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腸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感染

20世紀50年代初在套用組織培養分離腸道病毒過程中從健康人腸道內分離出一些毒株對實驗動物無致病性僅在組織培養中產生細胞病變,稱為致腸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enterocytopathic human orphan virus, ECHO virus)簡稱埃可病毒。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1.傳染源 隱性感染者和帶病毒者是主要傳染源,輕型患者比典型患者更多見。在兒童中,病毒分離率尤高。但在某些血清型中,則年長兒(5~14歲)及成人的分離率較高。如埃可46、9、30型病毒在年長兒中分離率為40%~60%,在成人中為22%~34%。
2.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也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在家庭或單位造成流行,亦有游泳池水污染引起暴發流行的報導。
3.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以兒童為主,在開發中國家,5歲以下兒童受感染者超過90%。但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感染髮病年齡亦可推遲。
4.流行特徵 常呈散發性發病全年均可發病夏秋季為發病高峰季節。感染後可獲得同型病毒較持久的免疫力。較常見血清型為69、11與30型。在英國1978年頭34周內共發生449例埃可11型病毒感染,超過以往8年任何一年的總病例數其中51%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主要為無菌性腦膜炎),33%為發熱或呼吸道疾患10%為胃腸道疾患,以及13例流行性胸痛。共死亡10例,皆為5歲以下兒童,包括5例新生兒。

病因

埃可病毒屬於微小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一個亞類,形態結構和理化特性與脊髓灰質炎和柯薩奇病毒相似。因為1和8型抗原性相同,10型已歸入呼腸孤病毒(reovirus),28型已歸入鼻病毒,34型是柯薩奇A24病毒的變種因此埃可病毒已從原來34個血清型重新分為30個血清型各型之間存在著交叉免疫反應有14個型的埃可病毒可凝集人O型紅細胞,故可用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加以區分現已證實並非所有埃可病毒都對動物無致病性如有些埃可病毒能引起猴子的脊髓灰質炎,埃可9型病毒對新生小白鼠可引起感染。
雖然大多數埃可病毒可在猴腎細胞中生長,但相當一部分血清型的病毒在人組織細胞培養中生長更佳。

發病機制

與柯薩奇病毒感染基本相同但其侵犯器官則有所側重,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最常見,呼吸道感染也多見。在世界衛生組織1967~1974年8年綜合報導中,56%的致腸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感染 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腦膜炎為主),埃可4、6、9、30型病毒尤為常見,分別為81%、63%68%與83%。在埃可1、11、13與22型病毒感染中,25%與呼吸道感染有關。

臨床表現

1.無菌性腦膜炎 是最常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除埃可24、2629和32型病毒外均可引起腦膜炎,病程一般為7~10天。以埃可4、6、9、11、16和30型病毒為最常見,既可引起散發性發病,也可引起暴發流行埃可2~7、11、14~19、25、30、31和33型病毒曾從腦脊液或其他腸道外來源被分離出。
2.腦炎 埃可2~467、9、11、14、16、18、19和30型病毒均可引起腦炎症狀類似於乙型腦炎,以6、9兩型為最常見。其中2、6、9、17和19型曾從腦脊液或其他腸道外來源分離。
3.癱瘓性疾患 埃可1~467、9、11、14、16、18、19、30型病毒皆可引起類似於脊髓灰質炎的癱瘓性疾患,但肌肉癱瘓程度較輕,恢復快而完全。其中4、6、9、11、16、19、30型曾從腦脊液或其他腸道外來源分離。
4.出疹性發熱 埃可病毒是引起出疹性發熱主要的病原。皮疹的發病原理還未明了,尚未有報告從斑丘疹和瘀斑中分離出病毒。因此還不清楚是病毒本身所引起或由免疫機制所致。目前診斷主要依靠從皰疹、血液糞便或咽部分泌物中分離病毒。
腸道病毒性皮疹可作為埃可病毒在人群中流行的標誌。由於容易和一些重要的發疹性傳染病相混淆而需要加以鑑別。因此,可按其模擬的疾病而分類。
(1)風疹或麻疹樣皮疹:埃可9型病毒是最常見與風疹樣皮疹相關的病毒,表現為細小的斑丘疹在夏季流行。皮疹特徵為與發熱同時出現,首先發生於面部(所有病例),然後蔓延到頸部(75%),胸部(64%)和四肢(56%)。疹子數量極多,粉紅色,直徑1~3mm,不癢不脫屑,與風疹極為相似。埃可2、4、11、19和25型病毒也曾引起多個小型暴發流行
(2)薔薇疹樣皮疹:埃可16型病毒所引起薔薇疹樣皮疹特徵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出現時間這種皮疹要到熱退以後才出現。一般體溫在38~39℃之間,持續24~36h,退熱後即出現稀疏、不癢的、粉紅色斑疹和丘疹,直徑0.5~1.5mm,先發生在顏和上胸部,四肢較少見。皮疹持續1~5天后消退。出疹時間並非固定不變,由埃可16型病毒引起的皮疹也可與發熱同時出現。埃可11、15型病毒也可引起類似臨床表現。
(3)皰疹樣皮疹:埃可11型病毒可引起全身性皰疹樣皮疹,除具有手足、口腔病特徵外皰疹分批出現於頭部、軀幹和四肢,不發展成膿皰,也不結痂。可發生於免疫抑制的成年人。此外,曾有埃可6型病毒可引起類似於帶狀皰疹的皮疹並從大皰中分離出該病毒的報導。
(4)瘀點樣皮疹和其他皮膚表現:埃可9型病毒可引起瘀點和瘀斑,並容易和流行性腦膜炎相混淆,特別當無菌性腦膜炎同時存在時。
5.急性胃腸炎 許多埃可病毒,特別是11、18、22以及1、3、6、9、14、19型,可引起小兒急性胃腸炎表現為疲乏與腹瀉,水樣便,24h後有寒戰、嘔吐、腹痛和肌痛,48h內可有發熱。大便稀薄帶水呈黃色或黃綠色,混有小量黏液,偶爾帶血,每日排便5~6次至10餘次不等,臨床上一般不出現脫水症狀,於48h內迅速恢復,僅個別患兒的病情較嚴重出現脫水、酸中毒等症狀。在咽洗液血及糞內可分離出病毒但排毒時間大多短暫(不超過36h)。
6.呼吸道感染 埃可4、720和25型病毒可引起流感樣疾病的流行,19、20型病毒在兒童中可引起肺炎,9型病毒在成人中可引起支氣管肺炎。
7.心肌炎與心包炎 埃可14、6、8、9、14、19、22、25、30型病毒都可引起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
8.流行性胸痛 可由埃可6、9、25~32型病毒引起。
9.非特異性發熱 可由埃可1~8、11~34型病毒引起
10.發生於無丙種球蛋白血症和其他免疫抑制患者的慢性腦膜腦炎 在無丙種球蛋白血症患者中,腸道病毒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消化道和骨骼肌的遷延性,甚至致命的感染。
11.其他 埃可4、9型病毒可引起肝炎,9型亦可引起睪丸炎;埃可4916、20型病毒可引起淋巴結炎

併發症:
併發症可見胃腸炎、心肌炎、間質性肺炎急性脊髓神經根炎呼吸麻痹等。

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 夏秋季流行,以小兒居多,家庭中多人發病等有參考意義。有近期內在本地流行的資料在診斷上尤有價值。
2.臨床特徵 一些有特徵性的臨床表現如無菌性腦膜炎出疹性發熱等對協助診斷有價值。
3.病毒學和血清學檢查 病毒分離可採用血液腦脊液皰疹液等接種於猴腎或人胚肺細胞。僅在患者的糞便或咽部中分離出埃可病毒時,需結合血清學檢查進行判定,因健康人群的腸道內也常有此類病毒。

鑑別診斷:
1.風疹 主要發生於嬰兒,其特徵為耳、枕骨下淋巴結腫大,有壓痛。而致腸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感染 為夏季發病、無瘙癢、也無頸後和耳後淋巴結腫大。
2.輪狀病毒和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 輪狀病毒性腹瀉好發於秋冬季,它與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脫水症狀均較明顯致腸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感染 多見於嬰兒,腹瀉為主要症狀,一般不出現脫水症狀,確診要依賴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

檢查

實驗室檢查:
1.病毒分離 大多數埃可病毒可用猴腎細胞培養分離,如加用人胚肺細胞株W1~38則效果更好。
2.血清學檢查 恢復期血清抗體效價比急性期升高4倍有診斷價值中和實驗是最常使用的病毒鑑定方法,部分血清型如3、6、7、11~15、19~21、2429型可用血凝抑制試驗進行診斷。用聚合酶鏈反應檢測病毒RNA是快速敏感的方法。

它輔助檢查:
引起肺炎者,肺部透視可見異常改變。

治療

目前尚未有特效治療主要採用對症和支持療法。靜脈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對新生兒嚴重感染可能有效,嬰幼兒腹瀉也有導致脫水及酸中毒的可能,須酌情給予輸液治療。

預後預防

預後:
除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者外,一般預後良好,恢復完全而罕見有後遺症。

預防:
同柯薩奇病毒感染,現無疫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