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市文化館

臨安市文化館

浙江省立臨安人民文化館改稱臨安中心文化館,負責臨安專區所屬縣民眾文化工作。1996年12月,臨安撤縣設市,縣文化館改稱為臨安市文化館。

基本信息

概況

臨安市文化館臨安市文化館
臨安市文化館內設辦公室、民間藝術室、戲劇曲藝室、音樂舞蹈室、書法美術攝影室等部門;下設昌化、於潛兩分館。現有館舍面積2050平方米、其中市館1400平方米、於潛分館800平方米、昌化分館850平方米。在編人員20人,其中市館19人,昌化分館1人;有副研究館員3人、館員11人、助理館員6人。

歷史沿革

1950年5月,建立浙江省立臨安人民文化館;1950年7月,建立昌化縣文化館;1950年8月,建立於潛縣文化館。1952年10月,浙江省立臨安人民文化館改稱臨安中心文化館,負責臨安專區所屬縣民眾文化工作。1953年臨安專區撤銷,改為臨安縣文化館。1958年12月:撤銷餘杭縣,併入臨安縣,餘杭縣文化館併入臨安縣文化館;撤銷於潛縣,併入昌化縣,於潛縣文化館併入昌化縣文化館。1960年9月,撤銷昌化縣,併入臨安縣(劃歸杭州市領導),昌化縣文化館併入臨安縣文化館。1961年3月,新的餘杭縣建立,餘杭文化館分出。1968年(文革期間)臨安縣文化館撤銷,1969年與臨安劇院合併,組建為縣毛澤東思想宣傳站。1973年與臨安劇院分立,恢復縣文化館。1981年1月設立於潛、昌化兩分館,同時在島石設立昌北區文化站(1997年撤銷),分屬縣館領導。1984年,縣館一分為三,設立為臨安縣文化館、臨安縣圖書館和臨安縣文物館。1996年12月,臨安撤縣設市,縣文化館改稱為臨安市文化館。

主要業績

1、戲劇

自建館起,縣文化館就積極組織、輔導民眾開展各類形式多樣的民間戲曲活動。在文化館的組織、輔導或幫助下,上世紀五十年代,臨安的農村劇團曾多達 226個。近年來,除馬嘯山邊村尚有業餘劇團外,民眾性的業餘戲劇活動主要是以戲迷活動的形式出現。文化館因勢利導,除進行輔導外還組織戲迷進行比賽,推薦參加省市比賽,因此戲迷隊伍不斷擴大。2005年,文化館根據形勢發展和上級的要求,舉辦了全市越劇票友大獎賽,進行了九場分區賽和一場總決賽,此次活動涉及全市26個鄉鎮,參賽選手260多人,將全市的戲迷活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近年來,臨安文化館創作編排的短劇和戲曲小品《情系安多》、《哨子聲聲》、《鴨棚趣事》、《人約黃昏後》、《風鈴聲聲》、《稱官》、《夫妻逗娘》、《娘舅的保險箱》等多次在全國、浙江省和杭州市獲獎。小品《稱官》、《情系安多》還獲“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小品《稱官》獲第七屆華東“陶瓷杯”戲劇小品大賽創作一等獎。戲劇小品《翠花更衣》1993年獲華東第四屆田漢戲劇獎。創作和編排了獨腳戲《致富以後》、《愛心》、《頭等大事》等一批曲藝節目下基層演出,深受民眾的歡迎。

2、音樂、舞蹈

臨安民歌素負盛名。建國後,文化館等有關部門蒐集整理出版《臨安民謠》、《臨安民歌》、《臨安農諺》、《臨安民歌選輯》等多種資料。1956年,昌化民歌《李三寶》、《里郎歌》參加浙江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獲一等獎。1957年,昌化頰口農民歌手王雙鳳入選浙江省民間歌舞團赴北京參加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演唱的民歌《李三寶》獲得好評,《李三寶》、《里歌》等四首民歌選入《中國民歌選》,並由中國唱片公司灌制唱片發行。上世紀八十年代三集成工作中,有30多首臨安民歌入選《中國民族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杭州市民歌諺語卷》、21首編入《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浙江卷》。

近年來通過參加省市比賽、舉辦全市音舞大賽及連續舉行的五屆臨安市“十大歌手”選拔賽,臨安在音樂人才的培養上成果較為突出,湧現出一批音樂歌唱人才。現為中國武警文工團國家一級歌唱演員的農民歌手胡小娥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脫穎而出,獲得了文化部舉辦的全國農民歌手選拔賽一等獎。

舞蹈在臨安民間流傳的歷史較為久遠,雲頭舞、花瓶舞、大頭和尚舞、采涼船舞等都有幾百年的流傳史。80年代末,文化館配備專門的舞蹈幹部後,臨安民眾性舞蹈活動更加活躍,一批創作舞蹈紛紛登台亮相。 1998年,臨安文化館的創作舞蹈《山核桃季風》獲杭州市鄉村舞蹈比賽“創作二等獎”,並被推薦參加由杭州市委宣傳部、西湖明珠電視台等主辦的“輝煌二十年”電視現場直播演出。

3、民間燈彩

臨安地域遼闊、歷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民間藝術的孕育與發展有著良好的傳統和氛圍,民間燈彩藝術不但豐富多彩,又以流傳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有車燈、花燈、魚燈、馬燈、龍燈、太平燈、獅舞、雲頭舞、花瓶舞、彩涼船等幾十種。每逢節日廟會均有民間燈彩活動。“文革”期間這些活動被禁錮,1980年後逐步恢復,每年元宵均舉辦舞燈彩活動。近年來,文化館配備精幹力量,專門成立了民間藝術輔導室,加大了對全市民間燈彩藝術的挖掘、保護、加工和提高的力度。並通過每年元宵舉行民間燈彩大獎賽、推薦優秀節目參加省市活動和比賽、積極爭取出國進行文化交流等形式來激發民眾的參與熱情,效果顯著,許多瀕臨失傳的民間燈彩藝術得到恢復。全市現有各類民間燈隊百餘支,民間燈彩藝術的豐富和多彩令省市專家都讚嘆。在普及的同時,文化館還對一些古老的民間燈彩進行挖掘加工,提高它們的藝術觀賞性;如《馬嘯滾燈》、《樂平蠶龍》、《潛川手獅》、《五鳳朝陽》、《龍騰獅躍》、《吳越雙獅》等一批節目紛紛在省市獲獎;特別是臨安文化館根據民間習俗和傳說進行加工提高的《臨安水龍》,不但在浙江省、杭州市多次榮獲“金獎”,2001年還榮獲第五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國際友誼金杯獎”,2004年又榮獲 “群星獎”。《臨安水龍》、《吳越雙獅》及《臨安八戒背媳婦》還分別於2003年和2004年應邀赴法國進行中法文化交流,參加《法國尼斯狂歡節》。

4、農民畫、美術

早在 20世紀80年代初,臨安文化館就開始抓現代民間繪畫的創作、培訓、展覽,有了喜人的成果:《踏碎月花花》、《炎夏》、《育苗》等三幅作品入選“全國首屆農民畫展”,其中《踏碎月花花》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全國“二等獎”。在其後的近十年中,臨安文化館培養了農民畫作者160多人,其中重點作者40多人,創作農民畫作品400餘幅,參加展覽20多次,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天目畫派”。1992年,臨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現代民間繪畫)”。為鞏固“民間藝術之鄉”的成果,出作品、出人才,文化館聯合有關部門在基層建立了6個現代民間繪畫培訓教育基地,培訓農民畫新秀300餘人,創作新作近700餘幅,參加全國、省、市展覽、比賽30餘次,其中多幅作品獲全國金獎;還有20餘幅作品先後赴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芬蘭、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展出,200餘幅作品被海內外收藏家收藏。臨安農民畫被《人民日報海外版》譽為“繼陝西戶縣農民畫後,我國民間繪畫藝術中的又一朵奇葩”。

近年來,文化館在抓美術基本隊伍的同時加強了對年青業餘作者的重點輔導和培養,引導他們跳出傳統進行風格創新,效果明顯。青年業餘農民畫作者俞志平創作的版畫《農家小院》入選“第十六屆全國版畫作品展”,美術作品《鄉情戀曲》在文化部舉辦的全國第十二屆“群星獎”比賽中獲優秀獎,銅版畫《草棚棚》入選“金彩獎”全國美術作品展。青年業餘農民畫作者殷曙明的漆畫《老當益壯》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

5、攝影、書法

臨安目前有業餘攝影骨乾70餘人。據不完全統計,從1985年至今的近20年間,臨安市業餘攝影作者已有2000餘幅作品在地市級以上發表、獲獎。臨安文化館攝影幹部的作品《山城話舊》、《山花爛漫》分獲香港攝影年度決賽亞軍和季軍,《山村學子》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舉辦的“人類貢獻獎年賽”二等獎,《期待》獲第二十屆全國影展優秀獎,《沐浴下的期待》入選第七屆國際影展,《自得其樂》獲“首屆中國攝影藝術作品出國選拔大賽”銅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6幅作品相繼在《中國攝影》發表。業餘攝影作者顧兆明的作品《老伴》獲《攝影世界》雜誌舉辦的“亞洲風采”影賽一等獎,另有三幅作品入選全國影展。業餘攝影作者鄭龍華的作品《山村之夜》獲第九屆國際影展優秀獎,另有多幅作品在國家級的影展、刊物上發表……。目前,臨安市已有影協全國會員3人、影協浙江省會員12人、影協杭州市會員15人。

上世紀70年代末起,臨安書法愛好者的作品開始在省、市以上參展、獲獎。書法作品獲“全國民眾書法競賽”二等獎、“全國硬筆書法競賽”二等獎、“全國第四屆硬筆書法大賽”一等獎、“首屆國際硬筆書法大賽” 特等獎和一等獎等。目前全市已有業餘書法骨幹60餘人。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至2005年,臨安市書法作品在全國級賽展中獲獎、入選的30餘件,省級入選、獲獎的有200餘件,還有多篇書法論文在全國書法刊物上發表;臨安文化館書法幹部的草書中堂《辛棄疾詞》入選由外交部、日中友協、日本富士電視台主辦的“第一屆全中國書家東京作品展”,在日本東京、富士等地展出。目前,全市擁有書協全國會員2人,書協浙江省會員10人,書協杭州市會員30人。

6、文學、民間文學和新故事

解放後,臨安業餘文學創作曾數度繁榮,《東海》文藝雜誌曾刊出“臨安縣文學專輯”。1984年後,文化館成立文學創編輔導室,進行創作輔導,為廣大業餘作者的創作開闢園地。其間編輯《臨安演唱》79期、《臨安文藝》80期、《臨安文化》118期、《天目山故事報》14期等大量藝術資料。近年來,臨安文化館業務幹部在文學創作方面也嶄露頭角:1997年,二篇作品獲全省文化幹部文學作品大賽二等獎 ;1999年《璞玉生輝映世界》獲“富達杯”全省業餘文學作品徵文二等獎;2000年,小小說《門》和散文《一世一秋》分獲 “倍爾林杯”全省民眾文學作品賽二等獎,2001年,散文《感受空濛》和小說《醉花》分獲省文化廳、浙江日報文體部聯合舉辦的“太湖源杯”全省文學作品大賽一等獎。

臨安有著豐富的的民間文學資源。1989年,文化館組織全市文化站和民間文學骨幹開展全市民間文學普查,編輯出版了《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臨安縣卷》。1996年臨安文化館編纂的《天目山傳說》被評為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優秀鄉土教材。

在新故事創作方面,臨安也有不俗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自1974年至2004年,臨安參加杭州市故事調講、賽講約20餘次,獲創作獎100餘人次。新故事《撿來的禍水》參加1985年江浙滬兩省一市故事大賽獲創作二等獎。新故事《情牽豆腐店》、《斬龍燈》獲杭州市故事賽講一等獎。新故事《兩親家搶根》、《野人追捕記》、《史根法與約克豬》、《穆林剝桔子》、《禍起紅門》、《三隻麻殼雞》、《小屋裡的秘密》、《阿慶嫂開店》、《翁婿賽》、《桃花江上桃花案》等30餘篇作品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

7、民眾文化理論研究

1989年成立了“臨安縣民眾文化學會”,發展會員40餘人。 1992年杭州市舉辦首屆民眾文化論文賽,帶動了臨安民眾文化理論的研究工作。至2004年,舉辦臨安市民眾文化論文賽二屆、參加杭州市論文賽12次、省級論文賽7次;獲省級獎8個、杭州市級獎38個;入選全國、省、市民眾文化論文集13篇。《淺論骨幹對表演性群文活動的催化作用》獲省《民眾文化》編輯部舉辦的論文賽一等獎,入選《全國民眾文化論文集第一卷》及浙江省和杭州市優秀民眾文化論文集。《繁榮新世紀民眾文學創作之我見》獲浙江省首屆民眾文學理論徵文賽一等獎。《淺議群文活動必須植根於人民》、《加強臨安旅遊業中文化力度的思考》、《關於對文化領導者哲學素養的幾點思考》、《民間藝術創新的理性思考》、《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民眾文化的認識與思考》、《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淺析臨安的民間藝術》分獲杭州市民眾文化論文比賽一等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