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南宋都城]

臨安[南宋都城]

臨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位於今浙江省杭州市。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1107)升為帥府。 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9個縣。當時人口已達20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改江寧府(現南京)為建康府,作為行都,稱“東都”。 建炎三年(1129)閏八月,宋高宗至杭州,以杭州州治為行宮。 建炎三年(1129)七月,升杭州為臨安府,作為“行在”。 紹興八年(1138年),定臨安為行都,增建禮制壇廟,仍稱之為“行在”。(不稱首都,因為開封府才是名義上的首都。) 紹興九年(1139年),以太后有歸期建慈寧殿。 紹興十五年(1145年)建欽先孝思殿,在崇政殿東。宋孝宗作翠寒堂。 紹興末年建損齋,貯經史書,為燕坐之所。東宮,在麗正門內,孝宗、莊文、景獻、光宗皆常居之。講筵所,資善堂。在行宮門內,因書院而作。天章、龍圖、寶文、顯猷、徽猷、敷文、煥章、華文、寶謨九閣,實為天章一閣。 臨安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至1276年南宋滅亡,前後總計一百三十八年。

簡介

臨安 臨安

建水,歷史悠久,曾稱步頭。也就是中國的最南邊了,走到這裡再往南走就是別的國家了。

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約在公元810年前後築惠歷城,明、清兩朝為臨安府所在地,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建水自元代以來,就是滇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

建水,明清兩代為臨安府,是滇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和交通中心。明代文人謝肇撰寫的《滇略》一書中稱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故民間有金臨安、銀大理之說。

建水縣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中游北岸,縣境東接彌勒縣、開遠市和箇舊市,南隔紅河與元陽縣相望,西鄰石屏縣,北與通海縣、華寧縣相連。總面積3789平方千米(《簡冊》數據是3940平方千米)。總人口50萬人(2004年)。居住著漢、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33%左右。

歷史沿革

元置建水州,清改縣。因水得名。據《元史》:建水古稱步頭,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漲溢如海,夷謂海為惠,□為大,故名惠□。漢語曰建水。至元十三年改名建水州。

唐元和年間設縣至今。明清時期建水為臨安府所在地,府的行政長官稱知府。民國元年(1912)10月,改知府為府長,臨安府所在地的建水縣被裁撤,由臨安府府長兼理建水縣行政事務。第二年國民政府統一撤銷府的建制,“復設縣治於建水,改名為臨安縣”。又一年,仍恢復建水縣舊名。

建水古城位於昆明之南220公里,東鄰彌勒縣、開遠市和箇舊市,南隔紅河與元陽縣相望,西靠石屏縣,北同通海縣、華寧縣毗連。建水交通方便,蒙(自)--寶(秀)鐵路接滇越鐵路,連線省會昆明及河口,通往越南的首都河內。

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唐南詔時築惠歷城,漢語譯為“建水”,隸屬於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國時期屬秀山郡阿白部。元時設建水州,明代稱臨安府。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

歷史文化

建水城最早為南詔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城周六里三、城牆高二丈五尺,四門有城樓,樓為三層,各高四丈,雄偉壯觀。清順治初年,李定國攻占臨安城時,南北西三座城樓戰火,康熙四年又復修,後再度毀損。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舊巍然屹立,但已破損不堪。解放後政府又撥款修葺,才煥然一新。

建水縣博物館

建水孔廟,建築宏大,其規模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其他還有燕子洞、雙龍橋、指林寺、納樓長官司署、朱家花園、小桂湖等重要名勝古蹟,素有“文獻名邦”之稱,為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名勝區。

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武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曆年間又建建水洲儒學。清代先後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書院。境內人才輩出, 明代有文進士30人,武進士23人,文舉人288人,武舉人29人。清代有文進士33人,武進士15人,文舉人412人,武舉人355人。當時,有“臨半榜”之 稱,即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占了半數左右,堪稱雲南之冠,在全國亦不多見,加上建水文廟規模宏大,建築精緻,故有“文獻名邦”, “滇南鄒魯”之美譽。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建水城內外留下了許多充滿濃厚文化積澱的建築物,古代寺廟、祠庵和樓台亭閣達50餘處。有建於元代的文廟,清代 的雙龍橋,還有燃燈寺、東林寺、玉皇閣等文物古蹟。這些歷盡滄桑,古蹟斑駁的瑰寶,閃爍著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燦爛光輝。

建水是一個民族聚居縣,境內主要居住有漢、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發展建水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多姿多彩、獨具特色的風情習俗。不同民族的住房、服飾、待客、婚嫁,別具一格;插秧號、煙盒舞、串寨等傳統習俗,苦扎扎、扎特勒、阿瑪拖、火把節、採花山等傳統節日各具風采,令人心馳神往。

1994年、建水經國務院批准定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