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茶[植物]

苦茶[植物]

苦茶(學名:Camellia assamica var. kucha)又名苦丁茶,是山茶科山茶屬普洱茶的變種。

形態特徵

茶樹

植株較高大,樹姿直立,分枝稀疏。

葉橢圓形,葉色黃綠,有光澤,葉面平或稍隆起,葉齒稀淺,葉尖漸尖,葉質較厚脆。芽葉肥壯,淡綠色,茸毛少或無。

苦茶 苦茶

花冠直徑3.5~4.0cm,花瓣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2~3裂。種子棕黑色,種徑1.4cm。 芽葉生育力和持嫩性強。產量較高,每667平方米可達150kg左右。春茶一芽二葉乾樣約含胺基酸3.3%、茶多酚3 0.0%、兒茶素總量19.3%。適制紅茶。制紅碎茶,色澤棕潤,滋味濃強,湯色紅濃。抗寒性和適應性較弱。結實性中等。

含量成分

江華苦茶為典型的苦茶,其簡單兒茶素含量較高,與雲南勐海野生大茶樹相似,而複雜兒茶素含量又與撞形種(緬甸種)、阿薩姆種、中國種(灌木型)相似,表現出既有原始類型的特徵,又有進化型的特點。夏茶鮮葉多酚類含量39.21%,水浸出物48.50%,胺基酸164.0mg/g,茶氨酸249.90mg/g,制紅碎茶,外形色澤烏潤,顆粒重實,內質湯色紅艷,滋味濃強,金圈厚,葉底紅亮均勻,香氣具特殊風格,其品質可與國內外優質紅茶相比;制綠茶,鮮葉殺青時,茶汁較多,不易乾燥,茶味苦而又耐沖泡。產量尚高,幼苗適應性弱,根系不甚發達,扦插繁殖成活率一般,應加強技術管理、適於在湘南紅碎茶茶區推廣種植。

生活環境

生長於海拔1,37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山地疏林,目前有人工引種栽培。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

栽培要點

宜在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冬無嚴寒的林區山地種植。按常規茶園規格種植和定剪。

歷史追溯

苦茶 苦茶

據本草木部記載:“ 。味甘苦同,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主下氣消食”。其歷史源遠流長。據考證,江華苦茶就是上古時代的“苦荼”,距今已有2500的歷史。在長沙馬王堆發掘的漢墓中就有苦茶一箱,因此,作為祭祀禮品至少也有2100年的歷史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