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外環衝擊試驗

腹股溝外環衝擊試驗是用於檢查腹部腹股溝位置是否正常的一項輔助檢查方法。疝塊回納腹腔後,以手指尖經陰囊皮膚伸入外環,可發現外環擴大,一般情況,外環的大小臨床意義不大,而在外環擴大時,指尖可順之進入腹股溝管,檢查和了解內環和腹股溝管後壁情況,對提出適宜的手術方式有指導意義,有的隱匿性斜疝可通過此試驗而確立其存在,但這種檢查方法給病人造成極不舒服感覺,對診斷明確者不必常規施行,當手指進入腹股溝管,並很容易進入腹腔捫及腹腔內腸曲,說明內環擴大,且腹股溝管後壁已重度破壞,須作加強後壁的修補術。

正常值

一般來說腹股溝正常表現為:人體淋巴結約有600-700個,臨床上一般只能檢查身體各種表淺的淋巴結。健康人表淺淋巴結很小,直徑不超過1厘米,質地柔軟,表面光滑,不易觸及,無壓痛與毗鄰組織粘連。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手指進入腹股溝管,並很容易進入腹腔捫及腹腔內腸曲,說明內環擴大,且腹股溝管後壁已重度破壞,須作加強後壁的修補術。進行檢查時發現腹部異常,則有可能是腹股溝斜疝,腹股溝斜疝的重要臨床表現是腹股溝部有一腫塊突出。早期腫塊較小可局限於腹股溝部,隨病程進展,腫塊逐漸增大並進入陰囊,形成上端狹小並向外斜行入腹股溝管,下端寬大、豐滿,類似梨狀的典型腹股溝斜疝腫塊。易復性腹股溝斜疝,腫塊常在站立、行走、勞動或咳嗽時出現,安靜和平臥休息時自動回納,或用手按摩後消失。難復性腹股溝斜疝是由於疝內容物與疝內壁經常摩擦發生輕度炎症,使兩者之間逐漸形成粘連,以致疝內容物不能完全推回腹腔。故腫塊僅有不同程度縮小,而不隨體位、腹壓的變化而完全消失。常見於病程長、疝囊大的病人。  需要檢查的人群:腹股溝斜疝患者,此檢查也是常規體檢的項目,此檢查適合與任何年齡段的人群。

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心理精神異常者。  檢查時要求:  (1) 為避免被檢查者腹肌緊張,檢查者可先將手掌置於腹壁上,使被檢查者適應片刻,再行觸診檢查 (2) 檢查時可同時與被檢查者交談,轉移其注意力,減少腹肌緊張 (3) 各種觸診手法應結合不同的檢查部位,靈活套用

檢查過程

疝塊回納腹腔後,以手指尖經陰囊皮膚伸入外環,可發現外環擴大,一般情況,外環的大小臨床意義不大,而在外環擴大時,指尖可順之進入腹股溝管,檢查和了解內環和腹股溝管後壁情況,對提出適宜的手術方式有指導意義。病人一般先採取站立位,顯露包括腹股溝區的整個腹部,應觀察腫塊的位置,外形,觸摸其質地,張力,溫度等,並與對側比較,小的疝塊有時在檢查時不見下降,即使讓病人長久站立或咳嗽也屬徒然,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仔細觸摸兩側的精索,通常在患側可摸到增厚的疝囊,可作為有疝存在的間接徵象,陰囊內腫塊應注意檢查腫塊四周緣,尤其注意其上緣,是否可以觸摸到一條正常的精索,如腫塊上緣有蒂柄而進入腹股溝管,則應考慮診斷為疝。

相關疾病

復發性腹股溝疝,腹股溝滑動疝,老人腹股溝斜疝,腹股溝斜疝等。

相關症狀

上腹部腫塊及腹脹,腹股溝疼痛,下腹部鈍痛和酸脹感,下腹部包塊,左下腹部可觸及壓痛性包塊,腹部逐漸脹大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