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九門口

萬里長城九門口

九門口位於河北省撫寧縣城東北51公里處,距山海關12.5公里,與遼寧省綏中縣交界,是河北境內明長城東端薊鎮重要關隘,以雄奇、險峻著稱,有民諺雲“不到九門口,枉來長城走”。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萬里長城——九門口萬里長城——九門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河北省
萬里長城——九門口IV-136

簡介

..
據地方志記載,九門口早年修築於北齊,擴建完備於明初,長城主線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萬里長城——九門口萬里長城——九門口

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有人在西城門額上題寫“京東首關”。被人喻為“天下第一口”。九門口屬燕山余脈,群峰簇聚,層巒疊嶂,山勢較高,坡陡崖峭,青龍河從兩山之間流過,旱季河道乾涸,雨季山洪暴漲,眾山之水,匯為一流,水勢湍急,有如“萬壑赴荊門”,石砂轉流,勢不可擋。明代洪武年間,徐達督軍到山海關一帶修築長城,在這裡為了做到既有高牆抵敵,又可放洪水通過,便在長城河谷處擴建了這九門口。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路基與六座水門洞被洪水沖毀,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重修。當年修城者為了保護長城不被洪水沖毀,在橋墩四周及上下游地面上,鋪砌了連片的巨型花崗岩條石,鋪石面積7000平方米,用條石1.2萬多塊。水門下用一片片條石鋪出的河床,遠遠望去好像一片巨大的板石,故九門口又稱“一片石”。

景點簡介

九門口偌大的關城,橫陳在條石鋪砌的河灘之上,兩端與峭壁相銜,九座巨大的拱形水門巍然聳立,一字排開,雄踞於兩山之間的峽谷之上。
萬里長城——九門口萬里長城——九門口

在中央門洞的頂楣上,書寫著“一片石”幾個大字。城下有塹名九江口,為九門水道,每至汛期,九江河水穿關奔涌而下,遠觀如銀河倒懸,仙闕凌空。九門口雄關依山傍水,環繞長城,關隨長城走,長城繞關行,給人一種氣勢磅礴,風縱雲生之感。遠望九門口,其形如多孔橋,卻與交通無關,說它非橋,頂部卻寬如坦途,可以並排行駛幾輛大卡車。只是那威嚴整齊的城牆垛口和兩側高聳的敵樓,明確地告訴我們,這是拒敵的屏障,是長城的重要關隘。九門口左面山上,古長城巨龍一般騰越於崇山峻岭間,巨龍背上馱著的一座座敵樓有十幾座之多。右面山上的長城,是一色青磚。登上城樓側耳靜聽那山風聲、松濤聲、蟲鳴鳥叫聲這大自然的交響曲,凝神看著那崇山峻岭、蒼山如海的雄渾風景畫,很難想像這裡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如今,九門口關城已失去它本來的價值,但它“一關(口)九門”的雄偉氣勢,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列入國家郵政局以長城為內容的第29套普通郵票,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景點

長城以條石為基礎,外包磚牆,寬5米,高10米,頂外側有垛口,里側有女牆,每250米至500米建有敵台,每500米至1,000米築有敵樓,每遇山口、峽谷設關口。
..

綏中境內有九門口關、三道關、黃土嶺、夕陽口、無名口、小河口、大毛山口、董家口、城子峪等關口。西溝長城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明長城,是明萬里長城的主幹線,位於綏中永安鄉西溝村、金家溝村一帶。這段長城地勢險峻,建築布局雄偉壯觀,有“第三八達嶺”之稱。主要景觀有:大毛山口、錐子山、蔓枝草、石匣口、金牛洞等。在一片石之上,築有九座泄水的城門,關口因此而得名。城門之上架起了一條橫跨九江河的巨大水上城橋,兩端築有圍城,恰似橋頭堡。九座水門各寬5米,從地面至券旌石高7米,連垛口高達10米。兩座圍城是天啟六年(1626年)增築的,各有七個券洞,里磚外石,高大雄偉,是長城中少見的結構。關城由萬里長城牆體和內城及關前九江河上護城泄水城門構成。內城周長1公里,牆高約8米。城牆高大堅固。牆身為磚石結構,頂寬5米,底寬6米,牆高8米,外側有垛口,裡邊有女牆,巍峨壯觀。
九門口長城在建築上頗有一些特色。長城自東向西翻越無數高山、跨過無數大河,都是遇山連綿不絕,遇水中斷不接。而九門口長城確是遇山中斷,遇水不絕。關隘就建造在九江河之上,形成獨特的水上長城。河上修築九孔城門,河水中流,河床鋪砌過水條石,水漫其上。過水條石上鑿有燕尾槽,然後用鐵水澆注成銀錠扣,形成牢固的河床,號稱“一片石”。後來,李自成的大順軍與清軍在這裡發生過一片石大戰,“一片石”由此更加著名。後來民國期間,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也曾在此發生過激烈的戰鬥。

綜述

..
位於山海之間的那座顧名思義的“天下第一關”外,還有一座位於山水之間、同樣險要的長城古關。如果說高山大海代表北方自然的雄渾氣勢,青山碧水則透露出一絲娟秀的江南氣質。其實在古代,山明水秀的風景在北方亦為常見,從古人詩詞散文中就可想見。只是如今資源耗竭,山兀河枯,不復舊觀。九門口長城正是鎮鎖於遼西走廊的山水之間——長城本來就與山勢融為一體,但與水相遇的機會則並不多見,因此九門口的地形更為豐富婉轉。長城延綿萬里,其間除幾次面臨黃河外,諸如北京黃花城長城、承德地區水下長城等,都是因修造水庫所致的景觀,並非渾然天成。
..

出山海關不遠,由主幹道折往北行,於河北遼寧交界處的群山聳峙之間,一條小小的乾枯河床蜿蜒流出,曰九江河,九門口即建於其上。有人說華夏文明是建立在對內部資源掠奪基礎上的(不同於西方文明的擴張性),地理上沿著從西往東、從北往南的進程逐漸枯竭。每次在北方遊走,看見河水斷流就會有此感慨,憑誰問,未來何在。曾經兵馬喧囂的長城內外,如今只能與失去生命力的河床孤獨地陪伴終老。幸虧有心的遊人時時探訪,才不至於完全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兩山相對,一水中流。由於人工蓄水,九門口長城景區仍然是碧波蕩漾,儘管初春風景依舊蕭瑟,這種氣度和美麗還是可以想像。長城依山而築並不稀罕,遇水而架橋倒是奇景,這正是九門口的特色所在。九座城門一字排開,橫列於河床之上,如等待檢閱的衛兵儀仗隊般整齊劃一。另一種意義上說恰似一座九孔石橋,以長城頑石疊砌的形式完成了渡河任務,也結合了橋的娟秀和城的厚重,剛柔相濟。想起金中都水關、明南京水城門遺址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蘇州的盤門則主要是“秀”而毫無“雄”。
..

設定九門,恐怕數字上也包含九九歸一之意。明清北京城也恰好九座城門,並設有九門提督一職,負責京師防務。甚至“九門”就作為老京城的印象標誌。順應古人對天地自然總結出的規律,恐怕也是祈求江山永固之意。
從細部看,九門口長城更為雄渾。河床地下鋪就了巨大的方整石塊,與青石壘砌的城牆基礎之間,用鐵腰緊密咬合——連河底都和長城一樣堅固,這一防禦體系可謂武裝到了牙齒。因而此處又稱為一片石關,其戰略意義更為突出,不過九門口作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最終幾易其手,“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恐怕並不單單用來描述金陵。事實上,明朝那用鐵釘牢牢連線的一片巨石早已沉於河底,如今看到的多是複製品。這最大的問題就是維修得太新,跟假古董一樣。目前也找不到九門口的老照片陳列,不知是否舊貌依然。景區入口內倒有很多近20年維修九門口的碑記,將之作為豐功偉績頌揚。有些長城保護組織宣傳“愛我中華,修我長城”,聽起來有些心寒,如此修舊如新,說明對古遺址保護的觀念還很落後。
既然是橋,就要考慮如何與水柔中帶剛的性格適應。九門口的橋墩也改造城梭形,兩頭尖尖,可讓水從側面緩緩流出閘口,而不對牆體造成太大衝擊。行走於橋上,寬大的橋體空空蕩蕩,兩邊山崖上蜿蜒地長城與之相接,恰有身處中流砥柱之感。
冷雨過後,山色空濛,雖然能見度受影響,卻反增了一些詩情畫意。一座座烽火台點綴於蒼山頑石之上,也成為獨特的風景線。這段長城顯然也經過了大規模維修,疊壓在下面的還有過去的殘存牆體,甚至連河道堤岸邊還有長城遺蹟,緊緊地護衛著河道。從這些僅有的線索看,已經很難知道當時的格局如何了。
..

景區內還有一大看點就是長城隧道,位於長城下的山體內,據說是明代屯兵所用。隧道在巨石中開鑿,狹長幽深,其內有會議室、寢室、廚房、廁所、練兵場所等,一應俱全。不僅陳列了折戟沉沙的兵器,還新築了不少將士形象,栩栩如生,無聲地再現當年戰爭的背面。洞內通風不好,濕氣較大,可見當時條件還是很艱苦的。
事實上,明代以來九門口戰事不斷。國難當頭的甲申年,李自成吳三桂在此展開決定歷史走向的戰鬥,最後以清軍入主中原而結束。民國軍閥混戰期間,直奉兩方又拉鋸多時。30年後侵華日軍由此入關,窺視熱河及整個華北,又一個危急存亡之秋。40年代遼瀋戰役轉入平津戰役,這裡和山海關一樣,也是關鍵的節點。甚至在1989年瀋陽軍區還由此奉調入京——很難想像古老的長城在20年前仍然發揮著軍事作用。對於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國家而言,九門口長城記錄了幾百年來所有的榮辱興衰。蒼茫煙雨中,長城仍然如山石般堅固,然而世上堅不可摧的東西是沒有的,除非用信心和決心去維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