蓐收

蓐收

蓐收為秋神,左耳有蛇,乘兩條龍。是為白帝少昊的輔佐神,有人說蓐收為白帝之子。還有說他是古代傳說中的西方神名,司秋。據《淮南子·天文篇》載“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說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樓前有“蓐收之府”牌坊。少昊與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故兩座牌坊同時在西嶽廟出現。《山海經》又說∶“蓐收住在泑山”。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黃。在山上可以望見西邊太陽落下的地方,那時的光氣乜是圓的。管太陽下去的神叫紅光,據說這就是蓐收。王逸註:“此蓋蓐收神之狀也。”則在世人心目中,此一刑戮之神,又倍增其獰猛之氣矣。

基本信息

歷史考證

蓐收蓐收

《山海經》全書出現“蓐收”二字一共只有兩次,一次是<西山經> ,一次是在<海外西經> 。為了便於理解,還是先從<海外西經>入手。

《海外西經》說:“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完全是一種很例行公事的說法:四方四個神明都是那么簡單的描述一下而已,現在讀起來真的很摸不著頭腦。說的太簡單了:西方蓐收,左耳朵上面穿著一條蛇作為裝飾,踩著兩條龍。《山海經》當中對於其他三個神多少都還有相貌的描寫,句芒是鳥面人身,祝融是獸面人身,禺強是人面鳥身,但是單單蓐收,就是沒有描寫相貌。

那么,《西山經》裡面對於蓐收的描述是如何的呢?

“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嬰短之玉,其陽多瑾瑜之玉,其陰多青雄黃。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員,神紅光之所司也。”

這段文字需要解說,就是裡面有一個“其氣員”,這句話是有點讓人難以理解的。有的白話版的《山海經》上是和下面的一句話連在一起解釋的:“(泑山)是氣員、紅光兩位神主管的。”但是這段文字的整體就會發現這樣的解釋更加讓人不明所以:《山海經》當中說到神明的時候幾乎都會在名字前面加一個“神”字,比如槐江山的神英招,崑崙丘的神陸吾,嬴母山的神長乘等等,但是氣員和紅光是兩位並列的神,那么為什麼氣員前面為什麼不加“神”而加在後面出現的紅光的名字前面呢?這一點是個很怪的疑點。考察各個版本的《山海經》的註解,也沒有見到有關“氣員”作為神的記述。因此,在那些白話版的《山海經》註解當中,作者是沒有很好的去查閱那些經典的註解,而是憑著自己的主觀認識而產生的臆說。

古代的時候“員”和“圓”兩個字是可以通假的。所以,郭璞所注“日形員,故其氣象亦然也”是準確的。這裡描述的,無非是太陽的形狀,或者太陽周圍的雲氣的形狀。所以,這裡的解釋應該是:“這座山向西望去就是太陽落山的地方了,太陽周圍的雲氣是圓形的,神紅光主管著日落”。

《山海經》記載泑山是蓐收的居住地。而且泑山有著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是太陽落山的地點靠東邊一點的地方。是故泑山是應該是西山第三條山脈最靠西的地方了,否則是看不到日落的地點的。而在《山海經》原文當中,在泑山之西只有一座山了,叫做翼望山。但是這裡的地理問題就讓人覺得有點奇怪了。

蓐收蓐收

一、泑山是蓐收的居住地。而且泑山“西望日之所入”,這裡居住的神明必然和太陽有關,雖然在下文當中說了紅光的存在,但是也不能說蓐收和太陽沒有關係。

二、泑山“西望日之所入”,那么它的西方不遠就該是太陽落下的地點。但是泑山的西邊是翼望山。翼望山是泑山向西水行百里。《山海經》原文當中並沒有對翼望山有任何關於太陽的記述。翼望山跟太陽沒有關係嗎?在《西山經》當中,翼望山是西山經第三列山脈的西端點了,應該如何理解太陽落下的地方和翼望山的地理位置關係呢?太陽是在翼望山之西落下呢還是在翼望山東邊呢?那么翼望山又與《山海經》當中記載的的太陽下山(日月所入)的豐沮玉門山、龍山、日月山、鏖鏊鉅山、常陽山、大荒山又有什麼關係呢?《山海經》當中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而上面的六座山都在<大荒西經> ,看起來,翼望山還是離著太陽下山的地方有點距離的,而且是在太陽下山的地方的東面。不然,翼望山就不會在《西山經》了,而應該去大荒經裡面去了。

《西山經》這裡的記載,表面上看只是記載了蓐收的居住地,似乎價值不大。但是郝懿行卻認為紅光其實就是蓐收(“紅光蓋即蓐收也”)。雖然在《山海經》當中找不到關於紅光就是蓐收的記載,但是看紅光這個神的這個名字,紅光,是不是很有意味。太陽升起和落下的時候,光線折射之下,看起來光線都是紅色,而且朝霞和晚霞也基本都是紅色的,更有火燒雲的說法。那么紅光這個名字是神的真實名字還是名字之外的另一個稱呼?從《山海經》的記載,特別是《西山經》的記載來看,郝懿行的觀點是很有見地的,說紅光其實是蓐收的另一個稱呼,很正常,也很實際。一個是西方神明金神蓐收,而另一個是主管日落的一個大神紅光,如果說紅光居住在這裡是“公務”,那么蓐收也居住在這裡就有點怪了--西面還有山,為什麼不去西面的山上居住?而且一定要選取《西山經》記載的第三列山脈?這種種跡象都在表明其實紅光就是蓐收,郝懿行會得出紅光就是蓐收的結論。因此此處郝懿行的觀點,認為紅光就是蓐收。

那么,蓐收就是主管日落的大神了。

《國語·晉語二》文字記載:

“虢公夢在廟,有神人面、白毛、虎爪,執鉞,立於西阿,公懼而走。神曰:‘無走。帝命曰:使晉襲於爾門。’公拜稽首,覺,召史囂占之,對曰:’如君之言,則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國人賀夢。……六年,虢乃亡。”

人面、白毛、虎爪,拿著大斧頭,就是<國語·晉語二>當中對蓐收的相貌的描述。而且史囂(一個史官)還說蓐收是“天之刑神”。

而王逸在註解<楚辭·大招>中“魂乎無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豕首縱目,被發鬤只;長爪踞牙,俟笑狂只”的時候也說了這樣一句話:“此蓋蓐收神之狀也”。

那么說來,蓐收作為天之刑神也就不足奇怪了。這么威猛,而且民俗認為金之氣正直而浩大,讓金神蓐收主管刑戮應該也是很正常的。而在《山海經》當中往往一神身兼多職,這裡說蓐收為刑戮之神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而作為刑戮之神,在虢國君主夢中顯現,昭示天帝對其的懲罰。

注釋:

蓐收蓐收

虢國君主在某天夢見自己在宗廟之中,看見有個神人(當然就是蓐收了),長著人的臉孔,渾身白色的毛髮,老虎的爪子,手執大板斧,站立在西牆下。虢國君主感到害怕而逃走,神人說:“不要跑,我奉天帝命令,要讓晉國的軍隊開進虢國的都城。”虢國君主於是就拜揖蓐收。醒了之後,找來史囂對夢進行占卜。史囂說:“如果真的象國君所說的,那么那個神人就是蓐收了。蓐收是掌管刑罰的神明。”但是虢國君主不但不聽,還把史囂囚禁了起來,並且讓國人祝賀他做的這個夢。後來晉獻公借了虞國的道路,出兵進攻虢國,虢國也因此而滅亡。這就是著名的“假道伐虢”的故事。

看得出來,這個虢國君主也算是昏聵的很。天帝派掌管刑罰的神明蓐收前來警告他,他不僅不悔改(據<左傳> 、 <國語>等書籍記載,這個讓虢國滅亡的君主名字叫醜,而且荒淫無道),反而將實話實說的史囂直接扔道大牢裡面,還要讓虢國人民祝賀他的夢。《國語·晉語二》這段原文當中有舟之僑說:“我算是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要虢國要滅亡了,國君不但不自己檢點自己,反而慶賀大國來進攻自己,對於自己有什麼用呢?”因為不忍看到虢國滅亡,於是把自己的家族遷徙道晉國去了。而之後僅僅過了六年,晉獻公就把虢國給滅了。

假道伐虢這個故事不僅僅成為歷史上一個很大的笑料,還衍生了好幾個成語,如“滅虢取虞”、“朝虢暮虞”、“唇亡齒寒”。這幾個成語當中,看得出來的是對虞國也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虞國君主也昏聵,讓晉獻公借了自己國家的道路,人家滅了虢國回來的路上順道把虞國也給滅了。虞國和虢國一樣都是小國,如何跟強大的晉國抗衡呢?春秋戰國,弱肉強食。在神職這一方面,和奉天帝之命嘉賜秦穆公十九年壽命的東方神明句芒(重)是很相似的。

那么蓐收到底是誰呢?

蓐收蓐收

在說句芒的時候,引<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那么,蓐收的真實名字就是“該”了。>

高誘註解<呂氏春秋·孟秋紀>時有以下的注文:“少皞氏裔子曰該,皆有金德,死托祀為金神。”

二者的共同點是,都說蓐收的名字為“該”,但是關係有點亂,是在不知道金神蓐收到底是少昊的什麼人:兄弟?子裔?傳說的本來面目已經不可考證了。

該做了蓐收,就到《西山經》記載的第三列山脈的泑山居住了,主管天下刑戮以及太陽落下。這樣的神職,所得上顯赫的很了。而且,根據<淮南子·時則訓>的記述,他輔佐白帝少昊,主管著從崑崙山向西橫渡流沙與沉羽(就是弱水了,意思是連羽毛在水上都要沉沒下去,水力托不住羽毛,所以弱水也叫沉羽。“沈”,是“沉”的古寫),向西到三危國、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不死之野,一共一萬兩千里的地方。而且蓐收手拿曲尺(矩)治理秋天,也就是主管秋天的神明了。

這樣,蓐收的神職身份更多而複雜了:金神、主管太陽落下、主管天下刑罰又是秋天的神明。

遊戲人物

幻想三國志4蓐收

金神蓐收欲控制樓澈殺紫丞,原來樓澈和熾仙軍及相丹,都是金神蓐收利用帝台天盤的棋子所蘊化而成,金神蓐收欲摧毀樓澈的本命棋,宵明見狀出手欲破棋盤,卻被金神蓐收打回原形(豹),原來宵明詐降是為破除金神蓐收所設之棋盤,寄身於樓澈身上的天神帝台之魂現身摧毀棋盤,原來當時天神帝台將魂魄寄附於靈棋之中˙因宵明一擊,使金神蓐收無法再吸取濁氣,戰化身為金神蓐收的刑天,原來一切陰謀都是刑天,為得盤

古之源的力量統馭人仙魔三界,所設下的陰謀˙刑天敗卻說是紫狩所害,隨即遁逃,原來當初金蓐收贈予相丹的那把誅魔劍,可以吸取被劍所傷(殺)的魔族濁氣

紫丞感受濁氣強的不像話,周身魔氣熾盛,紫狩所給之項鍊已無法鎮壓住魔氣。

刑天告知紫丞的真正身分竟是盤古之靈所凝聚,而且只要盤古之靈存在刑天是永遠不會死的˙戰樓澈˙原來紫丞是要藉由寄附於樓澈身上天神帝台的清聖之氣消滅自己,也就等同消滅盤古之靈及刑天。

相關資料

1.《淮南子》

2.http://txt.duowan.com/080612/shcs_xedr/56554972830.html

3.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pv=&word=%DD%EA%CA%D5&z=0

4,http://zh.wikisource.org/wiki/%E5%8F%A4%E9%A2%A8_(%E8%93%90%E6%94%B6%E8%82%85%E9%87%91%E6%B0%A3)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