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

胎位

胎位:胎兒在子宮裡的姿勢和位置。胎位是指胎兒先露的指定部位與母體骨盆前、後、左、右的關係,正常胎位多為枕前位。妊娠30周后經產前檢查,發現臀位、橫位、枕後位、顏面位等謂之胎位不正(malposition of fetus),其中以臀位為常見。胎位不正如果不糾正,分娩時可造成難產。正常的胎位應該是胎頭俯曲,枕骨在前,分娩時頭部最先伸入骨盆,醫學上稱之為“頭先露”,這種胎位分娩一般比較順利。不過,有些胎兒雖然也是頭部朝下,但胎頭由俯曲變為仰伸或枕骨在後方,就屬於胎位不正了。至於那些分娩時臀部先露(臀位),或者腳或腿部先露,甚至手臂先露(橫位)等等,更是胎位不正。

基本信息

簡介

懷孕媽媽胎位懷孕媽媽胎位
胎位:胎兒在子宮裡的姿勢和位置。胎位是指胎兒先露的指定部位與母體骨盆前、後、左、右的關係,正常胎位多為枕前位。妊娠30周后經產前檢查,發現臀位、橫位、枕後位、顏面位等謂之胎位不正,其中以臀位為常見。胎位不正如果不糾正,分娩時可造成難產。胎兒出生前在子宮裡的姿勢非常重要,它關係到孕婦是順產還是難產。我們知道,子宮內的胎兒是浸泡在羊水中的,由於胎兒頭部比胎體重,所以胎兒多是頭下臀上的]姿勢。正常的胎位應該是胎頭俯曲,枕骨在前,分娩時頭部最先伸入骨盆,醫學上稱之為“頭先露”。

縮寫

胎位為先露部的代表在產婦骨盆的位置,亦即在骨盆的四相位——左前、右前、左後、右後。

頂先露的代表骨為枕骨(occipital,縮寫為O);臀先露的代表骨為骶骨(sacrum,縮寫為S);面先露的為下頦骨(mentum,縮寫為M);肩先露的代表骨為肩胛骨scapula,縮寫為Sc)。

胎位的寫法由三方面來表明:

1、代表骨在骨盆的左側或右側,簡寫為左(L)或右(R);

2、代表骨名稱,如頂先露為“枕”,即“O”,臀先露為“骶”,即“S”,面先露為“頦”,即“M”,肩先露為“肩”,即“Sc”;

3、代表骨在骨盆之前、後或橫。例如頂先露,枕骨在骨盆左側,朝前,則胎位為左枕前(LOA),為最常見之胎位。

各胎位縮寫如下:

1、頂先露有六種胎位:

左枕前(LOA)、左枕橫(LOT)、左枕後(LOP)、右枕前(ROA)、右枕橫(ROT)、右枕後(ROP)

2、臀先露有六種胎位:

左骶前(LSA)、左骶橫(LST)、左骶後(LSP)、右骶前(RSA)、右骶橫(RST)、右骶後(RSP)

3、面先露有六種胎位:

左頦前(LMA)、左頦橫(LMT)、左頦後(LMP)、右頦前(RMA)、右頦橫(RMT)、右頦後(RMP)

4、肩先露有四種胎位:

左肩前(LScA)、左肩後(LSCP)、右肩前(RScA)、右肩後(rscp

重要性

胎兒出生前在子宮里的姿勢非常重要,它關係到孕婦是順產還是難產。我們知道,子宮內的胎兒是浸泡在羊水中的,由於胎兒頭部比胎體重,所以胎兒多是頭下臀上的姿勢。正常的胎位應該是胎頭俯曲,枕骨在前,分娩時頭部最先伸入骨盆,醫學上稱之為“頭先露”,這種胎位分娩一般比較順利。不過,有些胎兒雖然也是頭部朝下,但胎頭由俯曲變為仰伸或枕骨在後方,就屬於胎位不正了。至於那些分娩時臀部先露(臀位),或者腳或腿部先露,甚至手臂先露(橫位)等等,更是胎位不正。這些不正常的胎位,等於在孕婦本來就很有限的分娩通道中又設定了障礙,因而容易導致難產。以臀位為例,容易導致胎膜早破,造成臍帶脫垂或分娩時的出頭困難,從而會危及胎兒的安全。再如橫位,由於分娩時先露部分不能緊貼宮頸,對子宮的壓力不均勻,容易導致子宮收縮乏力,致使胎兒宮內窘迫或窒息死亡。

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胎位不正

1、單臀位(單純的只有屁股先出)

嬰兒的身體在臀部折成兩半似的,雙腳舉到頭頂上。生產時,由臀部先出來,這種生產方式是臀產中最安全的,因為只要子宮口開的夠大,足夠讓臀部出來,那么就不必擔心頭部出不來了。
2、復臀位(屁股與腳一起先出來)

嬰兒有如呈盤腿坐的狀態,屁股和單腳一起先出來。雖然這也屬於安全的生產方式,但有時只有一腳先出來,就是下面介紹的不全足位。

3、不全足位(只有一腳先出)

這種形態與前兩種狀態不同的是,容易提早破水,也因此臍帶有時會從子宮口脫出。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子宮壁與嬰兒之間的臍帶受壓迫,將危及胎兒的生命。而且,這種生產方式即使屁股已先出,但子宮口無法全開,致使嬰兒頭夾在子宮口不易出來,即可能造成難產。

4、全足位(兩腳先出)

這種生產方式比起前者,臍帶更容易脫出,加速嬰兒血液循環的惡化,是胎位不正之中最難生產的類型。

原因及影響

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各種露法各種露法

1.母體的因素

如:多胎次產婦、子宮內肌瘤或子宮先天異常(子宮縱隔)及前置胎盤。 

2.胎兒的因素

如:早產多胞胎、羊水過多症、巨嬰症、發育先天異常胎兒(染色體異常、胎兒水腦)。 

影響:

胎位不正並不會造成懷孕的不良後果,只是孕婦在生產時必須面臨生產方式的選擇;大部分產婦無法自知胎位不正,大多經由檢查才得知。由於正常的胎位是頭位(臀部朝上),媽媽在感覺到明顯的胎動時,子宮的上半段會有胎兒踢動的感覺。臀位時可以在肚臍以上聽到胎心,做腹部檢查時在子宮上部可摸到胎頭。另外,超音波檢查也可看到胎兒頭部位於子宮上部。 

絕大部分的胎位不正到後來都會自動地轉為正常胎位,但如果接近生產時還是胎位不正(約5%),可尋求醫師協助。 

臀位孕婦,如果估計胎兒體重小於3000克,母體骨盆無異常,胎兒情況良好,可以經陰分娩;對估計體重大於3000克的臀位兒,多數採取剖宮產,以免發生嚴重的後出頭困難。橫位胎兒必須剖宮產

矯正胎位異常

一、在孕期常見的胎位異常有:臀位、橫位、頭位異常。

胎位異常分娩者對母親及胎兒都有很大的威脅,是造成難產和圍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發現異常胎位,及時給予矯正,可降低難產發生率,從而也降低了圍產期孕婦及胎兒死亡率。

方法:孕婦要及時去醫院進行孕期檢查,醫生通過四步手法來確定胎位是否異常。

若為臀位或橫位,應在孕30周前可以自行轉位而成正常,但若30周后不能自動復位者,應加以矯正。

二、胎位不正,一般只要按規定做產前檢查,都可以發現。發現胎位不正後不必驚慌,可採取以下措施解決:

1、在妊娠28周前,可以做膝胸臥位操糾正,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做lO分鐘,連續做1周,胎位可以轉正。其姿勢是,在硬板床上,胸膝著床,臀部高舉,大腿和床垂直,胸部要儘量接近床面,但要注意做前要鬆開褲帶。

2、用艾卷炙兩小腳趾外側的至陰穴,每日1次,每次l~20分鐘,連續做l周。注意艾卷離皮膚不要太近,以免燒傷皮膚。

膝胸臥位膝胸臥位

3、如果以上兩種辦法都不見效,可考慮從外部進行倒轉,讓胎兒來個180度的翻轉,然後用布將腹部包裹起來,維持頭位。具體做法是用手在腹壁上摸到胎兒的頭後,把胎兒的頭慢慢轉到骨盆腔里,再把臀部推上去。當然做這種治療必須由醫生來做,如果自己亂來,弄不好,會導致臍帶纏在胎兒脖子上或發生胎兒早剝。假如胎兒的臀、足已經伸入小骨盆,倒轉困難,或者在倒轉時胎心有變化,就不能勉強,那隻好讓這"固執"的孩子立著生了。

注意事項

.1、患婦不宜久坐久臥,要增加諸如散步,揉腹,轉腰等輕柔的活動。

2、胎位不正是常事,而且完全能校正。懷孕婦女不必焦慮愁悶。情緒不好不利轉變胎位。

3、忌寒涼性及脹氣性食品,如西瓜、螺螄、蟶子、山芋、豆類、奶類等。

4、大便要暢通,最好每日大便。

驗方自療法

a.車前子烘乾研成粉,每次9克,溫水吞服。1周后複查,未轉胎,再服1次。最多服3次。無效改用它法。
b.蘇葉、黃苓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
c.當歸、黃芪、黨參、白朮、白芍、川斷、枳殼、熟地、甘草各10克、川芎6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
d.飲水療法,適用於胎周較小的胎兒。方法是:每小時飲1碗水,每天10碗,連飲3天后休息3天,再做檢查,看胎位是否糾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