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藤[葫蘆科植物]

葫蘆藤[葫蘆科植物]
葫蘆藤[葫蘆科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葫蘆藤,一種葫蘆科植物。我國至少有20多個民族拜匏,也就是崇拜葫蘆,並有葫蘆神話相伴隨。聞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了與葫蘆相關的神話49種;據統計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就發現葫蘆神話119則。上古神話中作為人類始祖的伏羲、女媧,皆看作是葫蘆的化身。上古神話中還有“開天闢地”的始祖盤古,“‘盤’與‘奭瓠’之‘奭’古通用,‘古’與‘瓠’音近,‘盤古’即為‘奭瓠’,而‘奭瓠’就是葫蘆。”總之,創造人類及世界萬物的始祖乃是葫蘆轉化,“至於為什麼以始祖為葫蘆的化身,我想是因為瓜類多子,是子孫繁殖的最妙象徵。”由創生、始祖,再引申到男女**、婚戀等方面的意義,正是葫蘆作為隱喻意象在《詩》之興及《易》之象中的真正涵義。

葫蘆簡介

【物種名稱】:葫蘆(bottle gourd)

【拉丁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英文名稱】:Calabash Gourd , Bottle Gourd

【科屬分類】:雙子葉植物綱、五椏果亞綱、葫蘆科、葫蘆屬

【變種信息】:有多個變種:

【原變種】:(葫蘆)瓠果大,長數十厘米,中間縊細,上部和下部膨大,下部大於上部。

var. depressa (Ser.) Hara(匏瓜、葫蘆)瓠果梨形,直徑約30㎝。亦有更大、更小的變型。

var. microcarpa (Naud.) Hara

var. gourda Hara

var. microphylla Hara(微型葫蘆)

以上三變種可通稱“小葫蘆”。瓠果長不足10㎝,其中“微型葫蘆”更小。

var. hispida (Thunb.) Hara(瓠子)瓠果圓柱形,長60-80㎝。

亦作calabash gourd。亦稱白花葫蘆(white-flowered gourd)。

【葫蘆科】:(Cucurbitaceae)蔓生或攀緣藤本植物,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原產舊大陸熱帶,在溫暖地區已栽培數百年。葫蘆各栽培類型藤蔓的長短,葉片、花朵的大小,果實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果有棒狀、瓢狀、海豚狀、壺狀等,類型的名稱亦視果形而定。

葫蘆枝蔓生長快,莖多毛,卷鬚分叉,有麝香氣味。花大,白色,美觀。葉稠密。常栽培作涼棚或供觀賞。果實嫩時可食,成熟後殼硬,可做瓶、瓢、匙羹等用具,以及鳥巢、小裝飾品、燈具及樂器等。有些品種果實長逾1公尺(約3呎)。葫蘆以種子繁殖,易栽培,但要求有較長的炎熱季節果實才能成熟。

形態特徵

一年生攀援草本,有軟毛;卷鬚2裂。葉片心狀卵形至腎狀卵形,長10—40厘米,寬與長近相等,稍有角裂或3淺裂,頂端尖銳,邊緣有腺點,基部心形;葉柄長5—30厘米,頂端有2腺點。花1—2果生於葉腋,雄花的花梗較葉柄長,雌花的花梗與葉柄等長或稍短;花萼長2—3厘米,落齒錐形;花冠白色,裂片廣卵形或倒卵形,長3—4厘米,寬2—3厘米,邊緣皺曲,頂端稍凹陷或有細尖,有5脈;子房橢圓形,有絨毛。果實光滑,初綠色,後變白色或黃色,長數十厘米,中間縊細,下部大於上部;種子白色,倒卵狀橢圓形,頂端平截或有2角。花期6—7月,果期7—8月。

葫蘆的種殖

葫蘆屬葫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近幾年在黑龍江省種植面積發展很快,一般畝效益1000~1500元。甜葫蘆瓜條主要出口日本、韓國等地。

玉泉山葫蘆

1、選茬整地選擇排水良好、土質肥沃的平川及低洼地和有灌溉條件的崗地。忌西瓜等瓜類重迎茬。整地:頂漿打壠,及時鎮壓保墒。移植壟為長口壟。壟寬9~13厘米,中間7~8條空壟也要打壟利於滅草。

2、浸種、催芽品種選用日本青皮葫蘆,用40℃溫水浸種12~24小時,撈出後用紗布包好甩乾,並嗑開浸好的甜葫蘆種子。用木槽或普通的盆子,墊一層消毒的鋸末或沙子,再墊上一層紗布,將浸好的種子均勻地放在紗布上,上面蓋上擰乾的新毛巾,蓋上蓋簾,蒙上棉被催芽,每天用新刷帚撣水2次。催芽溫度一般在25~28℃。要求每天撿出已出芽的種子,放在另外的盆里,置於室內陰涼的地方,控制芽的生長。

3、苗床播種

葫蘆種植 葫蘆種植

①苗床準備。苗床底墊8~10厘米馬糞或碎 草,上面鋪一層土,踩平。同時用70%的0.3~0.6克/平方米敵可松可濕性粉劑消毒,同時扣棚。待播完種子後,在苗床上再扣小棚。

②營養土準備。選擇沒有使用過普施特、豆磺隆等除草劑的土壤,並篩好,與篩好的腐熟農家肥按7∶2比例混拌。

③裝袋播種。將營養土裝入10厘米×15厘米的塑膠袋中,並在塑膠袋底1/3處放入20~30粒二銨作底肥,裝滿墩實,並將營養袋底角剪開或者在底部扎孔徑為8~10毫米的眼2~4個以便透水。播種時間根據當地的季節為準。用木棒在營養袋中間扎3~4厘米深的眼,將催好芽的種子,芽眼朝下放好,復完土後進行一次澆水。

4、苗床管理適當澆水,不能過澇;防治鼠害、蟲害:可用辛硫磷、敵百蟲拌麥麩子(毒餌)均可;及時鋤草,噴施葉面肥;在真葉長到3~4片時開始定心,防止徒長;苗床適宜溫度25~28℃,夜間不低於15℃。一般苗齡35~40天,栽前5~7天煉苗。

5、適時移栽

(1)挖大穴。移栽前挖20厘米×20厘米大穴,株距1.3~1.6米,畝保苗80~100株左右,每穴施5~7.5公斤農家肥和100~250克化肥(二銨、鉀肥、鎂粉比例為3∶1∶1)做底肥。

(2)人工移栽。移栽前把營養袋澆足水,將苗移植穴中,蓋土,並澆足水。同時覆膜,摳眼放苗。也可選擇雙膜移栽,即移栽後加蓋拱膜。

6、田間管理

(1)人工鋤草,及時防治病蟲害。

(2)結合追肥耮平空壟並鋪草。每平方米用稻草或麥秸1公斤左右,防止草荒。在主蔓長到50厘米左右時,最好結合灌水,每株追施尿素100~250克,追肥不要距主根太近,防止燒根。不要將尿素散落於葉面上,防止燒葉。

(3)順蔓、掐尖、打杈、人工授粉。順蔓,每株留兩個主蔓。兩條主蔓均橫向擺在空壟上,可培一次定向土。掐尖:一級分杈,長到3片葉時,開始掐尖,看住並掐調二、三級分杈,主蔓掐尖在8月23日以後。人工授粉:一般甜葫蘆每天上午打杈,掐尖,下午16時開始授粉,過了處暑以後就可停止授粉,一般兩條主蔓結瓜6~8個。

7、採收8月上旬開始逐漸採收,即第一茬瓜長到7~9公斤左右,原則頭一天採收,第二天先削掉瓜皮,再削瓜條。

8、在8月到9月份,基本上是9月份葫蘆長成近似白色,表皮上的毛沒有了,但是還是比較沉的時候就可以採摘了,不然的話如果蔓枯黃了,葫蘆就有可能掉下來砸壞了。採下來後還要風乾,這樣大半年的豐收果實就是你的了。

葫蘆由來

甲骨文與《詩經》的敘述

現代植物學把各種“葫蘆”都歸屬於葫蘆科。而在我國古代葫蘆有眾多稱呼,最早是出現在甲骨文當中。在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這種類型的文字 ,古文字學者指出,這是“壺字”,有專家指出它也是“葫蘆”,除甲骨文這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名稱外,葫蘆在我國古籍中最早稱瓠、匏和壺,這三個字都可以在《詩經》中找到,《邶風》云:“匏有苦葉,濟有涉深”;《衛風》云:“齒如瓠犀”;《幽風》云:“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瓠”、“壺”、“甘瓠”均指葫蘆。前二字在古代大約是相通的。

《說文解字》、《世說新語》與孔子的敘述

“葫蘆”這個名稱,從《說文解字》中兩字互訓這點中可以看出。瓠字從瓜,說明古人把它看作瓜的一種;另外,孔子曾在《論語·陽貨》中提到“匏瓜”,也是很好的說明。後來這些名稱在流傳中,逐漸出現壺盧這個雙音的名稱。這個名稱大約出現在三國時期,《世說新語》中記載了當時的學者提到東吳有“長柄壺盧” 。大約在南北朝的時候,在江南還出現一個發音與壺盧相近的名字,那就是“瓠樓”(音婁)。“瓠樓”的出現,進一步證實我們的推測。胡蘆和葫蘆這兩個名稱顯然是從這裡衍生而來。到了唐朝,“葫蘆”這一名稱開始流行起來。宋代以後,由於葫蘆品種繁衍,名稱也變得更多了。

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敘述

關於“葫蘆”的稱謂,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出現了七種名稱: 懸瓠、蒲盧、茶酒瓠、藥壺盧、約腹壺、長瓠、苦壺盧。之所以出現眾多名稱,主要因為古人把葫蘆按其性質和用途與形狀大小的不同而分類或由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

為什麼“葫蘆”名稱眾說紛紜?

一是因為葫蘆有很多品種,這是古人的一種分類方法。如陸佃《碑雅》認為:“長而唐上日瓠,短頸大腹曰匏”、“似匏而圓曰壺”。他的意思是瓠、匏、壺是三種葫蘆的名稱,其區別主要表現在外形上。瓠即現在用來當菜吃的瓠子,細而長,猶如絲瓜;匏即農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蘆;壺即扁圓葫蘆。但古人的分類並不統一,李時珍解釋匏、壺的含義,正好與陸佃相反,即匏是扁圓葫蘆,壺才是瓢葫蘆。崔豹在《古今注》中則認為瓠、匏、壺盧、瓢等都不是種與種的區別,而是種屬之別。他認為“瓠”是一切葫蘆的總稱,而匏、壺盧、瓢、懸瓠都是瓠,只是外形有差別罷了。

二是古人認為葫蘆的性質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名稱也就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就其質來說,葫蘆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又曰“甘瓠”;苦者曰“匏”,又曰“苦匏”《毛詩陸疏廣要》。至於“茶酒瓠”、“藥壺盧”,皆因用途而名之《本草綱目》。

三是由於古人用字同音假造成的。葫蘆不但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而且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從《詩經》記載的時代來計算,我國栽培葫蘆也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詩經》之後,記載葫蘆的文獻就更多了。據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統計,提到葫蘆的古書有近百部(篇)。在這些書里,有的寫葫蘆的種植方法,有的寫葫蘆的食用、藥用及日常器用的價值,有的是歌詠葫蘆的詩文,還有大批有關葫蘆的神話傳說故事。

有關葫蘆的詩篇

《葫蘆》

陳源

坐在矮牆上,我已年老

老年的我 徜徉在自家院子

看海浪飛揚

醒來時 綁我的繩子

卻成了我生長的藤枝

越過高高的牆頂

瀰漫整個院子

誰也看不見

我的內心不停地歡跳

昨夜的月光奏響音樂

牆上掛著卻是一把

陳年的琵琶

當紅燭靈光的手撫去

琵琶上的積塵舊事

牆上的葫蘆被星光擊得粉碎

我坐在自家院子 看漏雨的

老屋。迴響琵琶的歌

歌聲是一條條葫蘆藤

傳遍千萬個村莊

葫蘆產地

過去有人認為葫蘆的原產地是印度與非洲。但據考古材料記載,亞洲的中國、泰國,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非洲的埃及,都曾出土過石器時代的葫蘆化石。早在近一萬年前,在我們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經生長著葫蘆植物。據浙江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的考古發現 ,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開始種植葫蘆,而用葫蘆作為盛水的用具則要早於陶器和青銅器。在以後的歲月里,人們對葫蘆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它的利用也愈來愈廣泛,如用它製成樂器,作為養蟲的器具,甚至用模具套制出多種多樣的高級藝術品——葫蘆器。這些都說明,葫蘆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植物,不是從外國引進的;當然,也沒有材料說明,葫蘆是由我國傳到外國的。

葫蘆用途

中國各地都有栽培,果實老熟後經一定處理可作容器,如酒壺;生活用具,如水瓢;鳴蟲玩具,如蟈蟈葫蘆;及觀賞品等。

食用

葫蘆的吃法很多。元代王禎《農書》說:“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葷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條作乾……”又說:“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鹹宜,最為佳蔬。”可見古人是把葫蘆作為瓜果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種多樣,既可燒湯,又可做菜,既能醃製,也能幹曬。燒湯清香四飄,其味鮮美。與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論葫蘆還是它的葉子,都要在嫩時食用,否則成熟後便失去了食用價值。

藥用

葫蘆除了能盛藥,本身也可為藥。葫蘆味甘,性平滑無毒,其蔓、須、葉、花、子、殼均可入藥,醫治多種疾病。據古代醫書記載,葫蘆花味甘,性平,無毒,可做解毒之藥,對各種瘺瘡尤為有效。蔓、須藥性與花相同,可治麻瘡。葫蘆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齦或腫或露,牙齒鬆動。又可治面目、四肢腫,小便不通,鼻塞,及一切癰疽惡瘡。尤以葫蘆殼的藥用價值最高,其味甘,性平,無毒,用於消熱解毒,潤肺利便。愈是陳年的葫蘆殼,療效愈高。

樂器

在古代,葫蘆是製作樂器的重要原材料,其價值不亞於絲,竹。《堯典》中有匏為八音之一的說法。葫蘆笙最早載於漢代的《禮樂志》:“有葫蘆笙。”後來晉崔豹《古今注》又一次提到:“瓠有柄者懸瓠,可以為笙,曲沃者尤善。秋乃可,和則漆其里。”這句話是說長柄葫蘆可以加工成笙,其中以曲沃的葫蘆最佳。除了笙、竽等簧管樂器外,葫蘆還可以做弦樂器或彈撥樂器的共鳴箱。葫蘆還可以做鴿哨,分很多種,製法各異。

“葫蘆絲”在民間稱為“葫蘆蕭”,別處也有稱為“葫蘆笙”,名稱的變化原因說法不一,有說是解放初期,知識青年下鄉,將傣族不標準的漢語“蕭”誤聽為絲而得名,有說是為了區別於哈尼族的“蘆笙”又區別於“蕭”(蕭無簧),故文藝工作者將它定名為“葫蘆絲”。說以前者居多。葫蘆絲的傣語名稱為“篳朗道”,“朗道”為“葫蘆”的傣語名,“篳”為傣語對吹管樂器的總稱。德昂語稱“篳格寶”,阿昌語稱“拍勒翁”

日用

葫蘆作為日常用具,其用途也是多方面的。葫蘆開口做成各種形狀的器具使用,最常見的是用來裝水或裝酒的水壺或酒壺,也可用來舀水、淘米、舀面、盛東西東西等。在古代葫蘆還被用來盛藥,它保存藥物確實比其他的容器如鐵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為它有很強的密封性能,潮氣不易進入,容易保持藥物的乾燥,不致損壞變質。另外,葫蘆還能製成舟和農具,甚至被製成火器,在戰爭中使用。

鳴蟲葫蘆

葫蘆製作的工藝品 葫蘆製作的工藝品

葫蘆器范制工藝自清康熙朝始創,興盛於乾隆道光。至清末同光時期官模器逐步衰落,一些宮廷范制葫蘆的藝人將手藝傳出紫禁城,帶到宮外,自民國初期民間范制葫蘆器已經初具規模,對其他地區不了解,我單說天津,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有著悠久的碼頭文化,加上離北京較近亦受北京皇城滿洲旗人文化影響,同時由於天津有對外開放的租界地也接納了許多外來文化,當時有前清廢帝溥儀在津靜園暫居,前清的遺老遺少王公貝勒每日簇擁其左右。下台的政客,軍閥也蟄居於此,這些人每日除去吃喝玩樂,養花玩鳥,駕鷹斗蟲幾乎沒有什麼正事,但這些都為後來天津鳥市文化的雛形奠定了基礎,別的不說單說葫蘆蟲具,當時天津有幾位范制葫蘆的大家:旋家大爺、李六爺、史老啟、常春堂張家、陳擺飾、蕭扯子等。其中數旋家大爺、李六爺、史老啟、常春堂張家這老四位為主,旋家大爺和李六爺種植葫蘆其中有一小故事:李六爺個子很高,一眼瞽目,人稱大李六或瞎李六,當年六爺也是喜歡養蟲玩葫蘆,一次到旋大爺家中去買當年的好葫蘆,旋大爺故意將精品收起,只留下一些普通的貨色給六爺挑選,六爺問旋大爺是否有精品,大爺言道好壞全都在這裡,你就選吧,六爺沒有相中,失望而歸,不幾日有人拿一旋家當年精品葫蘆來向六爺顯寶,並言道是旋大爺親自選好給他送去的,六爺聞聽非常生氣,找到旋大爺要問個究竟,並發誓自己種葫蘆,轉年六爺真的開始種植葫蘆,由於六爺沒有什麼經驗,資金也不豐厚,糊制葫蘆模具所用紙張多為草紙(也稱灰紙是比較廉價的紙張)這樣被六爺誤打誤撞開創出了草紙模,且由於經驗不足葫蘆蔓很少打尖,肥水不足出現了糠胎兒,雖然密度較差但養蟲出音極佳。後來旋大爺與李六爺合夥一起種植葫蘆,有一種黑蟲葫蘆棠梨肚走壯子了(變形),比棠梨肚肚大腰粗,最後兩家平分這些走壯子的葫蘆一家一堆,就將這些走壯子的葫蘆稱為兩大堆。

再說常春堂張家,可稱天津衛藥行的大商賈,在天津南門外大街開設店鋪,老東家坐堂懸壺濟世,治病救人,老東家喜歡養蟲玩葫蘆,後來老東家因為常常給津郊八里台的農民義診治病,八里台的鄉紳送給了常春堂五畝土地,並蓋了幾間房,地點在十五間房(今復康路圖書館附近),老東家平時就在那裡為周圍的百姓看病,同時邀請了旋大爺、李六爺、史老啟在那裡種植葫蘆范制葫蘆蟲具,當時幾位先生相互取長補短,在當時(上世紀三十年代)形成了一個范制葫蘆蟲具的製作高峰,旋家的代表作瓦加紙金錢扁、松脖棒子、步步得、玉簪把等;李六爺代表作草紙模棒子,玉簪把,步步得、緊脖雞心、油瓶子、簽筒子、白蟲炮筒等。常春堂有花模棒子(仿官模)、兩大堆玉簪把等。在這裡不得不說史老啟,這位老先生范制葫蘆的手藝很高,仿製他人的葫蘆可以亂真,尤其是仿製的本長葫蘆,幾乎與本長無異,現在有史老啟手捏一說就是指的這種葫蘆。史老啟的作品有棠梨肚、步步得、鑼鼓槌、油瓶子等。

葫蘆的品質鑑定

成熟的葫蘆去皮風乾後呈淡黃色,托在掌中有果實沉甸感,稍用力搖動有清脆的葫蘆籽撞擊葫蘆內壁發出的清脆“嘩嘩”聲,屬上佳葫蘆。隨著時間的流逝顏色逐漸成暗黃色,長時間日照顏色會逐漸成褐紫色,在加上收藏者長期用手賞玩,葫蘆表面會有一層自然包漿,更顯晶瑩光潔。

品質優良的葫蘆不僅外觀重要,更重要的是葫蘆壁的厚度,壁厚為葫蘆生長過程中養料供給充足,未受病蟲害侵擾,且生長周期長,葫蘆品種純正。宜雕宜烙,在藝術家手中雕琢起來得心應手,手隨心愿,且保存時間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