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肚魚科

臭肚魚科,屬於鱸形目刺尾鯛亞目,全世界共有1屬28種,台灣現有1屬11種,底棲,卵生,草食、少數肉食。

基本信息

臭肚魚科
Siganidae
分類:鱸形目刺尾鯛亞目
種類:全世界共有1屬28種,台灣現有1屬11種
生態:底棲,卵生,草食、少數肉食
臭肚魚喜歡啃食附生在礁岸的海藻,因此細長的腸子裏,經常塞滿尚未消化的海藻,每當漁人捕撈上岸清理魚肚時,一股臭腥味便撲鼻而來,因此「臭肚」之名不逕而走。由於喜群游,常成籃被捕獲,中國大陸稱它為「籃子魚」。臭肚魚的體形像一粒側扁的橄欖球,乍看有點像刺尾鯛,但它上唇較下唇寬,口略朝下,形似兔唇,因此英文俗名為「兔子魚」,其中羅籃子魚亞屬的吻部又特別突出。臭肚魚科的魚,鰭條數都一樣,背鰭有13枚硬棘、10根軟條;臀鰭7枚硬棘、9根軟條。它和其他魚類最大的不同在於腹鰭,兩端為硬棘,中間夾著三根軟條。褐籃子魚則是台灣港口、海灣或河口最常見的一種臭肚魚。
體色多變辨識不易
由於臭肚魚科的魚,鰭條數都一樣,因此體色就成為分辨此科中不同種類的重要依據,偏偏臭肚魚經常會隨著棲息環境或活動狀態(比方晚上睡眠時)變換體色,讓敵人不易察覺,使得識別的難度倍增。此外,當魚活著的時候,體色還勉強可辨,一旦死亡或標本固定後,魚體就會褪色,識別難度就更高了。因此臭肚魚科可說是讓分類專家相當頭痛的魚類。
礁岸最常釣獲的草食性魚
臭肚魚大多為草食性魚,白天時常成群隨潮水靠岸,啃食港堤或礁岸上附生的海藻,也有少數棲息於珊瑚礁的種類會吃海鞘、海綿等無脊椎動物。臭肚魚的數量多,肉味鮮美,是沿岸常見的食用魚種,加上臭肚魚生性貪食,所以也成為釣友岸釣時最常釣獲的魚種。許多人喜歡用臭肚魚煮魚湯,但清理時得特別小心,因為臭肚魚的背鰭、腹鰭和臀鰭的硬棘都具有毒腺,雖然不會致人於死,但不慎被刺到時會非常疼痛。臭肚魚因為價格高,生長快,所以也是淺海養殖的魚種之一。
臭肚魚和宮脂線蟲
民國90年,台灣北部、東北部和澎湖的岩礁區均發現大量暴斃的臭肚魚屍體,其中還夾雜了一些其他魚種。經過學者專家的研究,發現這些暴斃的魚,胃及腸內有甚多的宮脂線蟲寄生。這些寄生蟲是以浮遊動物的矢蟲類(毛頜類)為中間寄主,再轉移到魚的身上。至於何以會有大量的寄生蟲感染,迄今原因還不甚清楚。或許是因為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聖嬰效應、環境污染、過度捕撈大型掠食性魚類,以及棲地破壞等因素,使珊瑚白化死亡,於是與珊瑚競爭空間的海藻得以大量繁生,草食性的臭肚魚在缺少掠食的天敵及食物豐富的情況下,魚群暴增,寄生蟲的產生可能是大自然生態系物極必反的一種自我調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