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權利的道德界限:從經濟學視角求解倫理學難題

自主權利的道德界限:從經濟學視角求解倫理學難題

《自主權利的道德界限:從經濟學視角求解倫理學難題》,作者王國鄉,由世界圖書出版社於2011年出版。描述的是根據經濟學的“等邊際理論”證明下列倫述是真理:社會制度正義的標準是無損一人地增進社會利益。保障個人自利的自主權利是實現平等、自由、民主的制度正義的先決條件。個人自主權利的道德界限是無損他人的自主權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自主權利的道德界限:從經濟學視角求解倫理學難題

本書根據經濟學的“等邊際理論”證明下列倫述是真理:

“人性自利”是“人必須滿足需要才能存活,才能幸福”的同義語。

人性自利是眾善之端,是人類道德產生、社會形成、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市場經濟道德的本質不是無私利人,而是自利不損人。

只有人人追求最大利益,才能形成市場價格,調節資源配置,實現富民強國的目的。

中國市場化改革取得驕人成就的關鍵在於擴大個人自利的自主權利。

社會制度正義的標準是無損一人地增進社會利益。

保障個人自利的自主權利是實現平等、自由、民主的制度正義的先決條件。

個人自主權利的道德界限是無損他人的自主權利。

本書目錄

序 一

序 二

前 言

第一章 從兩個典型案例看當代中國人的道德困惑

1.1 2008年雪災“不感恩事件”凸顯中國人的道德實踐困惑

1.2 “孔子誕辰事件”凸顯中國人的道德理念困惑

1.3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對發展市場經濟理論、構建市場經濟倫理學的啟示

1.4 中國人道德理念困惑在著名高校倫理學教材中的反映

第二章 走出“無私奉獻道德觀”的認識誤區——淺析“不損人”是經濟人自主權利的道德邊界

2.1 倫理學質疑之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無私奉獻,還是有償服務?

2.2 倫理學質疑之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可以普遍推廣實行的道德規範嗎?

2.3 倫理學質疑之三:無私利人(損己利人)與捨己救人(舍己助人)是同一個道德原則嗎?

2.4 倫理學質疑之四:“損己利集體”的道德原則符合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嗎?

2.5 倫理學質疑之五:個人應當為某種錯誤的“公共政策目標”而“捨棄或犧牲個人利益”嗎?

2.6 倫理學質疑之六:市場經濟是導致經濟人“坑、蒙、拐、騙”和政府官員貪污腐敗的原因嗎?

作者介紹

王國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退休教師。1935年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曾任新華社記者。1982年入鄭州大學任教,主講西方經濟學與國際金融理論。1987年調入北京籌建人民銀行創辦的中國金融學院,任國際金融系主任、國際金融學與西方經濟學教授,兼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8年退休。退休後,該學院併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與西方經濟學。改革開放後至退休前,共發表金融與經濟學論文63篇,出版專著與編著12部。著述獲獎十多種,其中省部級獎三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