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腓下聯合前部分離

脛腓下聯合前部分離

脛腓下聯合前部分離常伴隨腓骨遠端骨折、脛腓聯合骨折和脛骨前結節撕脫骨折同時發生,損傷後導致踝關節不穩定。發病原因為外鏇傷力所致。

基本信息

簡介

脛腓下聯合前部分離脛腓下聯合前部分離

脛腓下聯合前部分離常伴隨腓骨遠端骨折脛腓聯合骨折脛骨前結節撕脫骨折同時發生,損傷後導致踝關節不穩定。

病因

(一)發病原因
為外鏇傷力所致。
(二)發病機制
脛腓下聯合前部分離,為外鏇傷力所致。距骨體的前部分推擠外踝,使其向外向後扭轉,常見脛骨前結節撕脫。但多數病例為脛腓前韌帶本身撕裂。以後是韌帶後方的滑膜盲管被撕裂及骨間韌帶部分纖維斷裂,腓骨在外鏇時,脛腓後韌帶也承受應力,可發生脛骨後唇撕脫骨折,此點被學者認為是外鏇損傷的特徵,並暗示前脛腓聯合亦分離。撕脫骨片很小,極少超過關節面的1/4(圖1)。

脛腓下聯合前部分離病因脛腓下聯合前部分離病因
脛腓下聯合前部分離病因脛腓下聯合前部分離病因

外鏇傷力大小不同,脛腓聯合自前向後的破裂深度亦各異,如傷力持續,必然腓骨發生螺鏇形骨折,其骨折平面各不相同,極少數可出現解剖頸骨折(稱Maisonneuve骨折)。多數為腓骨遠端骨折,有人稱之為經脛腓聯合腓骨斜形或螺鏇形骨折(圖2)。此類病例可有三角韌帶淺層的前部撕裂,或內踝前丘部骨折,或內踝骨折,或三角韌帶深層和淺層都斷裂。

表現與診斷

表現:外傷史,局部腫脹、疼痛、畸形、壓痛(+)及功能障礙。
據以上分析,在診斷脛腓前聯合分離時可伴隨以下骨折:
腓骨遠端骨折;
經脛腓聯合骨折;
脛骨前結節撕脫骨折;
脛骨後唇撕脫骨折;
內踝前丘部骨折伴踝關節內側間隙增寬
小腿內鏇位,踝關節攝片如果踝關節及小腿內鏇30°~40°時,在踝關節正位片上,外踝呈現凹陷,說明腓骨處於外鏇位,應該檢查腓骨,排除腓骨骨折。此外,可做患足跖屈位時踝關節側位攝片,如發現踝關節前部間隙不平行且增寬,應懷疑脛腓下聯合前韌帶撕裂。
踝穴片是診斷脛腓下聯合分離的重要手段。正常腓骨與脛骨前結節的重疊陰影B~C,不小於8mm,或不小於腓骨寬度的1/3。正常脛腓骨聯合間隙A~B應不超過3mm。如攝片時足外鏇,此間隙縮小,足內鏇時間隙清晰可見。攝踝穴位片,踝關節內側間隙最清楚,並有增寬。說明脛腓聯合前部撕裂及內側三角韌帶損傷。
踝關節側位片:在應力下脛骨向前拉,患足向後推,脛骨向前移而距骨腓骨向後外移。因此在側位片顯示踝關節前間隙增寬。

檢查

無相關實驗室檢查。
X線檢查,應力下攝片,能間接證實韌帶損傷及顯示骨折。

治療

(一)治療
1.非手術治療 若是單純脛腓聯合韌帶損傷,只須閉合復位和小腿石膏固定6周。脛骨後唇撕脫骨折,骨折片不超過1/4關節面,且對關節無影響者,亦可用石膏固定。在伴腓骨骨折的病例如能復位,仍可用石膏固定。骨折復位不滿意者,即應做腓骨切開復位及內固定,腓骨牢固地固定後,用小腿石膏固定6周。
2.手術治療 在伴有脛腓下聯合分離的腓骨骨折者,腓骨的復位治療甚重要。要根據不同骨折類型,採用相應方法。
(1)如腓骨遠端螺鏇形骨折:則用兩枚螺釘固定,螺釘應從後外方向前內方,從遠端向近端。
(2)腓骨下段橫形或短斜形骨折:可採用髓內釘固定,以確保腓骨穩定,保持脛腓下聯合復位。為了避免螺釘斷裂和保護踝關節及腓骨生理功能,著者主張術後8周取出脛腓下關節處的螺釘。
脛腓下聯合分離,一般不做內固定,但在下列情況下應固定脛腓下聯合:腓骨高位骨折單純固定腓骨不能保持下聯合復位;外踝固定後或修補三角韌帶並固
定外踝後仍不能維持下聯合穩定者。
脛腓下聯合可用螺釘固定,也可用“U”形釘固定。在脛腓下聯合前做6cm長切口,內鏇腓骨復位,然後用1或2枚脛腓聯合“U”形釘,短臂插入腓骨,長臂插入脛骨,“U”形釘應與脛腓前韌帶平行。
伴有三角韌帶撕裂者可以閉合復位並用石膏固定8周。固定期必須經常隨訪,一旦發現內側間隙增寬,即應手術治療。
(二)預後
經手術治療,預後尚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