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雪林與她的徽商家族

蘇雪林與她的徽商家族

34.父以女貴/123 36.歸國的洋學生/129 41.法國歸來/143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5月1日) 平裝: 212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ISBN: 7533649478, 9787533649470

蘇雪林與她的徽商家族蘇雪林與她的徽商家族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蘇雪林與她的徽商家族》內容為:曾經有許多讀者有疑問,為什麼偏於黃山一隅、封閉的皖南山村嶺下,會產生名揚宇內的才女蘇雪林?讀了《蘇雪林與她的徽商家族》,疑問自會冰釋。
《蘇雪林與她的徽商家族》一書,既是太平蘇式家族史,也是太平地方文化史精彩的一章,更是家族與世系研究重要的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陳朝曙,安徽省散文家協會理事,曾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等三十多篇,現供職於黃山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目錄

寫在《蘇雪林與她的徽商家族》前面
人傑地靈的太平
第一章 蘇村的由來
1.必吉嶺/5
2.遷居嶺下/7
3.杜家村/11
4.五福廟/13
第二章 戰爭所帶來的契機
5.戰爭來了/16
6.豆腐作坊里的期待/22
7.甘冒風險的發跡/24
8.生死線上的商業拓展/27
9.忽聞大樹傾倒/30
10.勤儉節約起家/33
第三章 二次飛躍
11.偶然得來的機會/37
12.在典當業登堂人奧/40
13.土地遠勝劉文彩/43
14.駐紮長江兩岸/45
15.喜好模仿斷案的櫃員/48
16.優秀兒女——蘇俊/52
第四章 子承父業
17.算盤也不會打/55
18.民族英雄杜冠英/58
19.與崔國因對簿公堂/61
20.崔大使其事/64
21.崔大使其人/69
第五章 興旺的家族
22.守成有道/74
23.叔侄同科登第/77
24.業大家大/80
25.闖蕩美利堅/83
26.同興和經理張餘三/89
第六章 蘇家有女初長成
27.革命後的混亂時期/92
28.不合時宜的歸鄉人/96
29.海寧學舍/99
30.天資聰異的蘇小梅/103
31.為上學拚命抗爭/109
第七章 “錫”字一輩
32.平步青雲/兒4
33.南京總商會會長/118
34.父以女貴/123
35.父子宰相的嫡系孫女/126
36.歸國的洋學生/129
第八章 慘遭匪劫
37.火燒寶善堂/133
38.漱石其人/136
39.舉家北上/138
40.大生銀行/140
41.法國歸來/143
42.無法再違抗母命/146
43.失之交臂的感情/150
44.百年好合/155
45.陪伴母親度過最後時光/158
第九章 迫不得已回鄉完婚
46.不可更改的宿命/165
47.文卿公遠赴黃泉/168
48.無為而作《黃山叢刊》/170
第十章 百萬之見的最後輝煌
49.緣何飄零海外/175
50.為抗戰捐金/184
51.婚姻終身制/187
52.百歲老人的回鄉渴望/191
53.如願回到故鄉/195
54.再上黃山/200
55.歸葬故里/202
尾聲
56.聚寶盆的故事/205
57.初識蘇雪林/207
58.謁蘇雪林墓/209
59.最後的蘇村/210

序言

收到陳朝曙先生《蘇雪林與她的徽商家族》書稿的第三天,他給我來電話,要我為他這本書寫幾句話為序。我不會寫序跋之類的文章,眼睛也不好,加之患了腰椎間盤突出症不能久坐,寫序總要看文稿,不看文稿就說東道西,是不負責任,我也不恥這種文風。之所以應承了朝曙先生,是因為他這本書寫的是蘇雪林先生和她故鄉嶺下村的先賢們。
蘇先生是位奇女子,活了103歲,是當代中國文壇活的歲數最高的人。她杏壇執鞭50年,筆耕80載,作品65部,逾1600萬言,真正的著作等身;她是集作家、詩人、畫家、學者、教授於一身的“國寶”級大師和“人瑞”,她獲得過總部設在馬尼拉的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頒發的資深敬慰獎,是五四新文學藝術領域取得最輝煌成就者之一。她又是個另類,她思想很新,行為卻很舊,她以五四新文化人自命,卻又接受了家庭的包辦婚姻;她自謂理性主義,卻又是個性情中人,她在所愛的親人面前柔情萬種,她嚮往過愛情,有過狂熱的戀愛,卻又親手扼殺了這段戀情,終身忠誠於無愛的婚姻。她還天生喜歡逆潮流而行,她的認知常常有悖於眾,由她的文章掀起過多次文壇風波,她占上風的時候卻很少,但她卻絕不認輸。最著名的就是她公開亮出的反魯旗幟,遭到文壇群起攻之。她在離開故鄉72年後,以102歲的高齡回鄉探親,還登上了黃山,創下了攀登黃山最高年齡的紀錄。她生前就在故鄉買下墓地,終於如願以償,長眠在了晝思夜想的故鄉土地上。而我與她這位出自太平嶺下村的一代才女,不但有一面之緣,有過書信來往,她的15卷日記中還多次寫到我,我們可謂文學知音。
對於一部以她和她的鄉賢為史料又出自她鄉人筆下的著作,我自當欣然應諾,我和朝曙先生也是文學上的朋友,他現在任職黃山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曾陪同我瞻仰過蘇先生的故居、墓園和她就讀過的海寧學舍,我們曾一起流連在學舍門前那棵桂花樹下,懷念蘇先生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我們沒有認識前,他就從網上買過我的《另類才女蘇雪林》一書。後來,我又讀過他寫的幾篇小說,他的文字優美流暢,我很喜歡他的作品,我們亦是文學知音。我當然不能拒絕他。
我用了三天時間讀完了這部書稿。這不僅是部鄉村歷史,也是部閃爍著文學色彩的人物傳記,是清末民國中國社會的歷史。這部書中,不僅寫下嶺下村蘇氏家族發展奮鬥歷史,還寫了太平崔姓和杜姓及別的一些著名人物,寫得真實生動。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從這本書中,不但可以認識一些地方先賢才俊,了解他們的成功之路,還能了解到一些鮮為人知的地方史料,從中品味出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我以為,這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書,值得一讀。

文摘

1.必吉嶺
在中國,凡是讀書人都會知道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他的灑脫豪放和流傳千古的詩篇,照亮了一代又一代文化人的心靈。由蘇東坡人們也必然會想到那個寫《六國論》同樣也是一代散文大家的弟弟蘇轍,會想到他們倆生死相依的兄弟深情,想到那句哥哥思念弟弟所寫下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詩句。
就是這個蘇轍,歷史在不經意間,讓他子孫後代中的一支留在了安徽黃山腳下,又在不經意間,讓其人才輩出,從而使一個小小的地方星光燦爛,輝耀千里。
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安徽省黃山區永豐鄉嶺下村。
蘇轍早年曾當過安徽省績溪縣的縣令,這也許就是一個天府之國的天才家族最早與皖南的緣分。蘇轍在年老的時候,無辜被淪為元祐黨人,昏庸的皇權使這個天才家族的子弟無法苟活於世,不久就在北宋末期的混亂動盪之中一命嗚呼。但是,誰也沒有想到他的苦難卻是子孫後代的福澤,到了南宋建炎皇帝趙構(公元1127-1130)掌權時期,元祜黨人得到了平反昭雪。蘇轍的曾孫蘇繼芳因此而受到朝廷的惠顧,沐浴皇恩,擢拔為鄉貢進士這一名譽頭銜,並被派往安徽,做了銅陵縣的縣令。
南宋是一個亂世,金兵的鐵蹄長驅直入,本來就無心為官的蘇繼芳,在縣令的位置上待了四年,早就想回到四川眉山老家,過那種耕讀相伴衣食不愁的田園生活。現在眼看金兵就要打過長江,他便攜帶一家老小,急急奔走於回到故鄉的途中,從安徽到江西,到湖北,回到家鄉。但是,故鄉近在咫尺的時候,卻發現金兵與宋軍的主戰場正是三峽天險的入口處,殺氣騰騰,昏天黑地。焦慮萬分的蘇繼芳只能藏匿一隅,作無望的等待。時間一久,宋軍潰敗的跡象已經顯露無已,蘇繼芳才明白,現在是無法再能回到故鄉去了,故鄉已被戰爭阻隔在遙遠的地方。在兵荒馬亂之中,他便又想到了皖南的崇山峻岭,在銅陵當縣令的四年,他對皖南的山山水水有了好感,那裡山高林密,地廣人稀,歷來是兵家不爭之地,也只有這些地方才能躲過金兵強大的馬隊。於是,蘇繼芳帶著一家老小又一次順江而下,在安徽的貴池重新上岸,然後往南走,往皖南的腹地山高林密的地方走。從貴池到青陽,再到太平。進入太平的地界後,就真正地進入到大山裡面了。
有一天,他們走到一座高高的大嶺上,挑夫的扁擔突然斷了,他們只有停下來休息。這時候向周圍的山巒一望,眼前豁然一亮,山形地勢,似乎一點也不陌生,仔細一想,才發現這裡競和四川老家的峨眉山差不多的樣子。如此相像真讓人喜出望外.親切感也油然而生。既然挑夫的扁擔突然斷裂,看來是天意要留他們,蘇繼芳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理想的棲息地和避難所。
既然是天授之意,居之必吉,那么,就叫“必吉嶺”好了,自此,必吉嶺之名應運而生。
他們駐紮下來以後,開始過拓荒者的生活,搭建茅棚,開闢荒地,勞作耕耘。物質的匱乏使生存變得異常艱難,但是,人的頑強生存力使他們毫不氣餒,毫無怨言,卻信心百倍地與大自然作毫不妥協的抗爭。
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這不是傳說的故事,在《蘇氏族譜》中有詳細的記載。在嘉慶時期所修的《太平縣誌》中,人物欄的《隱逸篇》記載了蘇繼芳棄官隱逸嶺下的歷史。
從那時開始,越過元朝,到了明初,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蘇氏血脈從小家庭到大家庭,漸漸發展成了一個大家族,必吉嶺上這個彈丸之地再也容納不下快速增長的人丁,必須要分支,要遷居。
2.遷居嶺下
嶺下在必吉嶺西側的山下。
在明朝初期,蘇繼芳的後代蘇顯榮分支出來,在這裡建立村子的時候,隨口把這裡叫作嶺下,意思就是必吉嶺之下,再清楚不過了,也是再土不過了,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後來這裡人丁興旺、人才輩出的時候,嶺下這個簡陋的名稱也沒有雅化,人們只是稱為“嶺下蘇家”。
根據家譜的記載,到了蘇顯榮這一輩,家裡有兄弟十人,必吉嶺上建立的村莊再也難以容納下眾多的人口,必須要分支出來,要遷居他地。分支的時候,把十兄弟稱為十甲,蘇顯榮排行老六,稱為六甲,他選擇的遷居地就是必吉嶺西側的山下。據說蘇顯榮是最早遷居出來的,因為兒子要外出上學,往返很不方便,他便決定搬到山下面來住。當時,山下面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松樹林,常有大群的白鶴飛翔其間,若干年後,人口多了起來,村莊發達了,他們要建立一個祭祀和議事的地方,也就是祠堂,就把它叫著“松鶴堂”。後來,松樹砍伐了,白鶴也飛走了,村中的人只能把它叫做“六甲祠章”。
蘇顯榮的其他兄弟中,五甲也遷至嶺下,三甲和八甲遷居到必吉嶺以上的山窪里,取名為“嶺上”;二甲、四甲、七甲則遷往相距不遠的石埭縣的廣陽、烏石、夏村(現均屬黃山區)等地,因此,後來也就有“嶺上蘇家”、“嶺下蘇家”、“廣陽蘇家”等名稱之分。
新的村莊建立起來以後,按照當時社會文化的要求,尤其是受宋代大儒朱熹的宗族倫理思想的影響,建立嚴格的宗族制度來管理村莊。宗族制度包括大量的家法族規,用來規範人的行為和思想,“敦孝友”、“篤人倫”、“睦宗族”、“勤生業”、“節財用”、“重家學”“守法度”等等。蘇氏家族承繼祖先的風範,重教興學,耕讀相伴,這使得家族中子弟擁有文化和思想、能詩善藝大有人在,從而保持了家族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