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士塔高維奇書信集

蕭士塔高維奇書信集

《蕭士塔高維奇書信集》是一部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

圖書信息

作者: 格利克曼
譯者: 焦東建 / 董茉莉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9月1日)
叢書名: 世界文化名人書信叢書
平裝: 359頁
開本: 大32開

書籍封面書籍封面

ISBN: 750602179X, 9787506021791
條形碼: 9787506021791
尺寸: 23 x 15.5 x 1.7 cm
重量: 558 g

內容簡介

本書書中收錄了近300封蕭士塔高維奇親筆信,幾乎包括了蕭士塔高維奇的大部分生平和創作經歷,在這些書信中,蕭士塔高維奇是政治、社會生活中的蕭士塔高維奇,而非私人的蕭士塔高維奇,他是共產黨的忠誠兒子、傑出的社會和國家活動家、人民藝術家。更值得一提的是,全書的每一封書信的收信人和本書作者都在每封信尾附加了詳細的注釋。
今年是蕭士塔高維奇誕辰100周年,俄羅斯舉行了規模頗大的紀念活動,國內相關的活動不多,惟一可稱道的也就只有這本書了。書信集和回憶錄不同,更能保持歷史原貌,兩者參看,更可見偉大音樂家的鐵骨。
《蕭士塔高維奇書信集》的原編者格里克曼教授是蕭士塔高維奇生前的密友,他們的友誼持續了長達40多年。 在書信集中,格里克曼把300多封蕭士塔高維奇的信收入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收信人和本書作者在每封信尾附加了詳細的注釋。
這些注釋能夠幫助讀者置身於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當時的處境,同時又將我們引領到天才作曲家那深邃的精神世界之中,使讀者能夠更加清晰地窺視肖氏這位偉大作曲家在他生活和創作的年代中所表現出的真實的心理特徵。

媒體評論

書評
如果有一天,我的雙手被砍斷,我還可以用牙齒咬筆繼續譜寫音樂。
蕭士塔高維奇
本書所收錄的信件從未做過任何刪改,它們始終保持原樣不變。
在信封上和明信片上,常常帶有“已經通過軍事檢查”字樣的郵戳。
今年是蕭士塔高維奇誕辰100周年,俄羅斯舉行了規模頗大的紀念活動,國內相關的活動不多,惟一可稱道的也就只有這本書了。書信集和回憶錄不同,更能保持歷史原貌,兩者參看,更可見偉大音樂家的鐵骨。

目錄

譯者的話
前言
致格利克曼的信(1941—1974年)
1941年
第l封1941年11月30日 /45
第2封1941年12月22日 /48
1942年
第3封1942年1月4日 /49
第4封1942年2月6日 /52
第5封1942年2月14日 /54
第6封1942年3月11日 /56
第7封1942年3月31日 /58
第8封1942年6月29日 /59
第9封1942年7月26日 /61
第10封1942年9月17日 /62
第11封1942年10月14日 /63
第12封1942年11月4日 /64
第13封1942年11月6日 /66
第14封1942年11月22日 /66
第15封1942年12月6日 /67
第16封1942年12月23日 /68
1943年
第17封1943年3月1日 /70
第18封1943年3月28日 /72
第19封1943年4月17日 /73
第20封1943年4月21日 /74
第2l封1943年5月10日 /76
第22封1943年5月26日 /77
第23封1943年10月8日 /78
第24封1943年12月8日 /79
第24封1943年12月31日 /81
1944年
第25封1944年1月3日 /81
第26封1944年2月13日 /83
第27封1944年4月19日 /83
第28封1944年6月2日 /86
第29封1944年7月23日 /87
1945年
第30封1945年1月2日 /88
第3l封1945年2月17日 /91
1946年
第32封1946年1月12日 /91
第33封1946年2月11日 /92
第34封1946年9月24日 /94
第35封1946年10月12日 /94
1947年
第36寸1947年1月20 /95
1948年
第37封1948年12月12日 /97
1949年
第38封1949年1月24 /98
第39封1949年2月25 /99
第40封1949年4月29 /100
第41封1949年6月lO /101
第42封1949年7月29 /102
第43封1949年9月25 /103
第44封1949年9月26 /104
第45封1949年12月9日 /104
第46封1949年12月21 /105
1950年
第47封1950年2月2日 /107
第48封1950年2月20日 /107
第49封1950年3月11日 /108
第50封1950年4月3日 /108
第51封1950年4月6日 /110
第52封1950年4月27日 /111
第52封1950年10月9日 /111
第53寸1950年10月31 /112
第54寸1950年12月25 /113
1951年
第55於1951年3月17日 /114
第56於1951年4月5日 /114
第57封1951年17月4日 /116
第58封1951年7月21日 /117
第59封1951年8月18 日 /118
第60封1951年9月24日 /118
第61封1951年10月9日 /119
第62封1951年12月5日 /120
1952年
第63封1952年9月16日 /120
第64封1952年10月14日 /121
第65封1952年10月16日 /123
1953年
第66封1953年4月11日 /123
第67封1953年4月27日 /124
第68封1953年5月6日 /125
第69封1953年6月24日 /127
第70封1953年8月22日 /128
第71封1953年8月28日 /129
第72封1953年8月29日 /130
1954年
第73封1954年1月4日 /130
第74封1954年1月28日 /131
第75封1954年4月7日 /132
第76封1954年6月25日 /132
第77封1954年9月18日 /133
1955焦
第78封1955年3月21日 /134
第79封1955年4月21日 /138
第80封1955年8月13日 /139
第8l封1955年8月25日 /139
第82封1955年8月28日 /140
第83封1955年11月16日 /142
第84封1955年12月28日 /143
1956年
第85封1956年1月11日 /144
第86封1956年1月28日 /145
第87封1956年5月29日 /148
第88封1956年5月29日 /149
第89封1956年6月2日 /149
第90封1956年6月15日 /150
第9l封1956年6月27日 /150
第91封1956年9月13日 /151
第92封1956年12月27日 /153
1957年
第93封1957年3月31日 /153
第94封1957年4月13日 / 155
第95封1957年4月15日 /155
第96封1957年4月23日 /156
第97封1957年4月24日 /157
第98封1957年7月15日 /158
第99封1957年9月11日 /158
第100封1957年11月10日 /158
第101封1957年12月10日 /160
第102封1957年12月11日 /161
第103封1957年12月18日 /161
第104封1957年12月24日 /163
第105封1957年12月29日 /164
1958年
第106封1958年1月5日 /165
第107封1958年2月2日 /165
第108封1958年3月20日 /166
第109封1958年5月5日 /167
第110封1958年6月3日 /168
第111封1958年6月22日 /168
第112封1958年7月10日 /169
第113封1958年7月17日 /169
第114封1958年8月24日 /170
第115封1958年9月6日 /171
第116封1958年9月12日 /172
第117封1958年9月19日 /173
第118封1958年11月11日 /175
第119封1958年12月19日 /176
1959年
第120封1959年2月2日 /177
第121封1959年2月6日 /178
第122封1959年5月20日 /178
第123封1959年5月26日 /179
第124封1959年5月27 13 /179
第125封1959年6月15日 /180
第126封1959年8月25日 /181
第127封1959年10月20日 /181
1960年
第128封1960年2月11日 /182
第129封1960年2月17日 /183
第130封1960年2月26日 /184
第131封1960年3月14日 /187
第132封1960年3月21日 /187
第133封1960年4月8日 /188
第134封1960年4月30日 /188
第135封1960年6月18日 /190
第136封1960年7月19日 /190
第137封1960年8月19日 /192
第138封1960年11月3日 /192
第139封1960年12月19日 /194
第140封1960年12月31日 /194
1961年
第141封1961年2月1日 /195
第142封1961年2月26日 /196
第143封1961年2月27日 /196
第144封1961年4月30日 /197
第145封1961年5月6日 /197
第146封1961年5月14日 /198
第147封1961年8月15日 /198
第148封1961年8月20日 /199
第149封1961年11月18日 /200
第150封1961年11月20日 /201
第151封1961年12月13日 /201
第152封1961年12月19日 /202
1962年
第153封1962年1月27日 /202
第154封1962年4月10日 /204
第155封1962年5月31日 /205
第156封1962年6月24日 /206
第157封1962年7月2日 /207
第158封1962年7月7日 /209
第159封1962年7月9日 /211
第160封1962年7月14日 /212
第161封1962年7月16日 /214
第162封1962年8月3日 /215
1963年
第163封1963年1月6日 /216
第164封1963年1月7日 /217
第165封1963年1月28日 /218
第166封1963年2月22日 /219
第167封1963年4月14日 /220
第168封1963年5月6日 /221
第169封1963年6月28日 /222
第170封1963年7月7日 /222
第171封1963年7月24日 /224
第172封1963年8月1日 /225
第173封1963年8月27日 /226
第174封1963年9月1日 /227
第175封1963年10月8日 /228
第176封1963年12月31日 /228
1964年
第177封1964年7月16日 /229
第177封1964年7月21日 /230
第178封1964年9月15日 /231
第179封1964年9月24日 /232
第180封1964年12月13日 /234
1965年
第181封1965年1月27日 /235
第182封1965年4月23日 /236
第183封1965年6月19日 /237
第184封1965年7月3日 /238
第185封1965年7月6日 /239
第186封1965年8月3日 /239
第187封1965年8月16日 /240
第188封1965年9月4日 /241
第189封1965年9月10日 /242
第190封1965年9月24日 /243
第191封1965年11月26日 /244
1966年
第192封1966年2月16日 /244
第193封1966年3月20日 /245
第193封1966年3月30日 /247
第194封1966年4月5日 /247
第195封1966年4月19日 /248
第196封1966年4月27日 /249
第197封1966年5月4日 /250
第198封1966年5月8日 /252
第199封1966年6月14日 /254
第200封1966年7月29日 /254
第201封1966年8月6日 /255
第202封1966年8月13日 /256
第203封1966年10月9日 /256
第204封1966年11月10日 /258
第205封1966年12月2日 /259
第206封1966年12月26日 /260
1967年
第207封1967年1月24日 /261
第208封1967年2月313 /262
第209封1967年2月18日 /264
第210封1967年3月13日 /265
第211封1967年3月22日 /266
第212封1967年4月8日 /267
第213封1967年4月24日 /268
第214封1967年5月6日 /268
第215封1967年6月14日 /268
第216封1967年7月1日 /269
第217封1967年8月11日 /270
第218封1967年8月30日 /271
第219封1967年9月2 日 /2721
第220封1967年9月30日 /273
第221封1967年10月16日 /274
第222封1967年11月29日 /275
第223封1967年12月8日 /276
第224封1967年12月26日 /278
1968年
第225封1968年1月25日 /279
第226封1968年5月12日 /280
第227封1968年6月5日 /280
第228封1968年6月22日 /281
第229封1968年7月5日 /282
第230封1968年7月20日 /283
第231封1968年8月2日 /283
第232封1968年9月24日 /283
第233封1968年10月9 日 /284
第234封1968年10月26 日 /285
第235封1968年11月10 日 /286
第236封1968年12月4日 /286
第237封1968年12月19日 /287
1969年
第238封1969年1月2日 /288
第239封1969年2月1日 /289
第240封1969年2月17日 /290
第241封1969年3月19日 /292
第242封1969年3月19 日 /294
第243封1969年3月25日 /295
第244封1969年4月28日 /296
第245封1969年5月12日 /298
第246封1969年6月10日 /298
第247封1969年6月24日 /299
第248封1969年7月22日 /301
第249封1969年8月18日 /302
第250封1969年9月10日 /303
第251封1969年10月6日 /304
第252封1969年10月7日 /305
第253封1969年10月26日 /305
第254封1969年11月23日 /306
第255封1969年12月26日 /308
1970年
第256封1970年1月25日 /309
第257封1970年2月27日 /310
第258封1970年3月28日 /310
第259封1970年5月11日 /311
第260封1970年6月2 13 /3121
第261封1970年8月16日 /313
第262封1970年8月24日 /314
第263封1970年8月27日 /314
第264封1970年9月21日 /315
第265封1970年10月25日 /315
1971年
第266封1971年2月22日 /317
第267封1971年6月2日 /317
第268封1971年6月3日 /318
第269封1971年9月9日 /318
第270封1971年11月28日 /320
第271封1971年12月30日 /321
1972年
第272封1972年2月20日 /322
第273封1972年2月21日 /324
第274封1972年4月3日 /324
第275封1972年5月12日 /326
第276封1972年7月19日 /326
第277封1972年8月15日 /327
第278封1972年10月19日 /3281
1973年
第279封1973年1月16日 /329
第280封1973年3月9日 /330
第281封1973年7月17日 /331
第282封1973年8月1日 /332
第283封1973年8月14日 /332
第284封1973年9月20日 /334
1974年
第285封1974年3月25日 /3351
第286封1974年5月17日 /336
第287封1974年8月23日 /336
1975年
本書編者的自述和日記 /338
附錄關於《不是音樂是混亂》的文章與其他 /342
書後 /354

序言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士塔高維奇(1906—1975)是我國音樂界所熟悉的20世紀俄羅斯著名作曲家之一,他是音樂創作的改革者,是一位多產作曲家,他的創作範圍包括交響曲、清唱劇、歌劇、協奏曲、室內樂、聲樂套曲等多種類型的作品。他的創作風格是在繼承和發揚優秀音樂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他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古典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探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它是非固定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們不斷地開墾處女地,但無論如何也無法脫離因循守舊和某些刻板公式。因此,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面臨著至關重要的任務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那就是要創建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蕭士塔高維奇以此為己任,在巴赫、貝多芬、馬勒、穆索爾斯基、柴科夫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等俄羅斯19、20世紀的偉大作曲家的影響下,同時吸收了現代派的某些音樂創作方法,順應時代的審美要求,融合時代精神,深入思考,執著追求,反覆嘗試,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創作的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個性化創作形象,走出了一條新音樂之路。所有這些使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居於20世紀俄羅斯作曲家的領銜地位。同時為世界音樂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蕭士塔高維奇是一位純粹的民族作曲家,我們無法想像,假如他離開了俄羅斯這塊土地,他的藝術之樹是否還會如此的枝繁葉茂。這也是他與他的同時代人之間的區別,無論是斯特拉文斯基,還是普羅科菲耶夫,或其他的俄羅斯作曲家,在那個年代裡,他們似乎都在國外找到了適合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沃土,他們的作品已被西方接受,他們各自都有著自己的聽眾群,而蕭士塔高維奇的命運卻與他所處的時代、社會環境及文化氛圍等始終緊密相連,他曾被稱為“時代編年史”作家,因為他所有的作品幾乎都是當時祖國所發生重大事件的真實反映,但他又不是一個靜穆的“時代編年史”作家,而是一個既敏銳又深邃的劇作家和不斷探索的思想家。在他的音樂中,我們可以聽到穆索爾斯基、柴科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音樂中的那種似乎非常鮮明,但又難以表述、難畫難描和無法透析的一種情感。從某種程度上講,蕭士塔高維奇掙脫了當時社會對藝術家創作活動及思想的束縛,相對地走進了自由創作之天地。
他的音樂成為最鮮明、最強烈的時代精神的反映,他的音樂藝術滲透了他對人類的愛、對人類崇高精神的信仰,他的藝術蘊涵著堅毅和理智,他的藝術是戳穿那些居心叵測的人、法西斯主義的暴行及一切壓制和泯滅高尚人性行為的犀利武器,同時也正如俄羅斯著名音樂學家阿薩菲耶夫所描述的那樣:“蕭士塔高維奇的音樂就是對現實中強力衝突的極度神經質的、極其敏感的吶喊……這種吶喊猶如當代人類驚恐的反映,這不是某一個人的驚恐,也不是某些普通人的那種驚恐,而是整個人類的驚恐。”因此,對千千萬萬的聽眾來說,蕭士塔高維奇不僅是一種大藝術的象徵,而首先是能夠深刻表現受苦受難的人們的情感的作者。與此同時,他也通過自己的音樂,向俄羅斯和全世界傾瀉了自己內心的憂鬱和憂患。 蕭士塔高維奇1906年9月25日出生於彼得堡,父親是一個工程師,母親是一位鋼琴教師,他的童年是在帝國主義戰爭、十月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中度過的,所以當他在9至ll歲剛剛萌發作曲念頭時,就試圖通過自己的音樂,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中最令人擔憂的事件的反映,通過自己的音樂,抒發自己對某些印象深刻的現象的感受。那時,他作過一些充滿童稚的習作,比如,《自由之歌》、《悼念革命烈士進行曲》等。
1919年,當他剛滿13歲的時候,他考入彼得堡(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同時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兩個專業。他的鋼琴教師是尼古拉耶夫,作曲課教師是斯坦伯格,當時音樂學院的院長是格拉祖諾夫,承蒙他們的精心培養,蕭士塔高維奇在音樂學院學習期間,無論是在鋼琴演奏方面,還是在作曲創作方面,都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和造詣,他的成績一直都是令人滿意的。有一次,格拉祖諾夫在蕭士塔高維奇的作曲考卷上寫下了這樣的批語:“創作特點鮮明,有獨到的見解,較早地顯現出了創作才華,真是可驚可嘆……”1923年,蕭士塔高維奇鋼琴演奏專業畢業;1925年,作曲專業畢業。在校期間,他已經開始了自己的創作活動,他譜寫了浪漫曲、鋼琴曲和交響曲一類的作品,他的畢業考試作品《第一交響曲》使他聲名鵲起。 音樂學院畢業後,蕭士塔高維奇在繼續從事鋼琴演奏或主攻作曲的問題上,曾一度舉棋不定,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嘗試之後,他最後決定放棄鋼琴演奏活動,集中精力搞作曲。
20世紀20一30年代是他創作的旺盛時期,在這個時期,他譜寫了歌劇、芭蕾舞曲、交響曲、鋼琴曲,並為多部電影和戲劇配樂。在那些尚未成熟的作品創作過程中,蕭士塔高維奇或多或少地借鑑了現代派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興德米特、貝爾格等人的某些創作手法。 1928年,為慶祝十月革命勝利十周年,蕭士塔高維奇譜寫了《第二交響曲》,該曲公演之後,頓時引起了俄羅斯社會的強烈反響,但是在國外,卻沒有一家樂團將其列入自己的演奏曲目之中,因為西方不接受這種宣傳廣告式的音樂作品。同年夏天,蕭士塔高維奇完成了他根據果戈理同名諷刺小說創作的歌劇《鼻子》,這是他這位年僅22歲、具有非凡想像力的作曲家的絕妙之作,總譜中的每一頁似乎都清晰地顯現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每一頁樂譜都標誌著作曲家獨特的個性。即使是這樣,當時蘇聯音樂界仍然有人指責說:“歌劇《鼻子》對果戈理作品中諷刺性並未在舞台上揭示出來……”還有人說:“《鼻子》只不過是俄羅斯歌劇和作曲家本人創作道路上的一個大型的試驗品。”蕭士塔高維奇的支持者、當時彼得堡(列寧格勒)愛樂藝術總監索列爾金斯基撰文反駁說:“歌劇《鼻子》像一枚‘遠程炮彈’一樣,預示著傳統歌劇創作體制方面的斷裂,標誌著歌劇形式的向前發展……蕭士塔高維奇在結束了陳舊的歌劇表現形式的同時,指出了建立新音樂語言的必要性……”嗣後,又是無休止的論戰,直到1962年,歌劇《鼻子》的總譜才在歐洲得以出版,並開始在許多國家上演,這部傑作很快就被聽眾所首肯。
1974年,也就是在蕭士塔高維奇去世前一年,由羅日傑斯特文斯基指揮的這部歌劇取得了最輝煌的成功。 1930一1932年期間,蕭士塔高維奇完成了他根據列斯尼科夫的同名小說創作的歌劇《姆岑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又名《卡捷琳娜·伊茲邁洛娃》,這是劇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列斯尼科夫的小說展示了俄羅斯在革命前的黑暗時代,具有反差強烈的故事情節,根據這樣的內容,蕭士塔高維奇以一種強有力的表現手段,深刻揭示出那種黑暗時代的畸形人性,並以哲人的深邃和浪漫主義者的情懷,在自己的音樂中充分再現了女主人公卡捷琳娜在道德方面的悲劇性。這部歌劇的副標題為《諷刺悲劇》,這是蕭士塔高維奇所有的創作中最深刻、揭露性最強的一部作品,通過這部歌劇,反映出了作曲家濃烈的人文主義思想。
1934年1月,歌劇《姆岑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上演,得到了俄羅斯和國際音樂界的認可,蕭士塔高維奇從此便躋身於最具盛名的作曲家之列。然而,時隔不久,《真理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不是音樂是混亂》的文章,對歌劇《姆岑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橫加指責,進行了很不公正的批判,所以這部歌劇很快就被打入冷宮,作曲家因此也被扣上了形式主義的帽子。直到1962年,歌劇《姆岑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才被批准恢復上演。 20世紀30年代以後,蕭士塔高維奇的創作趨於臻熟,他通過自己創作的三部交響曲(即第四、五、六首),找到了戲劇音樂構思方面獨特的表現形式。《第五交響曲》是以古典主義手法完成的,首演是由當時年輕的指揮家穆拉文斯基指揮的,從那時起,他就成了蕭士塔高維奇許多作品的第一個指揮家。《第五交響曲》與聽眾見面之後,頓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可以說是佳評如潮。 由此可見,《第五交響曲》是一部很受歡迎的成功之作,有評論說:“在《第五交響曲》中,蕭士塔高維奇第一次以理性的現實主義藝術家的面目出現……”“在《第五交響曲》中,蕭士塔高維奇首次嘗試了嚴峻而深刻地表現重要的哲學思想。”“蕭士塔高維奇第一次像藝術家在公眾面前,用最簡練、最明了、最具表現力的語言吐露自己的心聲那樣,如實地講出了自己的心裡罾囊}。”,這些評價都概括了《第五交響曲》中所包含的特殊意義。然而,官方卻澤了這樣一個定義:“《第五交響曲》是藝術家對正確批評意見的回答。”強 1939年,當蕭士塔高維奇滿33歲的時候,他已經是列寧格勒音樂學院誦教授了,他創 造了自己的作曲學派,斯維里多夫、列維京等人都是他的學生。在同時代人當中,蕭士塔高維奇的確是最傑出的一位。
1941年6月22日,由於德國法西斯的入侵,蘇聯的衛國戰爭爆發了,這是一次人類歷史的交鋒。是理性與蒙昧、文明與侵略、光明與黑暗的殊死搏鬥。當蕭士塔高維奇在《真理報》上談到自己的《第七交響曲》時寫道:“這部交響曲是俄羅斯人民道德力量的頌歌。”該曲創作於1941年,首演於古比雪夫市,然後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等地分別演奏,當這首交響曲很快傳到國外之後,同樣受到了各國聽眾的讚賞。1942年,當義大利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在紐約指揮演奏《第七交響曲》之後,一位美國記者這樣寫道:“什麼樣的魔鬼才能戰勝能寫出如此美妙的音樂的人民呢?”兩年之後,蕭士塔高維奇又完成了描寫戰爭給人們帶來悲劇的史詩——《第八交響曲》,成千上萬無辜的人們遭受的痛苦和死亡,使作曲家心靈感到無比震撼,所以他帶著滿腔的熱血和極大的勇氣,向黑暗與殘酷發出了震天的吶喊,他讓人們永遠不能忘記那令人恐怖的戰爭悲劇。《第八交響曲》“燃起了人們胸中的烈焰”,他經常引用貝多芬這句用來表現藝術職責的話。 與穆索爾斯基和其他音樂家一樣,蕭士塔高維奇認為,音樂就是他的常用語言,是作曲家述說重大事件的語言。因此,一個真正的作曲家是不會輕易放棄這種語言的。1947—1948年期間,蕭士塔高維奇又寫出了兩部優秀作品。一部是專門獻給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另一部是取材於猶太民間詩歌的樂隊伴奏歌曲《猶太民歌》。1949年,作曲家改變了自己以往的譜曲風格,以大眾歌曲形式譜寫了清唱劇《森林之歌》。此外,他還為電影《哈姆雷特》、《青年近衛軍》、《牛虻》等著名電影配樂,這些也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作品。
1957年,為了紀念俄羅斯1905年革命,蕭士塔高維奇譜寫了《第十一交響曲》,名為《1905年》,全曲共分四個樂章,其中第一樂章:冬宮廣場;第二樂章:1月9日;第三樂章:永遠的追憶;第四樂章:警鐘。1961年,他的《第十二交響曲》問世,這部作品是專為紀念列寧而作的。 20世紀50-60年代,蕭士塔高維奇對俄羅斯人民解放鬥爭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以現代人的目光,審讀了俄羅斯17世紀歷史的重要一頁,這就是他根據作家、詩人葉夫圖申科的詩歌,譜寫的聲樂交響詩篇《斯捷潘,拉辛的死刑》。在這一時期,蕭士塔高維奇十分渴望找到一種能夠格外清晰地、具體地反映作品內涵的一種新形式,於是他努力使詩歌在交響曲中體現出優美的鏇律性和歌唱性。在他根據葉夫圖申科的另一首詩創作的《第十三交響曲》當中,充分體現了作曲家所追求的鏇律性和歌唱性,《第十四交響曲》完成於1969年,這是一部哲理深刻、悲劇色彩極濃、充分體現人生價值的作品之一。蕭士塔高維奇創作的最後一部交響曲——《第十五交響曲》,乍看上去平平常常,似乎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但實際上整個樂曲都滲透著複雜的哲學思考和他對生活的反思。 蕭士塔高維奇還譜寫了15首《四重奏》,他試圖通過這種體裁,並以獨特的深邃性和非凡而細膩的表現力告訴人們:他是一個哲學家和抒情詩人。 蕭士塔高維奇於1975年8月9日去世,他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資深的藝術研究專家們一致認為,蕭士塔高維奇就是俄羅斯的貝多芬,因為他和貝多芬身上有許多共同之處,他們都有著同樣的反抗心理、堅毅和勇敢的性格,有著同樣的謙卑、善良和隱忍;貝多芬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自我犧牲精神,蕭士塔高維奇在自己的《第五交響曲》中,將自己比做“代世人受罪的觀世基督”。用傅雷的話說:“天才的藝術家(貝多芬)站在‘無意識世界’的最高峰,說出了自己的胸懷,結果唱出了大眾的情緒。”眾所周知,蕭士塔高維奇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時代的回聲,都是災難深重的俄羅斯人民的真實情感的宣洩;貝多芬有交響曲《英雄》,蕭士塔高維奇有《第七交響曲》與其對應。天才藝術家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試圖通過音樂藝術來拯救可憐的人類,為人類求得光明、歡樂、幸福、進步和文明,但這只是我們後人對偉大作曲家理性的理解和認識,俄羅斯作曲家施尼特凱曾經說過:“用陋智的鑰匙是無法打開天才內心世界的大門的……”而往往在他們的文選、札記、書信等文學遺產中,我們可以較清晰地看到他們的心靈,甚至連同他們本人的一部分,因為這是我們理性之外的東西,是對天才們的本能和自然心態的記述,這樣也能有助於我們加深對他們作品內涵的理解。 即將出版的這本《蕭士塔高維奇書信集》,是俄羅斯20世紀音樂史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產之一。由於蕭士塔高維奇本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在他的一生中,真正的朋友極少,本書編者和收信人伊薩,克·格利克曼就是蕭士塔高維奇僅有的幾位朋友中的一位。從1941年到。
1974年期間,在蕭士塔高維奇寫給格利克曼的所有信件(本書所收錄的近300封)當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作曲家那種“即便是砍掉我的雙手,我仍然要作曲”的強烈的使命感,這種浸透於血液之中、充溢著旺盛生命力的自然願望,是任何外力都無法阻止的,也是從理性上所難以解釋的。一切天災人禍,在這種與生俱來的使命感面前,都會顯得無能為力。 《蕭士塔高維奇書信集》仿佛是作曲家本人與他的朋友伊薩克·格利克曼共同創作的一部樂曲,“鏇律部分”為蕭士塔高維奇的親筆信,“和聲”部分為收信人伊薩克·格利克曼精心加工、整理、編輯和附加的詳細注釋。這本《書信集》讀起來似乎像我國大作家沈從文的作品一樣,原始、古樸、自然、和諧、真實感人,沒有絲毫的渲染和矯飾。
衷心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喜歡這本書,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大家加深對蕭士塔高維奇這位偉大作曲家的認識,更深層地理解他內心世界,從而達到更準確、更細微地理解和欣賞其作品的目的。 譯者 2005年2月7日於莫斯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