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葽子

草葽子

草葽子,是用麥稈、稻草或者是青草等臨時擰成的繩狀物,用來捆麥子、稻子、草等。公社時,生產隊記工員習慣的把農活“打葽子”寫成“打要子”、“打爻子”,用“葽”字比“要”字更為準確一些。

草葽子的由來

在湖北的孝昌縣王店鎮嚴劉村有一個農民叫嚴家敏,出身平寒,家裡沒有錢,就靠用稻草擰成繩子的樣子,每個七圈半,每十個為一提,每天擰10來提,就以此掙工分,因為他打出的草繩子,看著短,圈數少,但真正一用才發現,每捆重量不是一般人可以扛起的,因為他的打法不一樣,而且外觀漂亮,美如豬腰子,後來人們就將此種繩子稱為葽子,記工分時記為草葽子,慢慢的就由草葽子變成了草要子。

草葽子的主要原料

草葽子主要是稻草,有齊頭擰的,也有亂頭擰的,而麥稈草擰的則很少,因為麥稈草脆、麥稈空心、拉力小、易斷,即使要絞成草要子也相當的粗,粗了就難擰,也難捆,而且不受力。集體分的草因為量大,所以要捆大的捆子就要用人工絞的草要子了。

草要子其實也是一種繩。為什麼要說成草要子而不說繩呢?區別就在於,繩是由兩股或兩股以上擰成的,而草要子就是一股。繩儘管有大小,但越大說明股數越多,拉力越強,還有質地與質量的區別;草要子不管大小只有一股,其用途雖小,但卻離不開它。

草葽子的製作方法

一個人可直接用稻草打的叫打草葽子。打草葽子很簡單,滾筒脫下來的齊頭稻草,用水浸濕,取頭兒十根,抓在手上對半分,將兩股稻草的尾部打個死結便成,因為長度有限,這種草要子主要用於捆些稻把、麥把或蠶豆稈子、黃豆稈子之類的,捆大了也挑不動。

而除了這種葽要子外,就是用其他方式絞成的了。那就是兩個人配合做的事。絞葽要子在農村里算得上是最輕巧的、也是最休閒的一項農活,兩個人一組,一個人用一根長20厘米、比大拇指略粗的木棒或樹棒不停地在雙手中翻轉,另一個人則不停地添草,不斷地絞;不斷地添草,要子不斷地變長,到了自己需要的長度,將其“頭和尾”一合,它會自然絞成“天津大麻花”狀,一根要子結束。

草葽子的作用

主要作用有兩種,一種是捆東西,如捆稻把、麥把、草、柴火、蔬菜、蠶豆稈子、菜子稈子、山芋藤、胡蘿蔔纓子等等。另一種是,編織防護網。集體雙季早稻收割後,要將全部稻草曬乾後堆起來,用於作耕牛的冬季食料,而為了防止颳風,草堆上需要用一張大網從頂上到中間蒙起來,這張網就是用亂稻草按照草堆大小量身定製的。還有,農民挑河搭的工棚里用的防雨柏油紙或塑膠布上鋪的就是亂稻草,同樣為了防風,屋面上鋪的稻草上也要用草要子編織的網進行保護。

一句話,草葽子的目的就是,能捆東西,織網防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