蔛草

蔛草

蔛草,為雨久花科植物少花鴨舌草的全草。清肝涼血。主治高熱喘促,咳血,尿血,赤眼,丹毒,癰腫疔瘡。

基本信息

蔛草

正文

拼音 hú cǎo蔛草
( 《唐本草》 )

異名

蔛榮、蔛菜(《唐本草》),接水蔥(《七卷食經》),鴨仔菜黑菜合菜(《福建中草藥》)。

來源

為雨久花科植物少花鴨舌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

少花鴨舌草
一年生草本,根莖短,近於直立。葉簇生或單生,披針形,長2~3.5厘米,寬5~10毫米,基部渾圓或微心形,具長柄。總狀花序疏散,自葉鞘抽出;花1~3朵,具柄;花被鍾狀,6深裂,深藍色;雄蕊6,內有1枚最大,花絲一面具齒,花葯基部著生,頂裂;子房3室,花柱細。蒴果長卵形。花期夏、秋。
生於濕地或水田中。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採集

夏、秋採收,曬乾。

性味

①《唐本草》:"味甘,寒,無毒。"
②《福建中草藥》:"微甘鹹,寒。"

功用主治

清肝涼血。治高熱喘促,咳血,尿血,赤眼,丹毒,癰腫疔瘡。
①《唐本草》:"主暴熱喘息,小兒丹腫。"
《福建中草藥》 :"清肝涼血。"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咳血:鮮少花鴨舌草一至二兩。搗爛絞汁,調蜜服。
②治尿血:鮮少花鴨舌草一至二兩,鮮燈芯草一至二兩。水煎服。
③治風火赤眼:少花鴨舌草鮮葉,搗爛外敷眼瞼。
④治丹毒,癰腫,疔瘡:鮮少花鴨舌草適置。搗爛敷患處。(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附註

配圖

http://baike.baidu.com/view/838199.htm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