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間神經炎

肋間神經炎

肋間神經炎,是指肋軟骨處有痛性腫塊及壓痛。又稱蒂策氏病。多見於20~40歲,常見於第2或第3肋軟骨與胸骨聯合處,偶見於其他肋或胸鎖關節。其表現為疼痛沿著肋間神經的走行分布,有時可表現為沿肋間隙傳導的放射性。病程長的患者可有肋間皮膚的觸覺減退及肌肉發僵、痙攣或攣縮的體徵。除此之外所能得到的陽性體徵不多。治療應明確原發病灶,採用適當的治療方法。可以用藥物、理療、針灸、推拿等。推拿臨床上治療由胸椎損傷或退變引起的肋間神經痛療效較好。這類患者往往有胸椎關節的位置異常,通過胸椎復位手法糾正後,疼痛就能明顯緩解。胸椎部位的疾病要即時治療,以免繼發肋間神經痛。坐位工作者要注意姿勢,避免勞累。

基本信息

病理分析

肋間神經炎肋間神經炎
所謂肋間神經,是沿著胸部肋骨,由背後經過側腹,一直到胸前的神經。肋間神經痛就是沿著這條神經,經胸部、腹部呈半環狀的強烈疼痛。由胸部到側腹或是由背部到側腹,如果產生強烈疼痛,那么在轉身、大聲笑、深呼吸、打哈欠時都會感到痛苦難當,這就是肋間神經痛。目前西醫對不明原因引起的肋間神經痛尚無特效療法,多採用止痛藥等對症治療,這也只能暫時緩解症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真性的肋間神經炎具有以下三種特徵:一是背骨側面即是壓痛點;二是腋窩即是壓痛點;三是胸側面即是痛點,只輕輕一壓疼痛難當。按發病原因通常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因感染性或中毒性原因而致原發性肋間神經疼者則屬少見。其中的大多數人是因鄰近器官和組織發生病變引起胸神經的刺激、壓迫所致,如:胸膜炎、慢性肺部炎症、主動脈瘤、胸椎退變、胸椎結核、胸椎損傷、胸椎硬脊膜炎、老年性脊椎骨性關節炎等疾病。

疾病診斷

肋間神經痛一般根據症狀即可診斷,普通X線平片只對鑑別診斷有用。而繼發性肋間神經痛有必要進行胸透、胸椎X線攝片、腰穿等。另外,需作B超心電圖檢查以排除肝膽、心血管、肺臟疾病。

原發性肋間神經痛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中醫中藥治療,代表方劑如全龍湯等,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用。

臨床表現

肋間神經炎多見於20~40歲,常見於第2及/或第3肋軟骨與胸骨聯合處,偶見於其他肋或胸鎖關節。多為一處病變。病因可能與病毒感染或外傷有關。病程可持續幾小時或幾天,但可復發,常在數月內自愈,個別可持續數年。治療常用熱敷、止痛藥物、局部注射醋酸潑尼松龍等,有時可口服病毒靈。

疾病治療

肋間神經炎目前沒有特殊治療。可先服用一些營養神經的藥物,如疼痛加重可用止痛藥、理療、神經封閉均可周圍神經病損分為神經痛和神經疾患兩大類。常見的周圍神經病損有:三叉神經痛、特發性面神經炎、多發性神經炎(末梢神經炎)、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臂叢神經損傷、尺神經損傷、橈神經損傷、正中神經損傷、脛神經損傷、腓總神經損傷、股外側皮神經炎、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等。病因神經痛是指受累的感覺神經分布區發生劇痛,而神經傳導功能以及神經遞質無明顯變化,如三叉神經痛。神經疾患泛指周圍神經的某些部位由於炎症、中毒、缺血、營養缺乏、代謝障礙、外傷等引起的一組疾病和損傷,屬炎症性質者習慣上稱為神經炎。

症狀周圍神經炎症與損傷的主要臨床表現為:

1、運動障礙:弛緩性癱瘓、肌張力降低、肌肉萎縮;

2、感覺障礙:局部麻木、灼痛、刺痛、感覺過敏、實體感缺失等;

3、反射障礙: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4、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局部皮膚光潤、發紅或發紺、無汗、少汗或多汗,指(趾)甲粗糙脆裂等。周圍神經損傷後,常出現浮腫、攣縮等合併症,應注意預防。檢查周圍神經病損後,除了須仔細而全面地採集病史、進行全身體格檢查外,尚有應進行功能檢查與評定,以了解周圍神經病損的程度,作出預後判斷,確定康複目標,制訂康復計畫,評定康復效果等。血常規,尿常規,生化全項,肌電圖。

治療對這些病損的處理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及康復治療。一般藥物治療主要用於病損早期,手術治療用於保守治療無效而又適合或需要手術治療的損傷,而康復治療無論在周圍神經病損的早期與恢復期還是在手術治療前後均應進行。康復治療的目的是消除或減輕疼痛,預防與解除肌肉肌腱攣縮、關節僵硬,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肌力,恢復運動與感覺功能,最終恢復病人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預防與治療合併症

1、浮腫:可用抬高患肢,彈力繃帶壓迫,患肢按摩與被動運動,熱敷、溫水浴、蠟浴、紅外線、電光浴以及超短波、短波或微波等方法來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水腫或積液的吸收。

2、攣縮:預防極為重要。除採用預防浮腫的方法外,還應將受累肢體及關節保持在功能位置上,可使用三角巾、夾板、石膏托或其他支具作固定或支托,並應注意避免對感覺喪失部位的壓迫,以免引起新的損傷。

3.繼發性外傷:一旦發生創傷,由於創口常有營養障礙,治療較難。對喪失感覺的部位等要經常保持清潔,並進行保護。對創口可採用超短波、微波、紫外線、雷射等方法進行治療,以促進創口癒合。促進神經再生。對保守治療與神經修補術後病人早期套用理療有利於受損神經的再生過程,同時,可套用促神經再生藥物。保持肌肉質量,迎接神經再支配。可採用電針、電刺激療法以及按摩、被動運動、傳遞神經衝動等方法,以防止、延緩、減輕失神經肌肉萎縮,保持肌肉質量。增強肌力,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一旦受累肌的肌電圖檢查出現較多的動作電位時,就應開始增強肌力訓練,以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