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中藥]

胡椒[中藥]

胡椒,中藥名。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乾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實。秋末至次春果實呈暗綠色時採收,曬乾,為黑胡椒;果實變紅時採收,用水浸漬數日,擦去果肉,曬乾,為白鬍椒。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實。

性 味

味辛,性熱。

歸 經

歸胃、大腸經。

功 效

溫中散寒,下氣,消痰。

主 治

腹痛泄瀉,食欲不振,癲癇痰多。

相關配伍

1、沙石淋痛:胡椒、朴硝等分。為末。每服用二錢,白湯下,日二。名二拗散。(《普濟方》)

2、冷痰痞滿:黑芥子、白芥子、大戟、甘遂、胡椒、桂心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薑湯下。名黑芥丸。(《普濟方》)

3、驚風內釣:胡椒、木鱉子仁等分。為末,醋調黑豆末,和杵,丸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荊芥湯下。(《聖惠方》)

4、發散寒邪:胡椒、丁香各七粒。碾碎,以蔥白搗膏,和塗兩手心,合掌握定,夾於大腿內側,溫覆取汗則愈。(《傷寒蘊要》)

用法用量

0.6~1.5g,研粉吞服。

禁 忌

陰虛及有火者忌用。

炮製方法

用時粉碎成細粉。

生理特性

1、黑胡椒:呈球形,直徑3.5~5mm。表面黑褐色,具隆起網狀皺紋,頂端有細小花柱殘跡,基部有白果軸脫落的疤痕。質硬,外果皮可剝離,內果皮灰白色或淡黃色。斷面黃白色,粉性,中有小空隙。氣芳香,味辛辣。

2、白鬍椒:表面灰白色或淡黃白色,平滑,頂端與基部問有多數淺色線狀條紋。

產 地

主產於廣東、廣西、雲南。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 暖腸胃,除寒濕反胃、虛脹冷積,陰毒,牙齒浮熱作痛。

2、《海藥本草》:去胃口氣虛冷,宿食不消,霍亂氣逆,心腹卒痛,冷氣上沖,和氣。

3、《日華子本草》:調五臟,止霍亂,心腹冷痛,壯腎氣,主冷痢,殺一切魚、肉、鱉、蕈毒。

4、《本草蒙筌》:療產後血氣刺疼,治跌扑血滯腫痛。

5、《唐本草》: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