,皆至達官,別有傳。

祗,神龍中封為嗣吳王(這句,就是李恪復爵土的時間下限)。景雲元年,加銀青光祿大夫。天寶十四載,為東平太守。安祿山反,率眾渡河,凶威甚盛,河南陳留、滎陽、靈昌等郡皆陷於賊。祗起兵勤王,玄宗壯之。十五載二月,授祗靈昌太守,又左金吾大將軍、河南都知兵馬使。其月,又加兼御史中丞、陳留太守,持節充河南道節度採訪使,本官如故。五月,詔以為太僕卿,遣御史大夫虢王巨代之。

《舊唐書.太宗本紀》

二年春正月辛丑,尚書右僕射、齊國公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徙封漢王屬為恪(蜀)王,衛王泰為越王,楚王祐為燕王。復置六侍郎,副六尚書事,並置左右司郎中各一人。前安州大都督、趙王元景為雍州牧,蜀王恪為益州大都督,越王泰為揚州大都督。

兄弟

長子:恆山愍王 李承乾,母長孫皇后,開元年間,以孫李适之請,唐玄宗贈王號和諡號,陪葬昭陵;

次子:楚王 李寬,母無名後宮,早亡,高祖詔過繼楚哀王李智雲,貞觀初追封;

三子:吳王 李恪,母楊妃,隋煬帝女(封號不明);

四子:濮恭王 李泰,母長孫皇后;

五子:庶人 李佑,母陰妃(封號不明),原封齊王;

六子:蜀悼王 李愔,母楊妃,李恪同母親弟,陪葬昭陵;

七子:蔣王 李惲,母后宮王氏,封號不明,陪葬昭陵;

八子:越王 李貞,母燕德妃,陪葬昭陵;

九子:唐高宗 李治,母長孫皇后;

十子:紀王 李慎,母韋貴妃,陪葬昭陵;

十一子:江殤王李囂,母燕德妃,早亡;

十二子:代王 李簡,母無名後宮,早亡;

十三子:趙王 李福,母楊貴妃,太宗詔過繼隱太子李建成,陪葬昭陵;

十四子:曹王 李明,母巢刺王妃楊氏,高宗詔過繼巢刺王李元吉,景雲年間,陪葬昭陵。

子孫

李仁(李千里), 李恪嫡長子。父親死後,四個兒子被流放到嶺南,。武則天光宅年間,李仁兄弟被赦免,襲爵,歷任五州刺史。於江左做官廉潔奉公,武則天聽說了,於是就派人去當地看望慰問了一下,並送上六個字“兒,吾家千里駒”,遂改名李千里,並經常進祥瑞討武則天的歡心。後來,武則天大殺李唐宗室,但惟獨沒動李千里。中宗李顯復位以後,封李千里為成王。因與節愍太子李重俊誅殺武三思,與其子天水王李禧被殺。睿宗即位後被平反。李仁妃,慕容真如海,字淑,為李仁流放時所娶,北燕皇族之後。

李瑋,李恪次子,早亡,子袨,原名褕,出繼蜀王愔;李瑋妃,長樂馮氏, 唐故大將軍耿國公馮盎之曾孫,南越王之後。

李璄,李恪四子,到宗正卿(就是宗正寺的最高長官),後來受因為受李千里牽連,貶為南州司馬。

李琨,李恪三子,武則天時期歷任六州刺史,每一任工作都幹得很漂亮。聖歷中,被武則天封為嶺南招慰使,上嶺南招撫反臣。死後,贈張掖郡王。到唐玄宗時,大兒子李禕功成名就,父親也跟著沾光,李琨又被追封為吳王。

李禕,李琨長子,李恪之孫。從小有大志,品行又非常好,李禕的母親死的早,他把繼母當親生母親一樣孝順。對異母的弟弟李祗也照顧有加,兩人關係很好。到了該襲爵位的時候,李禕堅持要讓弟弟繼承父親的爵位,這讓中宗皇帝讚許不已,於是便格外開恩,封他為江王。到玄宗時,又遷為信安郡王。在各州做刺使,為官以嚴潔著稱。最後,做到了禮部尚書,兼朔方節度使。當時,唐朝最大的邊患是吐蕃,石堡城是吐蕃駐守的要塞,玄宗派李禕率河西、隴右大軍冒死深入,一舉攻破了石堡城,並拓地千里。玄宗皇帝大喜,更號其城曰振武軍。後來,契丹牙官可突於叛亂,玄宗派忠王李亨為元帥前去討伐,李禕為副將。忠王不會打仗,於是李禕率諸將北出范陽,擊二蕃,大破之,生擒酋長勝利歸來,又立了大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就是位同“三司”的一品頭銜)。但是,李禕功勞越大,嫉恨他的人就越多。不久,李禕遷兵部尚書,為朔方節度大使。但後來就獲罪被罷為衢州刺史。天寶初年,又被加以太子少師。第二年,升至太師,未及上任,去世。李禕為官嚴格,治家也嚴,教子有法度,三個兒子李峘李嶧、李峴皆有令名!

李峘,李禕長子,襲爵封趙國公。楊國忠當政,排擠與自己政見相左的人,李峘自考功名做睢陽太守,三弟李峴也做了魏郡太守,兄弟倆夾河治郡,都以理行著稱。十四年後,李峘調到中央,做了武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安史之亂,安祿山攻入長安,陪同玄宗逃往四川。到在成都與陳玄禮等帶兵,平郭千仞謀亂,因功加封金紫光祿大夫。馬嵬驛兵變後,太子李亨被玄宗丟在北方,他便逃往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李峘的弟弟李峴當時為鳳翔太守,留在肅宗身邊輔佐他。安史之亂中,兄弟倆各自護主,都立下了大功。長安收復後,肅宗和玄宗都相繼回京。李峘升為戶部尚書,李峴升為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封梁國公。倆人竟然都封了國公。

李嶧,李禕次子,沒有另兩個兄弟顯赫,但也身居要職。當時,李峘為戶部尚書,李峴為吏部尚書、知政事,李嶧為戶部侍郎、銀青光祿大夫,兄弟三人同住長興里第,門列三戟,兩國公門十六戟,一、三品門十二戟,榮耀無人可比。(根據唐制,三品以上官員可以門前立“戟”,以示尊貴。)

李峴,李禕三子,樂善下士,長於吏治。寬政惠民,愛民如子,勤政廉潔,為百姓辦了很多的實事,深受萬民擁戴。所到之處,政績都非常突出。但是,因與宰相楊國忠相左,楊國忠對李峴深惡痛絕。天寶十三年,當時李峴任京兆府尹(就是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長安連著下了六十多天的雨,楊國忠便把雨災歸咎到京兆尹李峴頭上,把他貶為為長沙郡太守。李峴在任時,由於治理有方,寬政惠民,糧價低而穩,深得人心。李峴走後,京城的糧食價格飛漲,百姓們都說:“欲粟賤,追李峴”,就是說要想使長安糧食價格低廉,最好是把李峴追回來。僅僅這六個字,就足以見得李峴的人品、才能和政績。 安史之亂後,李峴又回到京城做官。乾元二年, 拜李峴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做了宰相,當時的宰相還有呂諲、李揆等人,但李峴名望最高,所以軍國大事,諸公莫敢言,都由李峴決斷。但此時,宦官李輔國亂政,殘害忠良。李峴直言上書彈劾李輔國專權亂政,肅宗半信半疑,只下令制敕歸中書省管,李輔國因此與他結怨。後來,李峴又因為直言上書得罪了肅宗,在李輔國的教唆下,肅宗把他貶為了為蜀州刺史。唐代宗即位以後,李峴又回京做了禮部尚書,兼宗正卿。不久,拜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再次為相。永泰二年七月病死,時年五十八。宣宗年間,詔令上臨煙閣。妻,獨孤氏。

李祗,李琨次子,李恪之孫,嗣吳王,做東平太守。安史之亂,河南、陳留、滎陽、靈昌等地相繼失守。李祗在當地招募士兵,抗擊反賊。這一義舉得到了玄宗的大力讚揚和支持。李祗後來在朝廷歷任太僕、宗正卿,並好結交文人墨客,與李白也有交情。

李巘,李祗次子,李恪曾孫。李祗死後,李巘哥哥李岵有罪,李巘由是襲爵。官至宗正卿,檢校刑部尚書。死後,加封太子少保。李巘性介直,常常當面指責他人的過錯。歷官清白,住的房子竟然都不能避風雨。但他還收恤家貧的甥侄,慈愛過人,家裡也沒什麼積蓄,死後還是親戚朋友們湊錢給他下的葬。有子,李宙襲爵。

李恪四女信安縣主,李恪獲罪後幽居桂苑,陪奉獻陵。武則天時嫁元思忠,生兩子,死於開元四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