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畸作用

致畸作用

致畸作用,是指能作用於妊娠母體,干擾胚胎的正常發育,導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畸形(malformation)僅指解剖結構上可見的形態發育缺陷。具有畸形的胚胎或胎兒稱為畸胎(terate)。

基本信息

概述

人或動物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異常,稱為先天性畸形或畸胎。

遺傳因素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如電離輻射等)、生物因素、母體營養缺乏或內分泌障礙等都可能引起先天性畸形。環境污染物通過人或動物母體影響胚胎髮育和器官分化,使子代出現先天性畸形的作用,稱致畸作用。

詳細說明

致畸作用致畸作用
20世紀60年代以前,化學物質的致畸作用未被人們注意。60年代初,西歐一些國家和日本突然出現不少畸形新生兒。截至1962年,這些國家出生的畸形新生兒超過萬名。後經流行病學調查證實,主要是孕婦在懷孕後第30天到50天期間,服用鎮靜劑“反應停”(化學名α-苯肽戊二醯亞胺,又稱塞利多米)所致。於是許多國家對一些藥物、食品添加劑、農藥等農用化學品以及工業化學品,進行了各種致畸作用的研究,並規定上述化學品應經過致畸試驗,方可正式使用。中國自70年代起也開始了對農藥、食品添加劑、防腐劑和各種環境污染物的致畸研究,並把致畸試驗列為農藥和食品添加劑毒性試驗的內容之一。

業已肯定環境污染物中甲基汞對人有致畸作用。從動物實驗中發現,有致畸作用的還有四氯二苯二、西維因、敵枯雙、艾氏劑、五氯酚鈉和脒基硫脲等。

機理

致畸作用致畸作用
關於致畸作用的機理,一般認為有以下幾種可能:

①環境污染物作用於生殖細胞的遺傳物質(DNA),使之發生突變,導致先天性畸形。生殖細胞突變有遺傳性。環境污染物作用於體細胞,引起體細胞突變也可引起畸形,但無遺傳性。

②生殖細胞在分裂過程中出現染色體不離開的現象,即在細胞分裂中期成對染色體彼此不分開,以致一個子細胞多一個染色體,而另一個子細胞少一個染色體,從而造成發育缺陷(見環境污染與染色體畸變)。

③核酸的合成過程受破壞引起畸形。

④母體正常代謝過程被破壞,使子代細胞在生物合成過程中缺乏必需的物質,影響正常發育等等。關於致畸機理,尚待深入探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