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人公學校

蕃人公學校

蕃人公學校是指1905年起,台灣日治時期以中央或地方經費所開設的原住民兒童義務教育學校。“。

基本信息

簡介

“蕃人”一詞是日人解釋“居住於未開墾蕃地”台人的稱呼,此名稱於1936年由“高砂族”(高砂為台灣的異稱)替代。1941年,蕃人公學校連同其餘公學校改制為國民學校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5年,國民學校改制為現在的國民國小

簡介

蕃人公學校公告

1895年,日本開始於台灣的統治。隔年,1896年,”台灣總督”轄下之學務部以普及日語為目的,於6月公布“國語傳習所規定”,並在同年9月“總督府”公布“國語學校規則”。在此兩規則下,“台灣總督府”在各地設定14所國語傳習所。其中,這規則裡面所稱的“國語”指的是日本語,而設立此傳習所最重要的目的在於普及日語。

1898年9月根據此規則,台灣南部恆春的“恆春國語傳習所”特地於豬朥束(今恆春里德)設定恆春國語傳習所豬朥束分教場。此為台灣第一所原住民國小。不久,當時部分位於“蕃地”附近的國語傳習所亦隨後分別在原住民部落設定數所國語傳習所分教場。

1898年8月16日廢國語傳習所,另行設立同樣性質的公學校,並發布“台灣公立公學校規則”、“台灣公立公學校官制”與“公學校令”。不過當時,原住民所念的分教所通常未達設定公學校的標準,只能升格為“國語傳習所”。例如豬朥束分教場升格為豬朥束國語傳習所。

1899年“台灣總督府”再以訓令27號規定“蕃人子弟”進入公學校之規定,此為限制原住民義務教育的法源。1905年日本總督府發布名為“蕃人子弟就學之公學校教育規程”的訓令32號,明令廢止原有存在的“蕃人”國語傳習所,改名為“蕃人公學校”。例如豬朥束國語傳習所改制的蚊蟀蕃人公學校,就是台灣第一所蕃人公學校。

蚊蟀公學校就是今位於恆春的“滿洲國小”,國小校園還留存有一塊當時前人所立的“高砂族教育發祥地紀念碑”供人憑弔。

特色

1905年,連同改制的國語傳習所,供原住民研習的“蕃人公學校”共有20所。當時除了特殊的蕃童教育所之外,所有“蕃童”教育就獨立於教育體系,全部納入此“蕃人公學校”。

蕃人公學校與六年制的公學校不同,基本上的學制是四年。根據1914年的蕃人公學校規則,,該學制還可因地制宜,設立3年制的蕃人公學校學制。而在學習科目方面,蕃人公學校主要有國語、算術與修身三科目。另視情況可加設農業、手工與唱歌。

1922年將蕃人公學校更名為公學校前,蕃人公學校共有30所,學童4700人。

影響

蕃人公學校校舍

1922年”台灣總督府”發布第二次台灣教育令,廢除蕃人公學校名稱,改用一般公學校名稱。例如蚊蟀蕃人公學校改為蚊蟀公學校。自此,蕃人公學校於教育體制中消失。1941年後,更將所有公學校改名國民學校。不過,北部某些蕃童教育所則仍獨樹一格的存在。

日本總督府於原住民教育上,投入較中國清朝更多的心力。原因雖不免是為了統治治理上的方便,但比起消極的驅逐與設定隘線,長期來看是有效率多。也因此,日治時期的原住民日語普及率是比漢語高很多。1945年國民政府統治台灣後的一段時間內,日文或日語仍是原住民區域較普遍的文字與第二語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