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三弦舞

三弦舞起源於昌都地區芒康縣曲孜卡鄉,其舞姿具有古樸、典雅、悠揚、舒暢的獨特魅力,深受民眾的喜愛。由於諸多原因,三弦舞逐步面臨失傳的危險。

簡介

三弦舞起源於昌都地區芒康縣曲孜卡鄉,其舞姿具有古樸、典雅、悠揚、舒暢的獨特魅力,深受民眾的喜愛。由於諸多原因,三弦舞逐步面臨失傳的危險。為了挽救這一獨有的民間藝術,昌都地區芒康縣採取了請老藝人以傳、幫、帶的方式向年輕人進行傳授。為了使三弦舞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昌都地區積極向上級相關部門申報。2007年6月,芒康縣三弦舞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給予了授牌,對有力保護和傳承我縣三弦舞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起源

芒康縣是西藏自治區東南部邊境的一個大縣,是以藏族為主的民族地區。現全縣城鎮居民和農牧民民眾人口達8萬餘人,除藏族外,另有納西族漢族傈僳族回族等。

芒康三弦舞芒康三弦舞

在芒康縣的南部,有一種優美的在民眾當中有廣泛基礎的舞蹈——三弦舞。三弦舞所處地域為“茶馬古道”進藏第一站,古樸、典雅的三弦舞是“茶馬古道”上的一顆名珠,深受當地民眾喜愛,來往旅客對三弦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三弦舞成為藏東南地區和藏、川、滇交界處非常著名的舞蹈。
三弦舞起源於芒康縣曲孜卡鄉達許村境內,據考證距今己有四、五百年的悠久歷史,至今除該鄉境內廣為流傳外,在周邊地區也較為知名。三弦舞是以三弦琴為伴奏樂器,傳說琴頭是龍的頭,琴身是龍的脊樑,琴弦是龍的筋;而現今的三弦琴是以純木製成。三弦舞的表演是以男女聚集翩翩歌舞,歌詞動聽、節奏悠揚、時快時慢。音樂以淳樸明亮、唱腔奔放流暢為特點。不受人數、場地等限制,男女齊唱,邊唱邊跳,一般都地在悠揚緩和的樂曲當中開始,流暢歡快的中場表現,升騰熱烈中結束,均以避災祛禍、慶祝豐收、祝願吉祥為主要內容。

歷史

芒康縣曲孜卡三弦舞歷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獨特,民族氣格強烈,高原特色濃郁,歌舞內容豐富,其歌舞傳統彌足珍貴。

但現在三弦舞有面臨失傳的局面,經過芒康縣民間藝術團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民間老藝人的精心整理、挖掘,使得這芒康縣獨有的藝術再展昔日風采。據說原舞蹈有13個節目,現流傳下來的只有7個,解放後,三弦舞在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之際,在昌都地區慶祝成立大會文藝表演中獲得觀眾好評。現今約有近200名藝人會跳流傳至今的7個舞蹈。目前在當地旅遊業的帶動下,有了一定的民眾基礎,逐漸吸引了廣大區內外的旅遊者和文藝界人士,這一具有獨特性的藝術在毗鄰省區的影響也在日益增大。尤其是隨著黨的民族政策和“百花齊放”等文藝方針的深入貫徹落實,芒康曲孜卡三弦舞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極其深厚的民眾基礎,已經逐漸成為一套較完整的表演體系,放射出藏東南特有文化的特有光輝,為促進、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