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仔[中藥]

蛤仔[中藥]
蛤仔[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蛤仔,中藥名。為簾蛤科動物菲律賓蛤仔(Adams et Reeve)及雜色蛤仔(Sowerby)的殼和肉。分布於我國沿海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收斂生肌之功效。常用於臁瘡,黃水瘡。

入藥部位

殼和肉。

性味

味甘、鹹,性寒。

功效

清熱解毒,收斂生肌。

主治

用於臁瘡,黃水瘡。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撒。

採集加工

四季均可采捕,一般在退潮後,用耙網于海底捕撈。捕得後,煮熟取殼曬乾。肉隨取隨用。

形態特徵

1、菲律賓蛤仔:又名蜆子(《東北動物藥》)。貝殼近卵圓形,質堅實,兩殼膨脹,一般殼長42-54毫米,殼高32-37毫米,殼寬22.5-29毫米。殼頂稍前彎、突起,位於背緣前方。小月面卵圓形或略呈菱形;楯面狹長,梭形。外韌帶黃褐色,突起,殼前端稍圓,後端邊緣圓形或略呈截形。殼表顏色及花紋多變化,一般為褐色或灰黃色。生活於泥沙灘者,個體小,色淡並雜有彩色斑紋;泥灘者個體大,色較深。生長線與放射肋交織成布紋狀,於殼頂及中部較細密,越向後端紋理越粗壯,基中放射肋細密,90-100條。殼內面白色或略帶黃、紫色,具光澤。鉸合部狹長,每殼均有3枚主齒,外套痕明顯,外套竇短粗,末端鈍圓。水管基部癒合,入水管口緣觸手不分叉。前閉殼肌痕半圓形,後閉殼肌痕近卵形。

2、雜色蛤仔:本種與菲律賓蛤仔形狀相似,常相混淆不易區分。主要特點為殼較小而薄脆,略長。一般殼長25-39毫米,殼高18-28毫米。殼表面顏色、花紋變化極大,有淡褐色、棕色,並有密集的褐色或赤褐色斑點或花紋,自殼頂至腹面有較淡色帶2-3條,放射肋細密,扁平,50-70條。殼內面白色稍帶紫色或淡紅色。前閉殼肌痕稍小,呈心形;後閉殼肌痕稍大,呈桃形。水管完全分離,入水管口緣觸手分叉。

生長環境

1、菲律賓蛤仔:生於近河口沿岸或波浪平靜的內灣中,自潮間帶至潮下帶10餘米的沙和泥沙質海底者有生長。雌雄異體,北方繁殖季節在6-10月。分布於我國沿海,遼寧、山東產量最大。

2、雜色蛤仔:生活於近河口沿岸和潮間帶淺泥沙灘。分布於福建平譚以南沿海,至北部灣和海南島南岸。

藥材性狀

1、菲律賓蛤仔:貝殼呈卵圓形,長2.5-5.4厘米。外表面灰黃色或灰白色,有的具帶狀花紋或褐色斑點,並有細密的放射肋與同心排列的生長紋交錯形成的布狀紋;內表面灰黃色,略帶紫色。質堅厚。氣微,味微鹹。

2、雜色蛤仔:貝殼較小,長卵圓形,長2.5-3.9厘米。外表面棕色、淡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組成的斑點或花紋,並常有淡色色帶2-3條,放射肋與同心生長紋交織成布紋;內表面淡灰色或肉紅色,質較薄。氣微,味微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