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死亡

腦死亡

對於臨床上雖有心跳但無自主呼吸,腦功能已經永久性喪失,最終必致死亡的病人,稱之為腦死亡。

基本信息

判斷標準

1.國際判斷標準

1968年哈佛大學醫學院特設委員會重新對腦死亡概念進行解釋,制定了人類首個腦死亡判定標準: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②無自發呼吸;③腦幹反射消失;④腦電活動消失(電靜息)。凡符合以上標準,並在24~72小時內重複測試,結果無變化,即可宣告死亡。

2.我國判斷標準

腦死亡的臨床診斷依據包括:深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腦幹反射消失。必須同時、全部具備上述3項條件,而且需明確昏迷原因,排除各種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臨床意義

1.更科學地判定人的死亡

腦是人的思維載體,腦死亡後作為人的本質特徵的意識和自我意識已經喪失,有意義的生命個體就不復存在了。因此在判定死亡上腦死亡更符合生命所處狀態。

2.有利於器官移植

供體來源困難是當前困惑器官移植工作的主要原因。腦死亡的器官是最佳器官移植供體,因為移植的器官必須在有血供時從供體上取出,因此,在腦死亡後心跳未停止之前,有血壓的情況下摘取移植器官是最理想的,成活率高。器官移植的發展在極大程度上要依賴於腦死亡患者提供器官。

3.減輕社會、家庭的負擔

據粗略統計,ICU(重症監護病房)患者的費用是普通患者的4倍,而在ICU,搶救無效死亡的患者費用又是搶救成活患者的2倍。這種腦死亡後毫無意義的搶救及安慰式的救治,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也會造成大量的醫療資源浪費。因此,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來搶救一個腦死亡患者是不值得的。

鑑別

腦死亡有別於“植物人”。“植物人”腦幹功能存在,昏迷只是由於大腦皮層受到嚴重損害或處於突然抑制狀態,患者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腦幹反應;而腦死亡是無自主呼吸,是永久、不可逆性的喪失。

診斷依據

1深昏迷,對任何刺激無反應。

2自主呼吸停止。

3腦幹反射全部消失。

4阿托品實驗陰性。

5腦電圖呈等電位。上述標準中1-3項為必備條件,且在嚴密觀察和反覆監測下判定(至少持續24小時),並排除中樞抑制藥、肌肉鬆弛劑、毒物和低溫因素的影響。

疾病分類導航

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地異常生命活動過程,並引發一系列代謝、功能、結構的變化,表現為症狀、體徵和行為的異常。 疾病是機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受病因損害作用後,因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過程。 一定的原因造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體的形態和(或)功能發生一定的變化,正常的生命活動受到限制或破壞,或早或遲地表現出可覺察的症狀,這種狀態的結局可以是康復(恢復正常)或長期殘存,甚至導致死亡。
傳染病心理疾病遺傳病先天性疾病
泌尿科疾病口腔科疾病眼科疾病兒科疾病
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