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鈣化灶

脈絡叢鈣化是最常見的生理性鈣化。脈絡叢鈣化極少出現在年齡小於3歲的人群中,脈絡叢鈣化的發生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其發生率在50歲時可達到75%以上。

內容簡介

第一小節 脈絡叢鈣化

脈絡叢鈣化主要出現在側腦室中,很少發生在第三和第四腦室內。鈣化灶可為點狀,直徑可大於1cm,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鈣化通常是雙側對稱,但也可不對稱或僅單側出現。對於腦內腫瘤等占位性病變,有時通過觀察鈣化的脈絡叢有無移位及移位的方向可能對占位病變的定位有幫助。

第二小節 松果體及韁部鈣化

常見於成人,且隨年齡增加而更易出現,約 75%正常成人在CT掃描時顯示有松果體鈣化。其直徑範圍通常為3~5mm,但有時可能會更廣泛些。以下3種情況應考慮到是否有松果體區腫瘤的可能性,必要時行MRI檢查來確定。

(1)松果體鈣化大於12mm。

(2)鈣化的松果體明顯偏離中線。

(3)松果體鈣化發生在10歲以下的兒童。

韁聯合位於第三腦室背部松果體的前方。30歲以後,有15%腦CT掃描可顯示有韁部鈣化。儘管其形狀較有特點,但它常被誤認為是松果體鈣化,典型的韁部鈣化呈“C”形。

第三小節 基底節鈣化

正常成人頭顱影像片上可能會意外發現基底節區鈣化灶。其典型表現是呈雙側對稱性,多開始於尾狀核頭部。鈣化灶也可不對稱,蒼白球、殼核及丘腦外側部也可被累及。基底節鈣化在正常兒童人群中不常見,但在40歲以後的成人中則較常見,這種原發性的基底節鈣化明顯地表現為與年齡相關。

生理性鈣化無臨床症狀且鈣化灶較微小,如果鈣化灶較大、伴有齒狀核鈣化或鈣化出現在30歲以下時,應考慮可能存在病理性鈣化。

第四小節 小腦齒狀核鈣化

後顱凹內的小腦齒狀核也可出現鈣化,但齒狀核鈣化比基底節鈣化少見。可同時伴有或不伴有幕上的鈣化。鈣化通常呈瀰漫模糊無定形狀或呈小點狀,這是由於鈣質在微小毛細血管周圍沉積及微小動脈和靜脈管壁出現鈣化所致。齒狀核鈣化的意義同基底節鈣化,可為生理性或病理性。

第五小節 硬腦膜鈣化

硬腦膜鈣化常見於中老年人,大腦鐮或小腦幕鈣化易於辨認。大腦鐮鈣化多沿大腦鐮走行而呈線狀,也可表現為梭形或球形的局灶性鈣化。

第六小節 其他顱內鈣化

岩床韌帶常出現鈣化,在頭顱側位片上,表現為鞍背頂部與岩尖部出現線樣鈣化影;岩間韌帶也可發生鈣化,可出現所謂的“鞍橋”征;垂體鈣化在正常人的組織切片上可辨出,單純的影像學檢查則很少能發現;晶狀體鈣化可見於老年人,表現為眼眶內的環狀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