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絲

菟絲

菟絲,中藥名。為鏇花科菟絲子屬植物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全草。植物菟絲子,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內蒙古、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浙江、福建、四川、雲南等省,伊朗,阿富汗向東至日本,朝鮮,南至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也有分布。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健脾利濕之功效。主治痢疾,黃疸,吐血,衄血,便血,血崩,淋濁,帶下,便溏,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癰疽腫毒,痱子。

基本信息

別名

唐(《詩經》),蒙(《毛詩傳》),王女(《爾雅》),菟蘆(《本經》),鴞蘿、復實、赤網(《吳普本草》),兔丘(《廣雅》),菟縷、菟累(《別錄》),野狐漿草(《聖惠方》),火焰草(《庚辛玉冊》),金線草、野狐絲(《綱目》),狐絲(《群芳譜》),黃絲草(《本草述》),金絲草(《藥性考》),無根金絲草(王安卿《採藥志》),纏豆藤、豆馬黃(《李氏草秘》),無根草(《綱目拾遺》),莫娘藤(《分類草藥性》),豆寄生(《植物學大辭典》),吐血絲(《嶺南採藥錄》),無娘藤(《貴州民間方藥集》),兔兒須、黃臘須(《河北藥材》),盤死豆、黃亂絲(《山東中藥》),麻棱絲、纏絲蔓(《山東中草藥手冊》)。

形態特徵

菟絲菟絲

菟絲,一年生寄生草本。莖纏繞,黃色,纖細,直徑約1毫米,無葉。花序側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傘形或小團傘花序,近於無總花序梗;苞片及小苞片小,鱗片狀;花梗稍粗壯,長僅1毫米許;花萼杯狀,中部以下連合,裂片三角狀,長約1.5毫米,頂端鈍;花冠白色,壺形,長約3毫米,裂片三角狀卵形,頂端銳尖或鈍,向外反折,宿存;雄蕊著生花冠裂片彎缺微下處;鱗片長圓形,邊緣長流蘇狀;子房近球形,花柱2,等長或不等長,柱頭球形。蒴果球形,直徑約3毫米,幾乎全為宿存的花冠所包圍,成熟時整齊的周裂。種子2~49,淡褐色,卵形,長約1毫米,表面粗糙。

生長環境

菟絲菟絲

生於海拔200~3000米的田邊、山坡陽處、路邊灌叢或海邊沙丘,通常寄生於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種植物上。

貯藏

曬乾貯於乾燥容器內,置陰涼通風處

入藥部位

植物菟絲子的全草。

性味

味苦、甘,性平。

歸經

入肝、腎、膀胱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健脾利濕。

主治

1、治小便不通,金絲草一握,同韭菜根頭煎湯洗小肚。(《慈惠小編》)

2、治陽痿遺精,腰膝酸痛,小便淋漓,大便塘泄,婦女白帶,金燈藤全草9~12g,水煎,沖黃酒、紅糖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3、治細菌性痢疾、腸炎,鮮菟絲子全草30g,每日1劑,煎服2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4、治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金絲草研粉,每次0.9~1.5g,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浙江藥用植物志》)5、治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鮮金絲草適量。搗爛取汁,滴眼或滴喉。(《浙江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搗汁塗、滴患處。

炮製

1、採集加工:秋季採收全草,曬乾或鮮用。2、炮製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稍潤,切長段,乾燥,過篩。

鑑別

1、藥材性狀:乾燥莖多纏繞成團,呈棕黃色,柔細,直徑約1㎜。葉退化成鱗片狀,多脫落。花簇生於莖節,成球形。果實圓形或扁球形,大小不一,棕黃色。氣微,味苦。2、飲片性狀:為不規則的段,呈亂絲狀或結成團。莖纖細,淡黃色或棕黃色,多彎曲不直,偶有螺鏇狀。花小,鍾狀,簇生,淡棕黃色。蒴果近球形,淡黃色。氣微,味微苦、澀。

相關論述

1、《本經》:“汁去面䵟。”2、《本草蒙筌》:“解熱毒痱疹,散癢塌痘瘡。”3、《藥鑒》:“利水,治濕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