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養生

在祖國醫學理論中,脾胃居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指出:“胃氣為養生之王……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

養生貴在脾胃
養生學認為,人以水谷為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水谷入胃後,經胃的腐熟消化,脾才能將水谷之精微“散入肝”,“入於心”,“貫於肺”,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以營養四肢、皮毛、筋骨、肌肉等組織,推動機體的新陳代謝,維持正常的生命。脾胃功能強弱,決定機體的盛衰,機體正氣的盛衰,又決定機體是否受玻只有飲食正常,脾胃運化有力,才能化生精微,而充養形體氣血、臟腑筋脈、四肢百海
防衰宜養脾胃
在各種衰老的原因之中,脾胃虛損是最重要的因素。古人說:“胃強則強,胃弱則衰”。若因飲食所傷,勞倦所損,致脾胃虛弱,生化之源不足,不能滋養先天腎精,臟腑宜失濡養,人體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因而容易衰老。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水濕不化,停聚為水飲、痰濁,引起和加重各種證候,如咳喘、痰飲、胸痹、水腫、眩暈等,從而影響健康長壽,加速衰老。歷代醫家都特別注重脾胃與養生的關係。《內經》談到上古之人“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經驗之一就是“食飲有節”。節,就是節度與節制,飲食要有規律。包括飲食物質的適宜,量的適度,冷熱適中,五味調和,適時衛生。在食物種類的選擇方面,要多用清甘素食,少用肥膩厚味。谷、果、畜、菜適當搭配,既能適應脾胃之受納運化,又能補益精氣,延緩衰老。
久病善治脾胃
古人早已指出,調理脾胃是強壯身體,療卻百疴的重要環節。實踐證明,在疾病的治療中,必須顧護胃氣,增長正氣,慢性病可以得到逐漸恢復,危重病人可以延長生命。養胃陰能增加津液,促進人體機能的恢復。無論內傷外感,總以護養胃陰為要務。兩千年前的醫古籍《內經》中,有“治脾胃以安五臟”之說,因此在臨床上對於一些慢性病和久治不愈之症,一定要善於運用中醫調治脾胃這一法則扭轉病機。脾胃得健,生化有機,五臟安康。

調理脾胃養生湯

一、白芨龜肉豬肚湯
原料:豬肚250克,烏龜500克、白芨15克,生薑片20克,蔥段10克,白鬍椒粒5克,鹽4克,紹酒5克。
準備:豬肚按上法治淨切塊或絲,烏龜宰好洗淨斬塊,白芨洗淨泡透,白鬍椒粒洗淨拍碎。
做法:鍋里加清水燒開後放入烏龜和豬肚焯水片刻,撈起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和紹酒、薑片、蔥段、白鬍椒、白芨燉3小時後放鹽調味。
功效:消腫生肌、益陽補血,特別適合脾胃氣虛者食用。
二、山楂豬肚湯
原料:豬肚半個,乾山楂15克,姜3片,水4碗,白鬍椒粉1/4湯匙,蔥、澱粉、鹽各適量。
準備:豬肚洗淨後放入開水裡焯3分鐘,撈出刮淨殘餘的肥油,再用清水把豬肚洗淨待用。
做法:砂鍋放適量清水燒開,再放處理乾淨的豬肚,放乾山楂和生薑片,燒開後小火燉1.5小時,下鹽和胡椒粉調味後再稍煮一會。撈出豬肚切絲後再放入湯里煮開即可。
功效:補虛損,健脾胃。適合身體羸弱人士、產後女性和小兒脾胃虛弱、疳積等。
三、姜棗桂圓湯
原料:乾薑片10克,紅棗、桂圓各30克,紅糖20克。
做法:以上各料加水500毫升,燒開後煎煮15分鐘即可。早晚喝。
功效:溫胃調補,適合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等,對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有效果,寒邪侵襲引起的胃寒疼痛,久病所致氣血不足、形寒體弱、面白唇淡也適合。
四、蓮子百合瘦肉湯
原料:乾蓮子50g,百合20g,瘦肉100g,高湯600ml,生薑片、鹽、枸杞各適量。
準備:乾蓮子泡軟去芯,瘦肉切薄塊,百合洗淨掰成小片。
做法:砂鍋中放入高湯、薑片、去芯蓮子燒開後轉小火煮到蓮子軟熟,放入瘦肉大火煮熟,加百合再煮2分鐘,撒上枸杞、放鹽,關火。
功效:健脾胃、養心神、益腎氣、潤肺、安神、美容。
五、淮山北芪鯽魚湯
原料:鯽魚400克,淮山10克,北芪lO克,無花果3枚,生薑2片,紹酒2茶匙。
做法:所有食材放入砂鍋里,加適量開水燉2~3時,加鹽調即成,喝湯吃肉。、
功效:溫補脾胃,養血補虛。
六、淮山北芪玉米湯
原料:甜玉米兩根、豬展肉400克、乾淮山20克、北芪15克、水8碗。
做法:豬展肉切塊入開水焯一下,放入砂鍋中加入所有食材,燒開後小火煲1.5小時加鹽調味。
功效:補脾健胃,補肺益氣,生津利水,對脾胃虛弱也有效果。
七、雲苓北芪豬瘦肉湯
原料:雲苓30克,北芪15克,桂圓肉、紅棗各6個,豬瘦肉500克,生薑3片,鹽適量。
準備:全部東西分開洗乾淨,將紅棗去核;豬瘦肉洗淨,切為塊狀。
做法:所有食材一起放入燉鍋,加入清水2500毫升武火燒開,改為文火煲約2小時調入適量鹽。
功效:健脾胃、祛濕毒,一家大小都適合,也適合春困。
八、木棉花陳皮煲鯽魚
原料:木棉花25克、陳皮1/3個、鯽魚1條、豬瘦肉100克、生薑3片,鹽適量。
準備:鯽魚洗淨煎至微黃,豬瘦肉洗淨切塊。
做法:所有食材一起下鍋煲1個小時左右,下鹽便可。
功效:祛濕熱、除睏乏、健脾胃,一家大小都適合,適合春季。
九、雲苓眉豆煲豬脊骨
原料:雲苓30克、眉豆100克、豬脊骨600克、生薑3片,鹽。
準備:雲苓、眉豆洗淨稍浸泡,豬脊骨斬段並用刀背敲裂。
做法:雲苓、眉豆、豬脊骨一起與生薑放進砂鍋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煲約3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功效:除濕痹、祛腳氣、健脾胃,適合春日周末家庭湯。
十、蘋果馬蹄鯽魚湯
原料:蘋果4個、馬蹄12個、蜜棗2個、鯽魚1條約500~600克、豬瘦肉300克、生薑2~3片。
準備:蘋果削皮切塊去芯;馬蹄削皮洗淨;蜜棗洗淨去核稍浸泡;豬瘦肉洗淨切塊;鯽魚治淨煎至兩邊微黃。
做法:所有準備好的食材全部放入燉鍋,加入清水煲約3個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功效:生津潤燥、補益脾胃,一家大小都適合,尤其夏季的天氣。

調理脾胃的營養粥

一、黑芝麻粥
材料:粳米100克、黑芝麻25克、蜂蜜適量。
做法:首先將黑芝麻曬乾,並炒熟研成粉末狀。每次熬粥時加入25克同煮直至粥稠即可,待冷切之後加入適量蜂蜜就可食用。
此粥具有潤腸通便、壯筋骨等功效。
二、南瓜粥
材料:南瓜250克、粳米150克、百合35克、冰糖適量。
做法:首先將粳米浸洗5分鐘,把南瓜切成塊狀,記住不需要切皮。然後先將洗乾淨的粳米倒入滾開的水中用大火煮至開,倒入南瓜,百合攪拌均勻蓋好鍋蓋用小火煮20分鐘左右,打開鍋蓋,邊攪拌邊換大火在煮5分鐘,依據個人口味加入冰糖等調味品即可。
三、南瓜山藥牛肉粥
材料:南瓜100克、大米150克、牛肉100克、山藥50克、蔥姜各1小塊、料酒適量。
做法:首先把牛肉剁成細末,用薑絲、澱粉、料酒等材料稍微醃製幾分鐘,接著把大米洗乾淨,將用清水浸泡15分鐘,並在鍋中加入足量有清水燒開,待清水燒開之後,先加入大米用大火煮開,在這其間一定要注意攪拌均勻,預防粘鍋,加入切好的山藥、南瓜、醃製好的牛肉在煮8分鐘左右,加入食用鹽,香蔥等調味品即可。
此粥具有健脾養胃,特別適用於脾胃虛弱的人經常食用。且老少皆宜。
四、白木耳粥
材料:白木耳15克、粳米250克
做法:首先把白木耳洗乾淨浸泡直至泡開,撕碎同粳米一起熬成粥即可食用。食用白木耳粥一來可養胃調理腸胃,二來也具有一定的生津、潤肺之功效。
五、菊花粥
材料:粳米100克、菊花30克。
做法:首先把菊花洗乾淨,然後加至適量水煎煮成湯,接著去掉菊花渣,直接用菊花湯同粳米一起熬粥喝即可。此粥最適合長期面對電腦的女白領食用,具有很好的防治風熱型感冒、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六、鮮蝦魚片粥
材料:大米100克、魚片100克、大蝦8隻、蔥花、薑絲、料酒、澱粉等調味品適量。
做法:首先把蝦子洗乾淨,用澱粉、料酒等材料醃製魚片備用。在鍋中注入足量的水並燒開,倒入洗乾淨的大米,色拉油,用大火煮直至沸騰,加入醃製好的魚片、大蝦用小火慢煮45分鐘,最後加入食用鹽、薑絲等調味品在煮5鍾,撒入蔥花即可。
此粥最適合脾胃虛弱的人經常食用。且具有很好的抗衰老之功效。
七、酥蜜粥
做法:將粳米50克同水煮粥,將熟時,加酥油20克,蜂蜜5克稍煮即可。早晚餐食。
功效:酥油是極好滋補品,以牡羊酥為上乘。《本草綱目》記載:“益虛勞、潤肌膚、澤臟腑和血脈。”臟腑功能失調所致消瘦、皮膚枯槁乃津傷血虛之症,陰虛損必發勞熱,熱則更加耗津,津液去,則毛折皮枯。酥油配蜂蜜,即可潤膚豐肌,還可適宜於消渴、陰虛發熱等症。
八、鯽魚糯米粥
做法:鯽魚1-2條,糯米30-45克,薑片適量,煲粥服用。煮粥時最好將紗布縫成袋狀,把鯽魚裝入與糯米同煮,以免魚骨掉進粥里。
功效:糯米同樣能補中益氣、緩中和胃;鯽魚有和胃實腸、通陰利水之功用。該粥品可作為病後體虛飲食調養法,尤其適合脾虛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症。
九、百合銀耳粳米粥
做法:銀耳5-10克,先浸泡發漲;粳米100克,新鮮百合60克,加入適量冰糖同煮,有清心潤肺之功。
功效:粳米有較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銀耳養胃生津;百合則潤燥除煩,對熱病後餘熱未盡、慢性咳嗽、胃陰不足等症狀較適合。
十、冰糖沙參粥
做法:先取沙參15-30克,煎取藥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粥成時加入冰糖同煮為稀薄粥;或用新鮮沙參30~60克,洗淨後切片,煎取濃汁同粳米、冰糖煮粥服食。
功效:養胃、潤肺、祛痰、止咳,適用於肺熱肺燥、乾咳少痰或肺氣不足、肺胃陰虛的久咳無痰及咽乾,或熱病後津傷口渴。

調理脾胃的食物

1、豬肚
豬肚是常見的食材,含高蛋白低脂肪,適合爆炒、煲湯,風味獨特。從中醫的“以形補形”的理論來看,豬肚是補益脾胃的佳品,自古以來就被視為“補藥”,是藥膳主食。
2、栗子
熟食栗子能和胃健脾,緩解脾虛。將板栗仁蒸熟、磨粉,製成糕餅,適用於兒童,可增加食慾,調理腸胃。用板栗和粳米熬粥,既對脾胃虛寒所致的慢性腹瀉患者有益,又是消化不良、氣虛乏力的食療驗方。
3、雞肉
多吃雞肉可以調和脾胃、提升免疫力。中醫認為雞肉具有溫中益氣、補精填髓、益五臟、補虛損的功效,可用於脾胃氣虛、陽虛引起的乏力、胃脘隱痛、浮腫、產後乳少、虛弱頭暈的調補,對於腎精不足所致的小便頻數、耳聾、精少精冷等症也有很好的輔助療效。
4、白鬍椒
白鬍椒的藥用價值稍高一些,調味作用稍次。它的味道相對黑胡椒來說更為辛辣,因此散寒、健胃功能更強。有些人容易肚子痛,是由於腸胃虛寒造成的,可在燉肉時加入人參、白朮,再放點白鬍椒調味,除了散寒以外,還能起到溫補脾胃的作用。平時吃涼拌菜,最好也加點白鬍椒麵,以去涼防寒。
5、生薑
姜最好在早上吃,這是因為早上胃中之氣有待升發,吃點姜能健脾胃,為一天中飲食的消化吸收做好“鋪墊”。早上吃薑的方法很多,可以熬薑湯,也可以用糖醃製或放在菜中炒食。
6、胖頭魚
胖頭魚也叫鱅魚,其味甘、性溫,能起到暖胃、補虛、化痰、平喘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痰多、咳嗽等症狀。體質虛弱的人最好多吃胖頭魚的魚頭,它的溫補效果很好,還能起到治療耳鳴、頭暈目眩的作用。
7、白扁豆
白扁豆既是滋補佳品,又是一味良藥。《會約醫鏡》中記載,扁豆“炒用健脾止瀉”,而在《本草綱目》中亦有云:“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瀉,暖脾胃。”由此可見,它有促進脾臟功能,改善氣虛體質的作用。
8、蓮子
秋季進補可適當多吃些蓮子來健脾胃。蓮子營養十分豐富,除含有大量澱粉外,還含有β-谷甾醇,生物鹼及豐富的鈣、磷、鐵等礦物質和維生素。有抗衰老、降壓、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抑制心肌收縮力等多種作用。而挑選蓮子時不要選那種很白的,有點微黃的口感更好。
9、山藥
山藥味甘、性平,入肺、脾、腎經。不燥不膩是其特點。具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強筋骨、安神志的功效。山藥的補養特點是三焦共補,既能補心肺,又能夠補脾胃及肝腎。

10、香菇
《本草綱目》認為:“蘑菇可以益胃腸,化痰理氣。”因此,香菇補氣,也主要指的是補益胃氣。總的來說,香菇有益氣滋陰、養胃潤肺、治風化痰的功效。另外,香菇除了具有補氣滋陰的功效之外,還有明顯的抗癌作用。
11、甘藍
甘藍,又名包心菜、捲心菜、藍菜,中醫認為,包菜性平、味甘,可入脾經、胃經,有健脾養胃、行氣止痛之功,適用於治療脾胃不和、脘腹脹滿或拘急疼痛等症。《千金食治》中記載,包菜“久食大益腎,填腦髓,利五臟,調六腑”。
12、芋頭
中醫認為,芋頭甘、辛、平,補氣益腎,和脾健胃,破血散結。凡脾。腎陰虛所致的食少瘦弱、久痢便血、口渴便秘、氣血鬱結所致的腹中癖塊,瘰癘腫毒者宜食。
13、糯米
糯米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作用,補中益氣,補肺斂汗。宜於脾虛腹瀉,近代用於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粘滯難化,食積證、氣滯證、濕證、脾虛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14、毛豆
毛豆可調理脾胃。毛豆味甘、性平,入脾、大腸經;具有健脾寬中,潤燥消水、清熱解毒、益氣的功效;主治疳積瀉痢、腹脹羸瘦、妊娠中毒、瘡癰腫毒、外傷出血等。毛豆營養豐富均衡,含有有益的活性成分,經常食用,對女性保持苗條身材作用顯著。
15、紅棗
紅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有補脾和胃,益氣生津的作用。《神農本草經》記載大棗“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心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和百藥”。張錫純也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論紅棗“津液濃厚滑潤,最能滋養血脈,潤澤肌肉,強健脾胃”,可見其對紅棗調補脾胃功用的肯定。
16、紅薯
我國的古典中醫文獻中有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紅薯是一種非常營養健康的食品,紅薯含熱量低,而且容易產生飽脹感,是很好的低脂食品。另外,食用紅薯還能夠健美強身,促進消化,緩解便秘,防止亞健康。
17、牛肉
牛肉能夠補益脾胃,扶持中氣,對於氣血兩虧、久病體虛的人有很好的調養作用。牛肉首先能夠補益脾胃之氣,繼而全身的經絡系統和臟腑都得到了調養。
18、木瓜
木瓜含蛋白酶,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對消化不良、痢疾、胃痛、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均有療效。木瓜蛋白酶還能夠促進和調節胰液的分泌,對胰腺功能不全引起的消化不良有治療作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