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晏幾道

淺情人不知。 彈箏者的心情。 雁。

菩薩蠻(其一)
晏幾道
哀箏一弄湘江曲
聲聲寫盡湘波綠
纖指十三弦
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
玉柱斜飛雁。
彈到斷腸時,
春山眉黛低。
菩薩蠻(其二)
晏幾道
相逢欲話相思苦,
淺情肯信相思否。
還恐漫相思,
淺情人不知。
憶曾攜手處,
月滿窗前路。
長到月來時,
不眠猶待伊。
菩薩蠻(其三)
晏幾道
來時楊柳東橋路,
曲中暗有相期處。
明月好因緣,
欲圓還未圓。
尋芳草去,
畫扇遮微雨。
飛絮莫無情,
閒花應笑人。
譯文:
其一:
(藝妓)用哀箏撫弄一曲《湘江曲》,能聲聲縈耳,盡寫湘江上的綠意。纖纖細指、十三箏弦,慢慢地將瀟湘曲里的幽恨訴說。古箏的音像藝女的秋波一樣漫過坐席,離愁別緒在她的手中蘊生;彈到惆悵滿懷時,只見她眉頭皺的很低很低。
其二:
邂逅相逢,欲說離別的相思之苦,但不知道她是否知道我們並不深厚的感情的相思的存在。深怕相思成災,被相思的人還不知道。
回憶曾經攜手過的地方,月兒照亮著窗前能看到的小路。小路蜿蜒著在月色里延伸得越來越長,無心睡眠,獨自等待能讓我相思苦出的她(淺情人)。
其三:
別離時的楊柳鬱鬱蔥蔥的東橋路,曲徑深處有我們相幽會的地方。明月鑒的一段好姻緣,卻沒有因為月兒的圓而圓滿。
我用畫扇遮擋著細雨去原來的地方尋訪她。不管別人怎么笑話,我知道她不會那樣無情的。滿天弄舞的飛絮不會那樣無情的,儘管我知道閒落得花會來嘲笑。
賞析:
其一:
此詞借寫彈箏來表現當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
詞的上片暗寫湘靈鼓瑟的典故,點出“幽恨”;下片並未具體展開寫幽恨,只寫弄箏的情態,而幽恨自見。黃蓼園謂此詞“末句意濃而韻遠,妙能蘊藉”。
起筆一句先寫彈奏。箏稱之為“哀箏”,感情色彩極為明顯。“一弄”,奏一曲。曲為“湘江曲”,內容亦當與舜及二妃一類悲劇故事有關,由此可見酒筵氣氛和
彈箏者的心情。“寫盡湘波綠”,湘水以清澈著稱,“綠”為湘水及其周圍原野的色調。但綠色彩分類上屬冷色,則又暗示樂曲給予人心理上的感受。
“寫”,指彈奏,而又不同於一般的“彈”或“奏”;似乎彈箏者的演奏,像文人的用筆,雖然沒有文詞,但卻用箏聲“寫”出了動人的音樂形象。
上片歇拍兩句,讓人想到彈箏者幽恨甚深,非細彈不足以盡情傳達,而能將幽恨“細傳”,又足見其人有很高的技藝。從“纖指”二句的語氣看,詞人對彈箏者所
傾訴的幽恨是抱有同情的,而所傳之幽恨即是雙方所共有的。詞之上片,著重從演奏的內容情調方面寫彈者。
下片轉寫彈者的情態。“當筵秋水慢”,“秋水”代指清澈的眼波。“慢”,形容凝神,指箏女全神貫注。“玉柱斜飛雁”,箏上一根根弦柱排列,猶如一排飛
雁。飛雁古詩詞中,常與離愁別恨相連,同時湘江以南有著名的回雁峰。因此,這裡雖是說弦柱似斜飛之雁,但可以想見所奏的湘江曲亦當與飛雁有聯繫,寫箏柱
形,其實末離開彈箏者所傳的幽恨。“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春山,指像山一樣彎彎隆起的雙眉,是承上文“秋水”而來的,用的是卓文君“眉色如望遠山”
(《西京雜記》)的典故。女子凝神細彈,表情一般應是從容沉靜的,但隨著樂曲進入斷腸境界,箏女斂眉垂目,淒涼和悲哀的情緒還是明顯地流露了出來。
這首詞以迴蕩飄忽的筆勢,刻畫一位哀艷動人的彈箏藝妓——小蓮哀艷動人的形象。全詞以“哀箏一弄湘江曲”摹然開篇,又以“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驟然
收筆,中間不平鋪直敘而抓住最富有表現力的動作、神態來寫,極具藝術感染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