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白塔山

蘭州白塔山

白塔山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裡是軍事要衝,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白塔寺,始建於元代,白塔寺原有“鎮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其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基本信息

簡介

白塔山的登山路上大致有三個層次的古建築,其中有巨大的牌坊、城樓和寺院閣樓等。在這些建築之間,有很多樹木,造就了西北少見的樹木成蔭的環境,登山時感覺十分愜意。建築的院落里有些還有草坪,每到春夏季節會開出野花,十分漂亮。
山頂處是一座白塔,一共七層高十七米,這座塔曾是當年忽必烈紀念在此病故的西藏佛教大師薩班而建的,後來又在明朝時重建,是蘭州市的地標之一,也是白塔山名字的由來。山頂還有象皮鼓、青銅鐘等明清時代的文物,也是傳說中的鎮山之寶,可以根據介紹看看這些文物背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在山頂區域回頭一看,便可以看到蘭州城市全景。一條黃河在腳下穿城而過,河岸兩側則是鱗次櫛比的樓房,非常壯觀,如果是傍晚或天黑後前來,樓房和路燈亮起,更適合拍攝城市的美麗夜景。

特色

蘭州白塔山蘭州白塔山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園建築群,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台建築群,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九五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築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築面積八千餘平方米。這個建築群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台、迴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別具風格的建築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台碑廈、磚木結構的三台大廳等,所有建築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台建築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築有“風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山頂的古建築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淵源

白塔寺,始建於元代,據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為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為慈恩寺。寺內白塔身為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築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後,幾經強烈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時所贈,現在這裡僅有仿製品;青銅鐘為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為153.5公斤,現存寺內;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後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據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後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玫摹刻於嶽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主要文物

白塔山白塔山
白塔寺原有“鎮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時所贈,現今這裡僅有仿製品;青銅鐘為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為153.5公斤,現存寺內;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後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據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後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玫摹刻於嶽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鬱,朝陽山、馬頭山、冠雲山、環翠山峰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遊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裡山高林密,是一個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交通

1.乘坐公交20路、35路、53路、108路、131路到白塔山公園站下車即是。
2.乘坐公交4路、6路、9路、15路、25路、74路、105路、109路、123路、137路、139路、142路到中山橋站下車,步行穿過中山橋即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