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偶人

自動偶人

鮑堪松製造的“自動偶人”,曾向巴黎公眾展出過,當時轟動了整個歐洲。 從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時代一直為日本民眾所熟悉的「射箭童子」,是出自田中久重之手的自動裝置偶人的最高傑作。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射箭童子」,是經過自動裝置偶人研究會會員東野進精心修復的。

自動偶人
自動偶人是古代中國及古代日本對機器人的普遍稱呼。
端茶玩偶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鐘錶技術發明了自動機器玩偶,並在大阪的道頓堀演出。
18世紀末,日本人若井源大衛門和源信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進,製造出了端茶玩偶。它是木質的,發條和彈簧則是用鯨魚須製成的,它雙手捧著茶盤,如果把茶杯放在茶盤上,它便會向前走,把茶端給客人,客人取茶杯時,它會自動停止行走,客人喝完茶把茶杯放回茶盤上時,它就又轉回原來的地方。若在客廳里有這樣一個玩偶,一定會給人們增添許多樂趣。
法國的機械師鮑堪松小時候就擅長搞發明創造,幻想用機械製造出與真的動物一樣的“機械動物”。1738年,他製造出帶有齒輪的鐵鴨子。它能惟妙惟肖地模仿真正的鴨子的動作,當時的百科詞典中有詳細的描寫,德國大詩人歌德後來見到過這個鐵鴨子,並且還記到日記中。
鮑堪松還製造過會吹笛子的牧童。它坐在基座上,高170厘米,能吹12首不同的曲子。牧童用嘴向長笛的圓孔吹氣,使笛子發出響聲,它的手指在笛子上的其他圓孔上來回按動,使長笛的聲音發生變化。牧童吹笛子的時候,鮑堪松還親自用鈴鼓伴奏。鮑堪松製造的“自動偶人”,曾向巴黎公眾展出過,當時轟動了整個歐洲。

射箭童子

從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時代一直為日本民眾所熟悉的「射箭童子」,是出自田中久重之手的自動裝置偶人的最高傑作。一男童偶人,神態從容地接連四次拉弓射箭,其動作和表情酷似真人。
在江戶時代後葉(十九世紀),自動裝置偶人的製作技術已相當成熟,自動裝置偶人經常出現在各種祭典或表演中,例如在山車上或是舞台上作獻納表演的「祭典偶人」、木偶戲裡的「演藝偶人」,以及在室內觀賞的所謂「座敷偶人」等。自動裝置偶人有的是用人手操縱的,也有的是利用水銀、砂、水為原動力,而「射箭童子」則是利用發條裝置,靠線繩牽動數片轉輪而動作的。
手掌上的是吊飾和世界上最小的自動裝置蓬頂遊船。左側是「端茶偶人」。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射箭童子」,是經過自動裝置偶人研究會會員東野進精心修復的。東野進被認為是自動裝置偶人的研究和修復領域裡的權威。他告訴記者∶“這具江戶時代的「射箭童子」在被發現時,保存狀態良好,只是線繩全都沒有了,不能作拉弓射箭的表演。經過拆卸發現,原製作者田中久重獨具匠心,以最低限度所必須的機械組合,營造出了自然的動作和表情。因手藝非同尋常,所以,小修小補是不可能做到完全修復的。”經過反覆努力,拉弓射箭的動作得到了復原,在修復過程中,東野進不斷對著鏡子琢磨和推敲自己的五官動作,以對偶人的頭頸等部位活動進行調整。
“日本的機器人技術如今已達到世界頂級水平,但是,我們更希望的是,作為機器人技術之祖的江戶時代工匠的精湛技藝也能夠為世界的人們所了解。”這就是東野進的願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