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長恭(1894~1962)

莊長恭(1894~1962)

正文

莊長恭(1894~1962)中國有機化學家。1894年12月25日生於福建泉州,1962年2月 15日卒於上海。1921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924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即任東北大學教授,兼化學系主任和中國文化教育基金會研究講座。“九·一八”東北淪陷後,他再度出國,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及慕尼黑大學研究有機化學,回國後歷任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和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還當選為中央研究院學術評議會評議員。抗日戰爭初期,在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堅持研究工作,後去昆明繼續從事科研工作。1948年任台灣大學校長,年底辭去校長職務,返回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1955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學部委員,並任該學部副主任及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籌建委員會主任委員。
莊長恭畢生從事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工作,他對有機合成,特別是甾族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天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研究作出卓越的貢獻,在國際有機化學界享有聲譽。他從麥角甾烷的氧化產物中分離到失碳異膽酸,並由已知結構的異膽酸酯降解為同一物質而證明麥角甾烷的結構,並推測出麥角甾醇的結構。他對甾族化合物和多環化合物的合成,推動了當時多環化合物研究的發展。他和合作者用多種路線試探了雌馬甾酮的合成,獲得去甲脫氫雌馬甾酮。他們從中藥防己中提出一種新的生物鹼,命名為防己諾林,並證明它是脫甲防己鹼。他們首先在國內建立有機微量分析。他有一些重要的工作未發表過,例如,他最先將甾族化合物的邊鏈完全氧化除去,即從麥角甾烷氧化為雄甾烷酮,得到其縮氨基脲,莊長恭還很關心中國的有機化學名詞,常說這是有機化學事業中重要的一環,也是化學在中國生長的先決問題。現在一些常用的名詞,如吲哚、吡咯等雜環化合物的名稱都是由他倡議的。1932年中國化學會成立後,他積極參加,多年來擔任《中國化學會會志》和《化學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