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國夫人遊春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描繪的是公元752年(天寶十一年),再現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遊,“道路為恥駭”的典型環境。虢國夫人遊春圖,絹本,設色,縱51.8厘米,橫148厘米。畫中這八騎人馬包括一女孩共九人,在行進的行列中,從頭至尾,充滿了舒情,閒適,勃勃生氣。畫面描寫了一個在行進中的行列,人馬疏密有度,以少勝多。全畫共九人騎馬,前三騎與後三騎是侍從、侍女和保姆,第一個為虢國夫人。從馬的鬃毛來看,經過精心修剪的只有兩匹,一個是最前面的身著男裝的,一個是帶著一個小孩的侍女。《虢國夫人遊春圖》是工筆人物畫樣式的確立者張萱的代表作品之一。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傳世名畫

基本信息

創作背景

虢國夫人遊春圖虢國夫人遊春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為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猶存盛唐風貌。此圖原作曾藏宣和內府,由畫院高手摹裝。在兩宋時為史彌遠、賈似道收藏,後經台州榷場流入金內府,金章宗完顏璟在卷前隔水題簽,指為宋徽宗趙佶所摹。見《庚子銷夏錄》,《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諸書著錄。為流傳有緒的唐宋名跡中稀有瑰寶之一。 雖然是宋徽宗趙佶的摹本,但在不可能見到原作的情況下,它對我們研究張萱的藝術成就,也是一個比較理想的依據。

虢國夫人是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姐,她的生活奢侈、豪華。畫家在這方面的表現極為精到:紅裙,青襖,白巾,綠鞍,騎鞍上金縷銀絲精細的繡織,都顯得十分富麗。夫人的體態丰姿綽約,雍容華貴,臉龐非常豐潤,具有‘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特色。這些足以看出作者的非凡才能和高超的藝術技巧,也說明了作者對生活的細密觀察和創作的嚴謹態度。

早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元盛世”,但玄宗後期,由於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過起了侈糜艷逸的生活,並分封楊貴妃的三位姐姐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天寶年間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為“安史之亂”的前幾年,唐玄宗及朝內上下都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這幅遊春圖描寫的就是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兩姐妹三月三遊春的場面,與杜甫的《麗人行》相對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楊氏一家勢傾天下的奢侈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

盛唐是唐朝人物畫的高潮期,宮廷和京、洛兩地的畫家、壁畫家和民間藝匠等盡顯其才並相互影響。張萱的繪畫題材以表現宮廷生活為主,這是由於他的宮廷生活所決定了的,其中也包括皇室的命意。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稱他“嘗畫貴公子、鞍馬、屏幛、宮苑、仕女,名冠一時”。他的人物畫題材雖囿於宮廷生活,但能展現出較大的生活場景,這必然會促使張萱掌握多種畫科的造型手法和表現技巧,因此,他“善起草,點簇景物,位置亭台,樹木花鳥,皆窮其妙。”

作品內容

虢國夫人遊春圖虢國夫人遊春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一群騎馬執鞭,徐徐前行的遊人第一個是中年從監,乘淺黃色駿馬,戴烏紗冠,著

蝦青色窄袖側領衫,袖口有描金的鸞鳳團花。第二人是個乘菊花青馬的少女,烏黑的頭髮左右分開,梳成兩個長長的髮髻,這是當時仕女的一般髮式。少女著胭脂紅窄袖衫,下襯紅花白錦裙。在少女左方略後又一個乘黑色駿馬的中年從監隨行,粉白色的圓領窄袖衫,與黑馬形成鮮明的對比。疏朗的三騎成為前導,緊接著便是簇擁的五騎,其中前兩騎,便是虢國夫人姐妹。她們並轡而行,都乘著淺黃雄健的驊騮。虢國夫人在全畫的中心點,她雙手握韁,右手指間掛著的馬鞭直線下垂。她那豐潤的臉龐上,淡描娥眉,不施脂粉,保持了本來面目。她的鬢髮濃黑如漆,高髻低垂,體態自若。她身著淡青色窄袖上衣,披白色花巾,穿描金團花的胭脂色大裙,裙下微露繡鞋,輕點在金鐙上。在虢國夫人左面與其並轡前行的是韓國夫人,其裝束一如虢國夫人,惟衣裙顏色與之不同。她側向虢國夫人作似有所告狀。在虢國夫人姐妹之後,橫列為後衛三騎。居中的是老年侍姆,右手護著鞍前的幼女,神情顯得矜持,眉眼間流露著小心謹慎的表情。幼女左手把住鞍橋,態度十分安詳。侍姆右側的中年人也是從監,裝束與前一從監相同。左側紅衣少女裝束與第二騎少女亦相仿佛。

作品賞析

虢國夫人遊春圖題為“遊春”而不畫春的環境,這是作者在藝術處理上的高明之處。張萱是用“繡羅衣裳照暮春”的手法表現畫的主題的。試看畫面人物所穿的都是輕薄鮮麗的春衫,線條勾勒得挺勁流暢。色彩桃紅嫩綠相互輝映,加上人物輕鬆的動態,馬蹄的輕舉緩步,使人自然地感受到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春天氣息。這種表現手法,具有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虢國夫人遊春圖中八騎人馬包括一女孩共九人,在行進的行列中,從頭至尾,充滿了舒情,閒適,勃勃生氣。畫家通過人物的主從關係,通過前疏後緊的構圖方法和人馬在行進中的姿態,匠心獨運地表現了虢國夫人在全畫中的突出地位。全畫氣脈相連,節奏鮮明。

此圖描繪的是公元752年(天寶十一年),再現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遊,“道路為(之)恥駭”的典型環境。畫面描寫了一個在行進中的行列,人馬疏密有度,以少勝多。全畫共九人騎馬,前三騎與後三騎是侍從、侍女和保姆,中間並行二騎為秦國夫人與虢國夫人。其中四人(包括女孩)穿襦裙、披帛,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圓領袍衫。虢國夫人在畫面中部的左側,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著描有金花的紅裙,裙下露出繡鞋上面的紅色絢履。秦國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國夫人訴說什麼。

作品重人物內心刻劃,通過勁細的線描和色調的敷設,濃艷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滯。全畫構圖疏密有致,錯落自然。人與馬的動勢舒緩從容,正應遊春主題。畫家不著背景,只以濕筆點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瀠清新。圖中用線纖細,圓潤秀勁,在勁力中透著嫵媚。設色典雅富麗,具裝飾意味,格調活潑明快。畫面上洋溢著雍容、自信、樂觀的盛唐風貌。

作品影響

在張萱之前,專畫婦女的人物畫很少見,而象顧愷之《女史箴圖》一類的畫,大都是宣揚傳統優秀女性道德的。從這一角度講,張萱畫現實生活中婦女題材,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虢國夫人遊春圖》的主要內涵

◎盛唐文化的一個總結;

◎工筆人物畫樣式的確立者張萱的代表作品之一;

◎盛唐時貴族婦女的實際寫照

提出新解

在2010年11月15日上海博物館舉行的“千年丹青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遼寧省博物館的研究者董寶厚為該館所藏的名畫《虢國夫人遊春圖》提出新解,認為此畫既無虢國夫人,也並非遊春景象;所繪首騎與女童才是此畫的核心人物。

遼寧省博物館藏《虢國夫人遊春圖》(簡稱《虢圖》)為北宋臨摹本,被認為描繪了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的遊春圖景。其技法精湛,流傳有序,堪稱繪畫史上的煌煌巨製。學界歷來對於“虢國夫人春遊”的主題罕有異議,唯於虢國夫人的指認分歧頗多。

董寶厚從唐代文獻,輿服制度及畫中人物關係等方面進行研究後認為,此畫主題大可商榷。唐代文獻對虢國夫人的記載多形容其驕奢不羈。從《虢圖》中8位騎馬人的騎鞍品制和馬的品種來看,雖第二、三騎女性身份略高,但其制式仍然不能與虢國夫人相匹配。

此外,唐代史料中對遊春活動的記述頗多,但相比其他畫家的遊春題材,《虢圖》中9人表情安詳,未見遊春者的歡樂與喜悅,而畫面不設背景,更不見春的蹤跡。董寶厚對比唐代敦煌壁畫和墓室壁畫後認為,《虢圖》與“出行”的題材更接近。

據介紹,唐代繪畫多不落款,因此宮廷所藏的唐代繪畫一般根據宋徽宗的《宣和畫譜》來確定身份。董寶厚認為,圖中首騎身份較高,並無女性特徵,不像有些研究者判斷的是“女扮男裝”。此外,畫中女童飾有假髮,畫有蛾眉,裝飾繁縟,被擁在一位老年女性懷中,周圍四騎環繞,並有兩人投去關切的目光,因此從空間關係看,第一位騎馬人與女童才是此畫的中心人物,確定此二人身份將成為確定此畫的關鍵。

據悉,“千年丹青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持續至16日。本屆研討會匯聚了來自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及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的92位代表出席,為配合上海博物館“千年丹青——日本、中國唐宋元繪畫珍品展”而舉辦,主要針對唐宋元時期繪畫領域中的學術問題展開研究與探討。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猶存盛唐風貌。此圖原作曾藏宣和內府,由畫院高手摹裝。在兩宋時為史彌遠、賈似道收藏,後經台州榷場流入金內府,金章宗完顏璟在卷前隔水題簽,指為宋徽宗趙佶所摹。見《庚子銷夏錄》,《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諸書著錄。為流傳有緒的唐宋名跡中稀有瑰寶之一。雖然是宋徽宗趙佶的摹本,但在不可能見到原作的情況下,它對我們研究張萱的藝術成就,也是一個比較理想的依據。天寶年間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為“安史之亂”的前幾年,唐玄宗及朝內上下都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這幅遊春圖描寫的就是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兩姐妹三月三遊春的場面,與杜甫的《麗人行》相對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楊氏一家勢傾天下的生活。

作者簡介

張萱,生卒年不詳,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代開元天寶間享有盛名的傑出畫家。在當時“唐尚新題”風氣的影響下,畫家採取現實生活中有典型意義的題材,創作出主題如此突出的傑作,與大詩人杜甫的《麗人行》史詩交相輝映,有其深遠歷史意義。公元723年(玄宗開元十一年),與楊畀、楊寧同任史館畫直。工畫人物,擅繪貴族婦女、嬰兒、鞍馬,名冠當時,與周昉不相上下。所畫婦女,慣用朱色暈染耳根,為其特色;又善以點簇筆法構寫亭台、樹木、花鳥等宮苑景物。傳世作品有《搗練圖》、《虢國

夫人遊春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