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武夷山風景區

武夷山是由色砂礫岩組成的低山丘陵,屬丹霞地貌。 武夷山碧水丹山,千姿百態,素有“奇秀甲東南”之稱。 武夷山是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

夷山風景區是1982年國家首批公布的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郊,武夷山市南郊,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全區呈長條形,東西寬約5公里,南北長約14公里,面積70平方公里。
武夷山是由色砂礫岩組成的低山丘陵,屬丹霞地貌。幾萬萬年以來,因地殼運動,地貌不斷發生變化,構成了秀拔奇偉,獨具特色的“三三”、“六六”、“七十二”、“九十九”之勝。三三指的是碧綠清透盤繞山中的九曲溪,六六指的是千姿百態夾岸森列的三十六峰,還有七十二個洞穴和九十九座山岩。 武夷山碧水丹山,千姿百態,素有“奇秀甲東南”之稱。
武夷山是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早在新石器時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如今懸崖絕壁上遺留的“架壑船”和“虹橋板”,就是古越人特有的葬俗。西漢時,漢武帝曾遣使者到武夷山用乾魚祭祀武夷君。唐代,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武夷山也受到封表,並刻石記載,還明令保護山林,不準砍伐。唐末五代初,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記》里,把武夷山列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稱之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宋紹聖二年(1095年),禱雨獲應,又封武夷君為顯道真人。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還曾是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陳朝顧野王首創武夷講學之風。宋代學者楊時、胡安國和朱熹等都先後在此聚徒講學,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御書“學達性天”頌賜宋儒朱熹,匾額懸掛於朱熹親手創建的武夷精舍。故後人稱武夷山為“三朝理學駐足之藪”。至今山間還保存著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一的武夷宮、武夷精舍、遇林亭古窯址、元代皇家御茶園、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山寨以及400多處歷代名人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蹟,為研究武夷山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武夷山風景區還有雙竿竹、方竹、建蘭等罕見的竹木、奇異的花卉、稀有的鳥獸和名貴的藥材。特別是這裡盛產的色艷、香濃、味醇的武夷岩茶,以其“藥飲兼具”的功效,名揚四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