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陶詩考論

當然也必須強調,這種研究一定不要忘了文學本位,落腳點一定是解決文學的問題,我們文學研究者,不應該是給其他學科“打工”的。 不過這部書稿雄辯地證明,好學深思的他在廣泛吸取海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力地推進了該領域的研究。 雖然都是個案研究,他們的方法卻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代表了個案研究的不同範式。

內容介紹

復旦宋代文學研究書系序
王水照
2011年上半年,我和幾位弟子商量,能否仿照我所編“日本宋學六人集”,組織一批青年學者的書稿,編輯一套復旦版宋代文學研究“六人集”。這個想法源自以下三點考慮:
第一,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學科是國務院在1981年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的學科點之一,2011年恰好是三十周年。古語云“三十而立”,在這三十年中,復旦大學古代文學學科得到迅猛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博士生,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優秀的博士論文,成為推動古代文學研究的一支力量。我自1992年帶博士生始,也培養了相當數量宋代文學方向的博士,從他們之中選擇幾部著作編成叢書出版,算是對復旦古代文學博士點三十周年的一種紀念。
第二,新世紀以來,由於博士生的擴招,論文的數量迅速膨脹,但同時質量也有所下降。學術著作的出版較之以前容易許多,大量的各類論著充斥書市,有埋沒精品之虞。過緊或者過濫,都不是健康的學術出版生態,都不能很好地為學術發展服務。精選幾部著作,形成一個“品牌”,或許能夠在駁雜的學術圖書市場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第三,當前的宋代文學研究十分活躍,是斷代文學研究中成果比較豐碩的領域,及時從中遴選一些青年學者的優秀論著,以叢書形式推薦給學界,能夠促進學術交流與學術繁榮。對他們個人而言,也是很好的展示平台,擴大他們的學術影響。
我的建議很快得到多位學友的積極回響,他們都紛紛將自己精心撰作的論著加入我的這個計畫,同時也很快得到復旦大學出版社賀聖遂社長的鼎力支持。這件事就迅速提上了日程。
古代文學博士論文的選題,簡單來說有三種常見模式,即個案研究、時段研究和專題研究。個案研究圍繞一個作家展開,就其生平、交遊、作品內容、藝術風格進行探究;時段研究截取某個時代,就特定時段的文學現象、文學思潮、文人群體進行描述分析;專題研究則常常是拈出一個重要概念,或做交叉研究,或做源流辨析,或做歷史還原等等。這三種選題模式,各有千秋,也並不對立,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只要不走向程式化,都還大有可為。
我這裡著重想說的是交叉課題研究。近年宋代文學研究出現了文學與科舉、文學與地域、文學與黨爭、文學與傳播、文學與家族五個重要的新興交叉類課題,我將它們戲稱為“五朵金花”。這五類課題,均將文學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繫在一起,是一種“文化—文學”的展開思路。我一直認為,只有將文學置於文化的背景下,才可能真正看清文學的位置。當然也必須強調,這種研究一定不要忘了文學本位,落腳點一定是解決文學的問題,我們文學研究者,不應該是給其他學科“打工”的。與此同時,這類交叉研究也內在地要求我們拓寬文學研究的視野,不必畫地為牢,自為畛域,應以更為寬闊的學術懷抱去探索古代文學研究的新路徑與新方法。
本套叢書收入了朱剛《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李貴《中唐至北宋的典範選擇與詩歌因革》、金甫暻《蘇軾“和陶詩”考論——兼及韓國“和陶詩”》、陳湘琳《歐陽修的文學與情感世界》、成瑋《制度、思想與文學的互動——北宋前期詩壇研究》、侯體健《劉克莊的文學世界——晚宋文學生態的一種考察》六種著作。朱剛、李貴、成瑋的著作,是時段研究與專題研究的結合。他們的聚焦點都在唐宋之際,特別是朱剛和李貴的兩部書,有著“唐宋變革論”的明顯印記。朱剛從博士學位論文《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開始,就密切關注唐宋“古文運動”,陸續撰作了十餘篇相關論文,在學界產生一定的影響,獲得了同道的好評。《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一書即是他多年來鑽研“古文運動”的集中展示,他標舉“士大夫文學”,敏銳地抓住了唐宋“古文運動”與之前、之後文學“運動”的不同,強調科舉制度產生的士大夫精英構成的唐宋社會與文學的特殊性。論著對傳統“古文運動”之說有所反思,拓寬了“古文運動”的研究視野。所著重闡明的“古文運動”與新儒學、賢良進卷、蘇轍與“古文運動”的關係等命題,均有獨到的見解。
李貴《中唐至北宋的典範選擇與詩歌因革》歷時十餘年的修訂,較之其博士論文,有了很大的增改和深入。在他剛剛撰寫博士論文的時候,關於這個論題,學界相關論著還比較少,若干年過去了,“中唐—北宋”的詩歌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對學界來說是學術發展的必然,值得慶賀,對李貴來說恐怕卻是無形的壓力。不過這部書稿雄辯地證明,好學深思的他在廣泛吸取海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力地推進了該領域的研究。該書不僅在詩歌研究領域呼應了“唐宋變革論”,而且通過分析陶淵明、杜甫、韓愈、白居易、李商隱等對宋詩進程的影響,深化了典範選擇與詩歌因革的關係研究,更細緻而深刻地描述出唐宋詩之嬗變軌跡,突出了中唐到北宋文學的內在連續性和一致性。
成瑋《制度、思想與文學的互動——北宋前期詩壇研究》與李貴的論題有些重合,但卻表現出不一樣的面貌。他在上編抓住詩學觀念、文人分布和詩體發展三個重要因素,從制度、思想和文學的互動關係入手,清晰地描述出宋初三朝詩壇的具象圖景。在下編則選取歐陽修作為描述框架,通過辨析歐陽修與時代之間的契合或疏離,展現出仁宗朝詩壇的歷史現場。這對於深化北宋詩歌研究,特別是對於探源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金甫暻、陳湘琳、侯體健的著作則是個案研究與專題研究的結合,分別涉及蘇軾、歐陽修和劉克莊三位宋代重要的文學家。雖然都是個案研究,他們的方法卻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代表了個案研究的不同範式。金甫暻是韓國學者,他選取的切入點比較小,《蘇軾“和陶詩”考論——兼及韓國“和陶詩”》一書就蘇軾“和陶詩”的形式、內容、背景、影響等問題進行了細緻分析,獲得了不少與前人同題研究不同的具體結論。其中對韓國“和陶詩”相關資料的輯錄和論述,更給國內學界提供了嶄新的研究資料,這對於認識東亞漢字圈的文化交流,有著特殊的意義。
陳湘琳《歐陽修的文學與情感世界》一書表現出女性學者特有的敏感和視角,注重“美感經驗”的發掘,對面向內心的歐陽修的情感體驗、地域記憶、空間書寫、生命底色、文化風度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解讀。該書大處著眼,小處著筆,運思精細,闡微發覆,以“細讀”和“體察”的方法,從大量文獻中摹畫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歐陽修,並將這種生命個體的內心世界與北宋文化整體的發展局勢暗自勾連,跳出了原有研究窠臼,是近年來歐陽修研究的一大收穫。
如果說陳湘琳的個案研究是“內省式”,侯體健的則可以說是“外爍式”。《劉克莊的文學世界——晚宋文學生態的一種考察》一書,吸收了當前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關注到相鄰學科的前沿與熱點,從“晚宋文學生態”的大背景入手,展開對劉克莊周圍世界與環境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討和研究,凸現出劉克莊文學世界構成中的時代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複雜因素或基礎,這在研究理念和方法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在劉克莊和晚宋文學研究中可謂獨闢蹊徑、另具手眼。該書的研究架構和目錄設定,也別出心裁,在同類著作中較為少見,是個案研究模式的新探索。
學術研究的推陳出新,無非在新材料、新方法、新視野與新觀點。本套叢書除了朱剛的之外,其餘五部都是以博士畢業論文為基礎修訂而成的,是他們的處女作,也是他們向學界交出的第一份答卷。這六部書稿自然不是十全十美之作,許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老師審讀學生輩文稿,本應優點說全,以資鼓勵,缺點講透,俾便精進。這篇序文信筆寫來,卻多為褒飾之語,不免自誇之嫌。但我自信並非空洞讚揚,未違“修辭立其誠”的古訓。希望讀者能夠看到他們所作的可貴的學術努力,在新材料的發掘、新方法的運用、新視野的拓展、新觀點的提出諸方面,均已提供的不宜輕視、值得玩索的學術內涵。
我和六位作者都有師生之誼,都曾在不同時期的復旦園中共探學問之道,往事歷歷,猶如昨日。如今,我們或隔海相望,或同系共事,看到他們取得的成績,我倍感欣慰。不過,治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希望他們戒驕戒躁,持之以恆,假以時日,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成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