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孢子蟲

肉孢子蟲

肉孢子蟲(Sarcocystis)屬真球蟲目、肉孢子蟲科,本蟲最早於1882年在豬肉中發現,到20世紀初才被確認為一種常見於食草動物(如牛、羊、馬和豬等)的寄生蟲。該蟲所致肉孢子蟲病(sarcocystosis)為一種人畜共患性疾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對畜牧業造成一定危害,偶爾寄生於人體。肉孢子蟲蟲種的鑑別與分類頗為混亂,一般認為寄生於人體小腸並以人為終宿主的肉孢子蟲有二種,即豬人肉孢子蟲(S.suihominis Taelros et Laarman,1976),中間宿主為豬;人肉孢子蟲(S.hominis Railleita et Lucet,1891),中間宿主為牛。上述兩種均寄生於人的小腸,故又統稱人腸肉孢子蟲。

基本信息

肉孢子蟲 肉孢子蟲(Sarcocystis)

簡介

以人為中間宿主,在人的肌肉組織內形成肉孢子蟲囊的為人肌肉肉孢子蟲,也稱林氏肉孢子蟲(S.lindemanni),其終宿主尚不清楚。這三種肉孢子蟲在我國均有人體病例報導。1983年左仰賢首次在我國雲南發現2例豬人肉孢子蟲病人,1986年李逸明和連自強在雲南耿馬縣首次報導了人體自然感染人肉孢子蟲的病例,隨後又進行了人肉孢子蟲人—牛間的循環感染研究,闡明了這兩種孢子蟲的生活史。
肉孢子蟲囊(sarcocyst)呈圓柱形或紡錘形,大小差別很大;長徑1~5cm,橫徑0.1~1cm,囊壁內有許多間隔把囊內蟲體--緩殖子分隔成簇。
成熟卵囊長橢圓形,內含2個孢子囊(sporocyst),因囊壁薄而脆弱常在腸內自行破裂,孢子囊即脫出,孢子囊呈橢圓形或卵圓形,壁雙層而透明,內含4個子孢子,大小為13.6~16.4×8.3~10.6μm。人肉孢子蟲的孢子囊較豬人肉孢子蟲的孢子囊稍大。

舉例

人和彌猴黑猩猩等食肉類動物為人腸肉孢子蟲的終宿主,牛、分別為人肉孢子蟲和豬人肉孢子蟲的中間宿主。終宿主糞便中的孢子囊或卵囊被中間宿主(食草類)食入後,子孢子在其小腸內逸出,穿過腸壁進入血液,在多數器官的血管壁內皮細胞中形成裂殖體,進行幾代裂體增殖後,裂殖子進入肌肉組織中發育為肉孢子蟲囊,橫紋肌及心肌多見。肉孢子蟲囊內滋養母細胞或稱母細胞(metrocyte),增殖生成緩殖子(bradyzoite)。中間宿主肌肉中的肉孢子蟲囊被終宿主吞食後,緩殖子釋出並侵入小腸固有層,無需經過裂體增殖就直接形成配子,雌雄配子結合成為卵囊,卵囊在小腸固有層逐漸發育成熟。人肌肉肉孢子蟲的中間宿主為人,其終宿主可能是食肉類哺乳動物、猛禽或爬行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