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醯化作用

苯甲醯化作用

苯甲醯化作用是用來表示一種化學作用

苯甲醯化作用是用來表示一種化學作用

苯甲醯化作用甲醯化作用

基本信息

1.高分子單體聚合的引發劑,例如可發性聚苯乙烯等;
2.用作不飽和聚脂樹脂的固化劑;
3.用作二甲基矽橡膠、含氟橡膠的硫化劑;
4.用作油脂精製、麵粉漂白、纖維脫色。
5.用作醫藥工業作為外用原料藥治療皮膚病等;
6.用作化工分析。

相關化學用法

苯甲醯氯生產技術
苯甲醯氯是一種重要的苯甲醯化試劑,用於合成過氧化苯甲醯、二苯甲酮、苯甲酸苄酯、苄基纖維素、苯甲醯胺、苯甲酸酐及其它衍生物,用作聚合反應的引發劑、橡膠化劑、漂白劑、脫色劑、香料以及作為製造藥物、殺蟲劑、紫外線吸收劑等的原料。
在染料工業上,苯甲醯氯是重要的中間體,可用以合成各種染料,如靛藍黃3G——靛藍染料;直接耐曬紅GB——直接染料;藍色基BB、藍色基RR、紫色基B——染染料;還原GK、還原橄欖綠R、還原金橙3G、還原橙GK、還原黃3GF、還原紅棕5RF、還原紅棕R、溶蒽素IR、還原紅42、色料紅89等還原染料。
醫藥工業上用於合成二甲氧苯青黴素——抗菌素;甲基苄肼——抗腫瘤藥;撲炎痛——抗炎藥;葉酸——治貧血藥;鹽酸普魯卡因——抗心律失常及局部麻醉藥物等。
在農業上,苯甲醯氯可以合成豆科威——除草劑;鄰醯胺殺蟲劑;苯甲酸砒啶酯——防莠劑。總之,苯甲醯氯的套用前景極為廣闊。
苯甲醯氯的合成最早是通過苯甲醛氯化而實現,後又有用硫醯氯或亞硫醯氯與苯甲酸反應的製備方法。但可用於工業生產的主要是以下幾種方法:
1.光氣法即在苯甲酸中通入光氣製備苯甲醯氯,反應式如下:
C6H5COOH+COCl2→C6H5COCl+HCl↑+CO2↑
該方法工藝較為簡單,為目前國內多數苯甲醯氯生產廠家所採用。但由於其採用了劇毒的光氣為生產原料,給環境污染和操作安全方面帶來許多問題,故不宜在環保控制較嚴地區採用。
2.三氯苄—苯甲酸法即由甲苯在光催化條件下進行側鏈氯化,得到三氯苄,再由三氯苄與苯甲酸進行縮合反應生產苯甲醯氯。其反應式如下:
C6H5CH3+3Cl2→催化劑→C6H5CCl3+3HCl↑
C6H5CCl3+C6H5COOH→催化劑→2C6H5COCl+HCl↑
該方法與光氣法相比,在環境污染和生產操作安全性等方面顯然具有較大的優勢,因而成為目前國外廠家普遍採用的工業方法。
3.三氯苄水解法此方法與上法的不同之處在於將氯化階段生成的三氯苄直接與水進行水解反應製備苯甲醯氯。反應式如下:
C6H5CCl3+H2O→催化劑→C6H5COCl+2HCl↑
與方法2相比較可看出,得到同樣數量苯甲醯氯所生成的氯化氫量是苯甲酸酸解法的四倍,同時該方法還有生產操作不易操作,設備利用率較低,能耗、污染均較大等缺點。
4.三氯苄—氫氧化鈉法該方法與方法3類似,是將氯化階段得到的三氯苄與氫氧化鈉作用生成苯甲醯氯。反應式如下:
C6H5CCl3+2NaOH→C6H5COCl+2NaCl+H2O
該方法由於原料費用增加,副產量大,且有廢水污染,同時操作不易控制,因而目前多不採用。
綜上所述,在苯甲醯氯生產中採用甲苯氯化並用苯甲酸進行酸解的方法較為適宜。
本流程所需初始原料甲苯外購,由槽車輸入裝置區貯罐,液氯由當地購進,帶原包裝使用。甲苯經脫水後進入氯化反應器,液氯經汽化後通入反應器內,生成氯化氫氣體排入尾氣吸收系統副產鹽酸,未反應氯化氫進入氯氣吸收系統副產次氯酸鈉,氯化產物經檢測後進入水解反應器,與苯甲酸在氯化鋅催化作用下反應生成苯甲醯氯和氯化氫,副產氯化氫氣體進入尾氣吸收系統製取鹽酸,粗苯甲醯氯進入蒸餾塔提純,於塔頂獲得苯甲醯氯產品。
甲苯氯化並用苯甲酸進行酸解製取苯甲醯氯的生產工藝,在環境污和生產操作安全性等方面顯然具有較大的優勢,副產氯化氫相對較少,在生產操作上易於操作,設備利用率高,能耗低。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醫學前沿

近年來,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已成為和心肌梗死、惡性腫瘤並列為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所有的腦血管病患者中以腦梗死為最多見,關於其治療方面的研究較多,新的治療方法也逐漸增多,下面就目前較流行的治療方法綜述如下。1恢復腦灌注腦梗死的治療有效與否關鍵在於能否迅速的恢復腦灌注。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學者就開始了腦梗死的溶栓,恢復腦灌注的研究。近幾年隨著對腦梗死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及醫學影像學的發展,人們普遍認為急性腦梗死後,缺血性神經元損傷有一個可逆和不可逆的轉換過程。腦缺血2~3h內再灌注可有效的保護腦組織,採用溶栓及早恢復缺血暗帶區的供血及神經元功能。

1.1溶栓治療的時間窗溶栓治療的時間是發病後越早越好,最晚不宜超過6h[1],最好在3h內進行[2,3]。

1.2常用溶栓藥物臨床使用的溶栓藥物主要有5種:鏈激酶(SK)、尿激酶(UK)、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4]和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rt-Pa)、甲氨苯甲醯化纖維蛋白溶酶原-鏈激酶激活劑複合物(APSAC)、重組單鏈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物(rscu-Pa)[5]。t-Pa及rscu-Pa具有更強的纖溶活性和更短的半衰期,療效已經得到廣泛肯定,且出現再梗死或出血傾向者明顯減少。其他常用藥物有蛇毒製劑,巴曲酶[6]等,後者不僅有溶栓作用,而且還有對腦缺血再灌注時降低一氧化氮(NO)的神經毒性作用,減輕腦水腫程度,對缺氧後損傷的神經元有保護作用[7]。腦缺血再灌注時NO含量明顯升高,它具有典型的雙重性,少量可擴張腦血管,調節腦血流,改善微循環及抗血小板黏附、聚集,過量則以自由基的形成對神經細胞產生毒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