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膜炎

腳膜炎

腳膜炎,多由足部肌肉或筋膜受到外力衝擊或長時間走路等引起局部肌肉勞損,導致足部疼痛發炎的一種病症,其多見腳跟處,足底部、或腳背等部位,常見症狀為腳部的疼痛、腫脹、發熱或拘攣(抽搐、不可自如伸展)等症狀。患者在走路時疼痛明顯,有的在腳部得到休息後可以減輕,而疼痛嚴重者,甚至不能下地走路,腳膜炎的治療可用筋. 膜. 舒 .絡. 平. 痛 . 貼來治療腳膜炎。

基本信息

疾病原因

腳膜炎症在醫學上描述不多,而患者也常會把此證單純地判斷為筋膜炎、足跟痛等症。其致病原因大致分為以下3種:

1.磕、碰、跌等外傷

磕、碰、扭、撞等外力暴力對足部的衝擊會造成足部肌肉或筋膜等組織的損傷,從而致病。

2.勞損

長期走路或站立,或者是長期進行腳部體育運動等,引起腳部肌肉等軟組織的勞損所造成。

3.腳部毒素沉積過多

當腳部受寒或各種原因導致的足部毛細血管不能發揮正常的循環作用,從而不能正常代謝腳部毒素,而致毒素沉積過多,從而發病。

疾病症狀

1.腳部疼痛

因為腳膜炎常與腳部筋膜炎、肌腱炎、足跟痛等症合併而發,故參雜這些病症的症狀出現,如骨刺的刺痛感,腳關節的麻木感等。

2.腫脹

腳膜炎患者會感覺腳部腫痛,或有腫脹的感覺。

3.腳底發熱

有的患者會出現腳底發燙,或者腳的其他部位出現發熱的現象,而當腳放在冰涼的地方會覺得舒服。

疾病危害

1.足部疼痛、妨礙行走,影響生活

腳膜炎最直接的危害是疼痛,多位於腳跟,腳板等部位,而且具有明顯的壓痛點,走路站立時痛感甚烈,甚至不能走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

2.足部血液循環不暢、誘發他病。

足底有一個神經反射區,60多個穴位密集分布,分別對應人體臟腑各個器官。腳膜炎如得不到有效治療,則足底穴位將受擠壓,人體經絡流通受到影響,神經反射區敏感度降低,從而將引發失眠、頭痛、氣滯血瘀、根發不牢、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種種疾病。

治療方法

1、藥物療法

療法:常用阿司匹林和布洛芬,或是口服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物,或直接局部注射類固醇。

缺點:副作用大、對肝腎、腸胃損傷大。

2.局部針灸、按摩

療法:通過刺激穴位,放鬆肌肉和肌腱等。

缺點:一般作為輔佐療法,不具有根治作用。

3.外敷療法

療法:首先,清潔患處;然後膏藥直接外敷於壓痛點。

特點:每貼可貼三貼,方便快捷,中草藥配製,無毒副作用。

預防要點

1.溫水常泡腳

經常用熱水泡腳,促進足部血液循環,清潔腳部衛生,也可以預防感染於發炎。

2.腳部適當保暖

寒從足起,冬天要特別注意。因為腳掌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所以易受風濕寒邪入侵而阻滯經絡。

3.避免久行久站

長時間久行久站,會對足部肌肉筋膜造成勞損,從而無菌性炎症。故預防腳膜炎,要避免長時間的站立走路。

4.平時常做就腳部拉伸動作,腳部,腳部蹬踏動作,增強足部張力。

5.女性應儘量少穿高跟鞋。因為類鞋對足部結構壓迫嚴重,長久容易引起多種足部疾病。

生活保健

1.補充維生素

維生素B6、維生素C對鈣質吸收和預防骨刺形成有幫助,宜多加補充。

2、多食含鈣、含鎂的食物。

3、避免食用酒精、咖啡、糖類食品,以防機體恢復過程中發生障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