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撲蝴蝶

舞撲蝴蝶

“舞撲蝴蝶”活躍在海淀蘇家坨一帶,是一項民間百姓在風調雨順、生活安定時的一種自娛自樂的鄉土文化活動。

舞撲蝴蝶舞撲蝴蝶

簡介

該舞蹈在民俗學、社會學、藝術審美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被評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些執著的舞者也被評為北京市“百家藝術家庭”之一。

近況

2007年蘇家坨鎮第四屆農民藝術節上,在扭秧歌、跑旱船、腰鼓、高蹺、少林子弟棍會、威風鑼鼓、小車會等充滿濃郁喜慶氣氛和鄉土氣息的10餘個節目中,後沙澗村的“舞撲蝴蝶”以柔婉、纖巧的舞姿和翩然起舞的“蝴蝶”點綴於熱火喧鬧的隊伍中,猶如“萬綠叢中一點紅”,為整個花會隊伍增添了色彩。
如今“撲蝴蝶”項目的瀕危狀況已經日益顯現。年齡結構偏大;舞蹈動作簡單技巧不到位,很難呈現當年的風采;大部分作品只舞不歌,歌唱部分面臨消失的危險。

歷史

據史料記載,“舞撲蝴蝶”最早出現在南宋江浙地區。南宋西湖老人所著的《西湖老人繁勝錄》中記載:斗社:大敦兒、瞎判官、神仗兒、撲蝴蝶、耍師姨旱龍船……清乾隆時刊印的《帝京歲時紀勝·歲時雜戲》中記載:博戲則騎竹馬、撲蝴蝶、跳白索、藏朦兒、舞龍燈、打花棍……說明“撲蝴蝶”在200多年前已傳到北京。1894年,民間歌舞海淀“舞撲蝴蝶”第一次出現在慈禧太后的60大壽慶典上,它的美輪美奐成為生日慶典上的一份大禮,慈禧太后看後大加讚賞。民間歌舞技藝獻藝時,恰巧被蘇家坨鎮後沙澗村一個以拉洋車為生名叫李五的看到,他便回村組織村民編排,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

表演形式

一般以十人至二三十人參加為宜,分為“捻蝶”“撲蝶”和“舞鞭”三種角色,每種角色可有四或六人,也可更多一些人同時上場。該舞蹈沒有固定的隊形和表演程式,三種角色可單獨表演,也可組合表演,表演方式均由指導藝人臨場安排。該舞有歌有舞。歌唱時全體演員圍成一個圓圈,邊走“十字步”邊和著霸王鞭輕擊的節奏演唱(此時“捻蝶者”可休息),曲調多為河北、山西民歌,用老調添新詞的辦法確定唱詞。其中捻蝶技巧從捻兩支到四支蝶竿均有一定難度,也是該舞的主要特點。該舞的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三種角色各自不同的表演以及場面的調度上。

特點

“舞撲蝴蝶”表現民間青年男女撲蝶嬉戲的歡樂景象。舞蹈時要用打擊樂伴奏,隨著舞者的動作和情緒變化,採用漸強或漸弱不同的鼓點烘托氣氛。舞蹈性強,以3人為一組,分別由捻蝶、撲蝶、舞鞭3部分組成。捻蝶者是舞蹈的中心人物,一手持兩支蝶桿,抓住蝴蝶飛的特徵,用連續的“大涮腰”和手腕部抖動,表現蝴蝶上下翻飛之狀;“撲蝶者”的動作始終以“追”和“撲”為主,體態輕盈,緊盯“蝴蝶”鍥而不捨,以“小跳步”和靈巧敏捷的雙手做前撲動作;“舞鞭者”需邊舞鞭、邊戲蝶,其“跳轉鞭”動作步幅大,跳躍輕快,擊鞭有力,瀟灑奔放,始終遊動於“捻蝶者”和“撲蝶者”之間。三種角色的互動、嬉戲較為自由、靈活,可單獨表演,也可組合表演。民間“舞撲蝴蝶”不僅有舞,而且有歌,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現在歌唱的部分已經缺失了。
海淀“舞撲蝴蝶”生活氣息濃厚,地方特色明顯,紮根在民眾之中。解放前從每年的臘月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幾乎天天活動不斷。解放後大多於春節、元宵節及其他喜慶的日子裡在本村街頭或廣場獨立進行表演,後來逐漸參加到民間花會中一起表演,在眾多的花會表演節目中可謂一枝獨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