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龍

蚌龍

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說都是北京故宮裡各種龍形象的祖先。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核心、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基本信息

簡介

蚌龍蚌龍
蚌龍是蚌殼砌成龍、虎、鹿和蜘蛛圖案,龍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蟬聯體,鹿則臥於虎背上,蜘蛛位於虎頭部,在鹿與蜘蛛之間有一精製石斧。再南25米處第三組是一條灰坑,呈東北至西南方向,內有人騎龍、人騎虎圖案。這與傳說“黃帝騎龍而升天”、“顓頊乘龍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飛禽、蚌堆和零星蚌殼散布其間,似日月銀河繁星。其人乘龍虎騰空賓士,非常形象生動,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另外,在三組蚌砌圖案周圍,還發掘出仰韶時期房基和大量墓葬、器皿及圓雕石刻人像殘塊,內含十分豐富。

龍的傳說

龍的傳說很久,是古代人崇拜的由多種動物特徵組成的圖騰,幾千年來,人們把它視為權勢與威嚴的象徵,雕於樑柱,塑於牆壁,繡成龍袍,成了真善美的統一體,故有“真龍天子”、“乘龍快婿”、“望子成龍”諸多稱謂,體現了中國人的理想、願望和追求。1987年,濮陽縣西水坡出土的龍虎圖案,目前在全國考古發現的龍圖案中年代最早,據科學測定在距今6460±135年前,故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此次重大發現,轟動了全國新聞界和史學界。1988年《人民畫報》曾用19種文版發行120個國家。國內主要報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物報》、《文物》、《華夏考古》等都先後作了報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