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縣西街清真寺

蘭考縣西街清真寺

蘭考縣有24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8300多人,是蘭考縣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影響較大、歷史較長的一個民族,生活在這裡的回族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蘭考縣有回、滿、蒙、壯、彝等15個少數民族,其中以回族人數最多,達4000多人。 在黑暗的舊社會,我們蘭考回族人民沒有固定的職業,沒有文化,以做小生意為生,一年四季忙到頭,難以維持生計。

據蘭考縣西街清真寺寺碑記載:蘭考縣西街清真寺,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大清國光緒年間,壬辰菊月重建,經建人蓋世英。一九八三年翻修,時任阿訇馬長春,經修人:蓋炳長,蓋國義,李慶田,蓋國升,蓋家祥,楊明德(漢族支書)。一九九九年九月下旬又一次重建大殿。經建人:蓋國義,趙景義,蓋家祥,海廣法,馬天義,蓋得利,李海田,蓋炳長,馬國強,時任阿訇馬照青,二阿訇馬仁義。蘭考縣西街清真寺歷任阿訇名單:蓋阿訇,馬秀明阿訇,李保元阿訇,郭慶榮阿訇,魏文峰阿訇,馬長春阿訇,趙清泉阿訇,馬照青阿訇,赫明哲阿訇,二零一三年四月六日農曆二月二十六日張永波阿訇上任至今。
蘭考縣有24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8300多人,是蘭考縣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影響較大、歷史較長的一個民族,生活在這裡的回族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同其他民族一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其獨具特色的民族形式,展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蘭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編纂《蘭考縣回族志》,可以歷史地和現實地追溯蘭考縣回族的由來和發展的軌跡,敘述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貢獻和地位,描述她在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特色,總結她在各方面的輝煌成就,展望她的美好前景,把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澱轉化為團結髮展的強大動力。資料來源:蘭考縣委統戰部

蘭考縣是古老的黃河故道,過去由於洪水一次次泛濫,致使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十幾個兄弟民族,長期多災多難。
蘭考縣有回、滿、蒙、壯、彝等15個少數民族,其中以回族人數最多,達4000多人。全縣只有回民信仰伊斯蘭教。蘭考伊斯蘭教是隨著回族的遷徙而傳入的。根據清真寺大殿和碑文記載及回族姓氏墳墓的排行(回民一般情況下是不遷墳的),蘭考伊斯蘭教始於明清年代。
在黑暗的舊社會,我們蘭考回族人民沒有固定的職業,沒有文化,以做小生意為生,一年四季忙到頭,難以維持生計。有時背著一個羊跑幾個莊子還賣不了幾斤,熟牛肉風颳幹了,還賣不光。全身的勁都使出來了,還養活不了家裡的幾口人,粗饃淡飯沒有吃飽過,地上掉個饃花還拾起來吹吹土再填到嘴裡,肚子餓得光怨天長,整天呆呆望著太陽轉。就是中等的商人,一次也捨不得買一個囫圇燒雞吃,頂多買一兩塊嘗嘗。遇到災荒年,全家外出逃荒要飯賣兒賣女的大有人在。在舊社會我們回民生活上受壓迫受剝削,政治上受歧視,統治者變著法子侮辱我們,強抓回民青年,給國民黨軍隊宰豬、燒滾水褪豬毛,用回民的牛羊肉車推大肉等,不把我們回民當人看待。
解放後,我們回族人民翻身得解放,我們黨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政府把幫助發展少數民族的各項事業作為重要任務,使少數民族在各方面都充分享受到了平等的待遇和權力。只要有回民的單位,都設有小灶,生活上給予補貼,每年開齋節,有假期,對非農業人口還增添過節油等,尊重和照顧回民的生活習慣。在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過程中,也經歷了曲折的道路。1958年大躍進時,蘭考清真寺被拆掉二坊,十年動亂中,五坊清真寺全部被占用。民族風俗習慣遭到無理的摧殘。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在各級政府的關懷幫助下,統戰部、宗教局等有關部門加強了領導力量,七坊清真寺等全部恢復起來,都有了阿訇,並且發放了清真寺。據1979年統計,蘭考縣恢復的清真寺有:茨峰、紅廟、蘭考城關西街、蔡莊、回回營、堌陽、椿堤等七個清真寺。信教民眾3千多人,分布在10個鄉鎮,12個自然村。
蘭考縣地處黃河故道,鹽鹼沙荒嚴重,農業產量很低,解放後縣委、縣政府注重水利建設,引黃河水渠,改造了不少良田,但農民的溫飽問題,始終未能得到解決,工分乾的不少,但糧食分不多。一個200多口人的回民生產隊,夏季產量最高每畝沒有達到過百斤,人均口糧標準不超過150斤,全年不過400斤。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吃糧靠救濟。一度人口外流,走到哪裡都知道蘭考要飯的多。
1982年以後,蘭考農村實行了責任田和承包制,極大地調動了人民民眾的積極性,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少數民族農民民眾的生活得到了不斷改善和提高,再不象從前那樣,一輛架子車或腳踏車一個村有好多家借著用,現在架子車家家有,腳踏車一家好幾輛,四輪、汽車、收割機、脫粒機各生產大隊都有,機車、洗衣機、電視機等家用電器家家都有,電冰櫃等高檔家具有人也買了。正常年景,一季小麥,就夠農民吃一年,加上秋季收穫,農閒時再做點生意,生活就更寬餘了。據統計有80%的農民能長年吃白面,不到百分之二的人家搭配點粗糧,極少數人家,有特殊情況的,生活緊張些,但由於扶貧救濟工作抓得好,生活也能過得去。
在商業方面,蘭考飲食、屠宰業為最多,每個回民村都有幾家回民食堂。城鎮就更為密集,蘭考縣城關大小回民食堂就有29家,燒雞、醬牛肉店有15家之多,屠戶16家,推熟肉車的近20輛,茨峰村乾食堂、賣肉的、買賣皮張等做生意的不下60戶。
現在在蘭考,只要勤勞能幹的人家都有一定的積蓄,住的再也不是小草屋,而是一色新的民房,有的還蓋起兩層、三層樓房,少數民族過著舒心的日子,在文化教育方面,黨和政府為提高少數民族的文化素質,培養人才,想了很多辦法,做大量的工作。如城關回民國小,原來的校舍是舊的天主教堂,房子狹窄而暗淡,課桌、板凳都不夠用,後來經過政協、統戰部、宗教局、城關鎮等有關部門的努力和支持,用專款和集資辦法花了十萬元,蓋起一幢30間的教學樓,爾後又新建了十多間教室,成為一個有完整教學設備的回民國小。其它村鎮,也相繼建立了回民國小,加強了師資力量,大部分學齡兒童都能夠入學讀書,大大提高了民族文化素質。來源《議政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