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皮膚瘙癢

概述

肛周皮膚瘙癢是一種頑固性病症,本病在《諸病源候念論》中稱“風癢”,在《五十二病方》中稱“癢”,後世中醫學中統稱“肛門瘙癢”。它的病因不外乎濕、風、毒、痔、瘺、肛裂、肛周瘡毒、癬、疣、寄生蟲、藥物過敏、神經精神因素等,

其他五臟六腑的濕熱下注均為其致病因素。其病機不外乎濕毒下注、蘊積魄門肛周釀成,採用疏風清熱、通便瀉火、健脾除濕、涼血解毒、養血熄風、滋陰潤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治療原則,內服外洗相結合,辨證治療肛周皮膚瘙癢,療效顯著,無副作用,治癒率高,復發率低。
肛周瘙癢引起皮膚局部的生理變更:老年人因皮脂腺分泌功效減退,皮膚缺乏皮脂的滋潤,皮膚乾燥,肛門四周皮膚褶折增多,糞便、汗液及污垢輕易積聚。

肛周皮膚瘙癢的類型

1.風熱鬱結型
肛門周圍瘙癢難忍,灼熱墜脹,如火焚蟲嘶,甚至皮膚抓破出血,心煩難寐,口苦咽乾,便秘溲赤,精神焦躁易怒。舌邊尖紅赤,脈弦數或微數。
治法:疏風清熱、通便瀉火,以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方藥:桑葉、苦參、烏梢蛇、大黃、澤瀉、黃芩、上茯苓、梔子、生地、當歸、龍膽草、黃柏、蒼朮、荊芥、防風、甘草。
2.風濕夾熱型
此型肛門瘙癢患者痛苦不堪,有滲出性黏液,活動磨擦疼痛更甚,肛門自感下墜不適,體倦身重,夜寐難安。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滑。此型多有風邪夾濕熱郁於肛門皮膚而成。
治法:疏風清熱、健脾除濕解毒。
方藥:土茯苓、蒼朮、黃柏、生苡仁、野菊花、生地、當歸、防風、牛蒡子、蟬衣、苦參、荊芥、胡麻仁、生甘草。
3.血虛生風
此型表現為肛周皮膚奇癢,肌膚乾燥,失去光澤及彈性,皺裂如蛛網,甚或累及陰囊及陰唇,伴有口苦舌乾燥,夜寐難安,舌質紅,脈細數。此型多由血虛生風化燥,肛周皮膚失養而成。
治法:養血熄風,滋陰潤燥,方用當歸飲子加減治療。方藥:首烏、當歸、阿膠、白芍、生地、川芎、黃芪、麥冬、僵蠶、荊芥、防風、浮萍、白蒺藜、甘草。
4.寄生蟲引起
此型患者症狀夜間尤甚,皮膚奇癢難忍,引起此型多見於蛔蟲、蟯蟲、絛蟲、陰虱等。
治法:殺蟲止癢,常用方劑為烏梅丸加減。
方藥:烏梅、檳榔、使君子、川椒、枳實、乾薑、南瓜子、川連、黃芩、百部、地膚子、甘草。中藥外洗:百部苦參湯外洗配合治療。方藥:蛇床子、苦參、白礬、川椒、百部、蒲公英、白頭翁。
方中蛇床子、苦參、白礬燥濕殺蟲,川椒、百部殺蟲止癢,蒲公英、白頭翁清熱涼血解毒,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效。
在治療期間忌食辛辣燥膩之品,對引起肛周皮膚瘙癢症的全身性疾病和局部疾病要及時治療

瘙癢的類型

(一)原發性瘙癢,原發性瘙癢不伴有原發性皮膚損害,以瘙癢為主要症狀。
(二)繼發性瘙癢,繼發性瘙癢症產生於原發性疾病及各種皮膚病,伴有明顯的特異性皮膚損害和原發病變,瘙癢常是原發病變的一個症狀。如肛瘺,肛門濕疹,濕疣,神經性皮炎,肛管直腸腫瘤,蟯蟲等引起的肛門瘙癢均屬此類初起肛門瘙癢較輕,肛門皮膚無明顯變化,多為陣發性。久病患者瘙癢較劇,持續時間較長,尤以夜間更甚,過度的搔抓或機械刺激使肛周皮膚增生肥厚粗糙,肛門皺襞加深,局部有抓痕,血痂,滲液,皺襞縫中殘留糞便污垢,更重者可合併感染見有膿泡或膿性分泌物,潮紅腫脹。病變可擴展至會陰,陰囊,女性外陰甚至雙臀部皮膚。臨床檢查可發現有內痔,外痔,混合痔,肛瘺,或經實驗室檢查發現有糖尿病,蟯蟲病,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肛周皮膚瘙癢治療

濕疹治療,包含局部外用藥、注射療法、口服藥治療等,目前治療最科學、安全的方式是用膚寧樂治療肛周瘙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