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傳體記憶

自傳體記憶

自傳體記憶指對個人複雜生活事件的混合記憶,與記憶的自我體驗緊密相聯。有一種人,他們擁有超凡的記憶力,可以輕鬆回憶起差不多十歲之後生活中的每個細節;但在常規記憶力測試或是死記硬背時,他們的成績卻不出彩。這種記憶力被稱為“自傳體記憶”,即關於自我的記憶。擁有這種記憶能力的這群人也被稱為“自傳體記憶人群”。

概念

圖靈曾將自傳體記憶劃歸為情節記憶(episodicmemory),有明顯的時間和空間特徵,與記憶的自我體驗緊密相聯。布雷沃提出自傳體記憶有“自我參照”的特徵。楊治良認為自傳體記憶是個人生活事件的記憶,一般指對日常生活中自發產生而非實驗室設定的與自我經驗相聯的信息的儲存和提取過程。自傳體記憶不是一種獨立的記憶形式,而是一種混合記憶,或者說更像是一種整合記憶,它包括上下文背景信息(情節記憶)、和相關知識(語義記憶),還包括感知覺方面的信息。
很明顯,自傳體記憶是對複雜事件的混合記憶,具有鮮明的“自我參照”性質,而自我是自成系統的,不是局部現象。不論何種形式的記憶只要與“自我”相關,就能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記憶術”專家在實踐中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了這一現象。在心理學史上,自弗洛伊德開始,自我一直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成為解釋臨床和社會心理現象的核心概念之一。在當今記憶相關領域的所有研究都認為自我和自傳體記憶之間存在著極為重要的緊密聯繫。

需要澄清的是,自傳體記憶和情節記憶這兩個術語並非完全一致。自傳體記憶通常被描述為一種情節記憶,因而可以說所有的自傳體記憶都是情節性的。但這並不意味所有的情節記憶都是自傳體式的。很多情節記憶不是也不會轉化為自傳體記憶。尼爾森以“昨天中午怎樣吃午飯”與“第一次在學術會議上宣讀論文”作對比,對此作了說明:你也許(今天)能回憶出昨天午飯吃的是什麼,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你可能就記不起來了,除非你昨天的午餐十分特殊;但你可以在很長時間後仍能回憶起首次在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時的情景,因為這一事件相對來說對你的意義更為重大一些。兩者的這種區別表明,自傳體記憶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是“普通”或日常的情節記憶,但如果得不到進一步加工,這部分記憶將不會成為被記住的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研究歷史

在記憶領域,和自我有關的研究已有悠久的歷史。當然,早期的心理學家們並沒有明確界定自傳體記憶的範疇,只是在有關記憶理論的論述中涉及到這一領域。如高爾頓挑出某個單詞,然後記錄在規定時間內該詞所誘發的進入腦海的“觀念”,以研究自我思維的多樣性,但他的研究無疑已涉及到自傳體記憶的諸多方面,即僅有相對很少的事件能被記住;弗洛伊德認為情緒性創傷體驗的記憶往往充滿著壓抑感,其中直接潛伏有神經症,對這種記憶的壓抑使之無法進入意識,然而與此相聯的情緒卻一直持續影響著個體的內心世界。因此弗洛伊德認為“我們的神經病人困耽於追憶”,其症候是對特殊傷痛體驗的滯留和記憶性象徵。弗洛伊德雖未就此發展為後人稱之為自傳體記憶的理論,但他對於情緒在記憶中的作用以及記憶與後繼性人格及行為關係的強調,給後來的自傳體記憶研究以重要啟發。

中國早期心理學家張耀翔先生在1924年《人生第一記憶》一文中提出,“食物,遊戲,學問,危險,責罰,病痛,傷感七事,最能記憶”,而這七種記憶內容大都與自我體驗有密切的關係。此可算記載中中國最早的自傳體記憶研究。

在十九世紀,高爾頓開創了自傳體記憶的系統研究,他發明了早餐問卷和字-線索方法。早餐問卷要求人們描述自己最近早餐的情況,越具體越好;而在他的word-cueing方法中,先向被試提供一個字(線索),然後要求被試回答看到這個字時首先想到的是什麼。高爾頓的線索技術被美國的兩位記憶研究人員克雷沃第和斯海夫曼挖掘出來並加以發展。他們的包括兩個階段:主試呈現一張詞單,要求被試將自傳體記憶與每一個詞聯繫起來;在第二個階段,這組已由被試建立起自傳體記憶的詞再次被呈現給被試,要求他們回憶相應的事件是多久以前發生的,運用這一方法可得到跨被試不同生命階段的自傳體記憶的分布曲線。

發現過程

自傳記憶現象最早記載於2006年,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神經生物學家詹姆斯麥高夫(JamesMcGaugh)和同事在一位被稱為“AJ”的女性身上發現了這種超凡的能力。自此,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著名新聞節目《60分鐘》和上百家媒體視窗都有相關報導。目前被證實擁有自傳記憶的人有11個。

與控制組的大腦相比,這些擁有特殊記憶能力的人,其大腦在結構上有9處不同,包括連線大腦中部和前部的白質更為健壯。這些不同大部分都發生在已知跟自傳記憶有關的腦區。報告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神經生物學習與記憶中心的烏羅拉勒伯特(AuroraLePort)稱,目前對自傳記憶總算有了比較詳細、一致的了解。

麥高夫也參與了這個新的項目,他是論文的通訊作者。據他表示,這些擁有神奇記憶能力人群在實驗室的常規記憶力測試或使用記憶卡片強記時,並不能拿到更高的分數,這一點倒是頗為意外。但當問起10歲以後發生在他們個人生活之中的事情,或者是社會上發生的公共事件,他們都能非常輕鬆的回憶出每個細節。

勒伯特補充說,擁有自傳記憶的人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記憶高手,他們跟那些能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很多位數的人,或者能記住一長串數字的人不同,這表明科學家正在接近另外一種特殊的記憶形式。

勒伯特表示,提問被試的過程“太不可思議了。你隨便給一個日期,他們馬上就能給出回答。給個日期,他們不用思考立馬就能判斷出是星期幾,而且99%的情況下都對。”

研究還發現,自傳記憶人群具有強迫行為的傾向在統計上具有顯著性,但研究人員不確定強迫傾向是否與自傳記憶有關,也不清楚強迫行為傾向會如何影響自傳記憶。他們中許多人都對某些東西,如雜誌、視頻、鞋、郵票或明信片等,擁有龐大且精確的記憶力。

研究者對超過500位自稱擁有高度超群的自傳記憶力的人進行了評估測試,目前一共確認了33位擁有自傳記憶,包含報告中提到的11位。還有37位潛在候選人有待進一步驗證。

勒伯特稱,研究的下一步將著重弄清楚記憶背後的機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