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障礙

聽力障礙

聽力障礙通稱為耳聾。正常情況下外界聲音經外耳、中耳、內耳,由聽覺神經傳入大腦。上述過程中任何部位的病變,均可引起聽力障礙。由外耳、中耳病變引起的聽力障礙為傳導性耳聾,如耵聹栓塞、耳咽管阻塞、急慢性中耳炎等引起的聽力障礙均屬此類。由內耳、聽覺神經或聽覺中樞病變所致的聽力障礙為神經性耳聾,如腦炎、腦膜炎等急性傳染病後,藥物(如鏈黴素)中毒、噪音損害引起的耳聾均屬此類。

基本信息

病因描述

正常的聽力是言語及語言學習的前提。聽力正常的嬰兒一般在

聽力障礙聽力障礙
4-9個月,最遲不超過11個月開始呀呀學語,這是語言發育的重要階段性標誌。而嚴重聽力障礙的兒童由於缺乏有聲環境和語言刺激,在語言發育最關鍵的2-3歲內不能建立正常的語言學習。最終,輕者導致言語和語言障礙,重者導致聾啞。隨著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的發展,兒童聽力障礙的病因研究有了很大進展。過去25年中,不同病因的兒童感音神 經性聽力損失的發生率發生了顯著變化陽。母親孕期風疹病毒感染、出生後耳毒性藥物的套用、細菌性腦膜炎等曾經是引起重度至極重度聽力損失的重要原因。但隨著疫苗的廣泛套用,幾乎消除了所有因風疹病毒感染而致的先天性耳聾。同樣,由於流感嗜血桿菌菌苗的廣泛使用,兒童期因腦膜炎引起的耳聾明顯減少。耳毒性藥物引起的聽力損失的發生率也大大降低。但是,低氧持續性肺動脈高壓、低出生體重噪聲污染、腦外傷、高膽紅素血症持續機械通氣新生兒期感染等仍是引起兒童期獲得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重要原因。
儘管在獲得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病因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有很多聽力損失的病因不甚明了,其中遺傳因素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致病因素。據估計,20%一70%的兒童期聽力損失是遺傳性的,其中大約80%的遺傳性聽力損失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18%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2%是x連鎖隱性遺傳,極少部分是由於線粒體DNA缺陷。
聽力障礙聽力障礙
遺傳性耳聾可以是非綜合征性耳聾,即以聽力損失為單一症狀的遺傳性疾病;也可以是綜合徵性耳聾(SM),即伴有全身多處病變的綜合症候群。有25個基因位點被確認,並且幾乎每月甚至每周都有新基因位點的報導。最近的研究發現,連線子Cx26編碼的基因-GJB2突變與半數重度至極重度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耳聾有關。這個發現使得GJB2相關的耳聾成為研究遺傳性耳聾的一個熱點。GJB2等位基因的人群攜帶率約為3%。其中一個鹼基突變與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耳聾有關,通過對Cx26基因的序列分析顯示,一個單G的缺失發生在30-35位點。這個位點是一個突變熱點。
總之,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和分子遺傳病學的進展,遺傳因素在兒童期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病因學方面必將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分類

(一)按耳聾的性質及部位分類

1、傳導性耳聾凡病變局限於外耳和中耳,並影響導音功能者,均為傳導性耳聾。如外耳和中耳的發育畸形、外耳道阻塞性疾病、中耳炎性或非炎性疾病、耳硬化等,都可引起傳導性聽力損失。純音測聽檢查:氣導曲線低頻區的聽力損失較高頻區為甚,而骨導曲線正常,說明耳蝸感音功能良好。
2、感音性耳聾凡直接影響到末梢感受器、聽神經傳導途徑和聽中樞的各種病變,都可以造成感音性耳聾。純音測聽檢查:氣導曲線低頻區的聽力基本正常,高頻區的聽力損失明顯;骨導曲線與氣導曲線相吻合或低於氣導曲線。這說明傳音裝置功能正常,而感音功能受損。
其又可分為以下三種
(1)耳蝸性聾凡病變局限於耳蝸,並影響其感音功能者,即為耳蝸性聾。
由於耳蝸部位血液供應比較脆弱,很容易受損。凡是位於耳蝸的病變,都能引起耳蝸性耳聾。通常以高頻聽力首先受損,出現山谷狀的聽力缺損,典型的聽力圖在4000Hz處呈陡峭形下降。耳蝸性聽力障礙的電測聽試驗的特點為:
1)復聰現象:聽力損失的程度因為刺激的聲強增加而減輕或消失;強聲耐量降低,患者在未達到正常人的強聲耐量(105~110dB)時就感到耳部疼痛。
2)復聽:對於同一種音調病人感到聽到的聲音不一致,一高一低。
3)病理性聽覺適應:在持續性的聲音刺激時,聽閾顯著增高。
(2)神經性聾
凡病變直接影響到斡鏇神經節或發生在聽神經傳到通路上的,均為神經性聾。臨床特點為:
1)高頻聽力首先受損,逐漸向中低音擴展,最後普遍降低。
2)氣導大於骨導,但均縮短。
3)具有明顯的病理適應性現象。
(3)中樞性聾病變位於腦幹與大腦,累及蝸神經核及其中樞傳導通路、聽覺皮質中樞時導致中樞性耳聾。
1、腦幹性中樞性耳聾:累及耳蝸神經核產生一側性的耳聾,程度輕;如果累及一側耳蝸神經核與對側的交叉纖維則產生雙側性耳聾,以部分性感音性耳聾多見,常見於腦橋、延髓病變。
2、皮質性耳聾:皮質性耳聾對於聲音的辨距、性質難以辨別,有時雖然一般聽覺不受損害但對於語言的審美能力降低。由於一側耳蝸神經核纖維投射到雙側的聽覺皮質,一側聽覺皮質受損或傳導通路的一側受損產生一側或雙側聽力減退。聽力障礙可導致兒童在接受語言和語言表達技能上的終身損害。障礙的嚴重程度由幾個因素決定:
①發生聽力喪失的年齡;
②聽力喪失的性質,即它的持續時間、受損的頻率;
③聽力的精確評價,即喪失的程度;
④每個兒童的易感度,包括共同存在的病毒損害、智力發育遲滯、基本語言缺陷。
3、混合性耳聾中內耳病變同時存在,影響聲波傳導與感受所造成的聽力障礙稱為混合性耳聾。導致混合性耳聾的原因可以是一種病變同時損傷了耳的傳音和感音系統,也可以是不同的疾病分別導致中耳和內耳或聽傳導通路的功能障礙所引起。混合性耳聾在臨床的表現多為兩種耳聾的混合表現,以耳悶堵作為主訴的較多,治療應該分別處理中耳和內耳的病變即可。
4、偽聾偽聾即裝聾是指聽覺系統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聽力正常,耳自稱耳聾。偽聾者並無神經心理創傷,往往帶有目的或企圖進行偽裝,主觀表現非常嚴重,通過多次的聽力學檢測以及客觀聽力檢查有助於鑑別。

(二)按患病時間分類

1、先天性聾包括外耳道先天性閉鎖、中耳或內耳畸形、妊娠期及圍產期所致的各種耳聾。
2、後天性聾包括外耳和中耳各種傳導性聾,如外耳道後天性閉鎖、化膿性中耳炎、外耳及中耳腫瘤、各種外傷及耳硬化症等;在感音神經性聾中,包括各種傳染病所致的各種感音聾、藥物中毒性聾、迷路炎、聽神經瘤、聽神經病、老年性聾以及精神因素所致的功能性聾等。

診斷治療

診斷
診斷常常因為沒有認識或忽視而嚴重滯後。嚴重的聽力喪失常在2歲時獲診斷,而輕至中度的單側性聽力喪失直到學

聽力障礙聽力障礙治療
齡時才被發現。對嚴重的雙側性先天性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家長可能在生後1周左右,發現新生兒對他們的聲音或其他聲音沒有反應而注意到。
所有嬰兒和兒童應作聽力喪失的篩查。聽力損害的診斷必須儘早,才能使適宜的語言輸入,並導致最佳的語言發育。早期診斷的最大障礙是延誤轉診至專家,儘管已經意識到或懷疑說話和語言的發育遲緩是由於聽力喪失所引起。如果一個兒童說話發育不正常,應考慮耳聾,智力發育落後,失語症和孤獨症的鑑別診斷。
許多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的兒童有前庭功能障礙,表現為運動發育的延遲或退化。另外,兒童和幼兒患中耳炎可有表現為運動障礙的前庭損害。運動發育異常有時與更多的總體發育落後不一致,如智慧型發育落後,這導致不適宜的照顧.
治療
目的是支持最佳的語言發育。所有聽力喪失兒童應作語言功能的評價,並通過適宜的治療糾正語言障礙。生後第1年是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因為小兒必須從聆聽語言直至自發地學說。耳聾小兒只有通過特殊訓練才有語言的發育,最理想地是一旦診斷為聽力喪失時就開始。必須為耳聾嬰兒提供一種語言輸入方式。例如,可視性符號語言,能為以後的口頭語言發育提供基礎。
由中耳炎導致傳導性聽力喪失者,可通過助聽器或外科手術來改善(根據兒童年齡行經鼓膜切開術伴或不伴增殖體切開術),減輕充血劑抗生素不能改善這些兒童的聽力喪失.
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可通過各種助聽器得到幫助,在診斷後儘可能早地安裝放大助聽器(即使只有6個月的嬰兒)。對雙側性感覺神經性耳聾,可將雙耳放大器放在耳廓後或用耳內助聽器以獲得最大聽力,並使聽力定位發育。雙側性聽力極度喪失的2歲以上兒童,不能完全從安置這樣的放大助聽器中獲益,而適宜作耳蝸植入。無論耳聾是先天性或後天性,耳蝸植入在許多極度耳聾的小兒中導致聽音交流,但似乎對那些已有語言發育小兒的效果更好。腦膜炎後耳聾的小兒可發生內耳骨化,他們必須儘早植入耳蝸,以獲得最佳效果。通過植入腦幹刺激電極可幫助由於腫瘤破壞聽神經而導致耳聾的小兒。
關閉無論是先天性或是後天性的外周淋巴管瘺,可保存部分聽力並防止進一步的聽力喪失。糖皮質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藥物對由於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引起內耳疾病的小兒有益。
在學校應提供給單側性耳聾的小兒一套系統,包括允許教師用話筒將信號送入裝在那隻好耳內的助聽器中,以改善在噪音環境中聽人講話的能力。

篩查技術

耳聲發射測試
定義:耳聲發射是一種產生於耳蝸,經聽骨鏈及鼓膜傳導釋放入外耳道的音頻能量。

聽力障礙聽力障礙

耳聲發射的分類:根據是否由外界刺激所誘發,將耳聲發射分為自發性耳聲發射(sOAE)和誘發性,耳聲發射(eoae)兩大類。其中誘發性耳聲發射,根據誘發刺激聲的不同又分為:瞬態聲誘發耳聲發射(teoae)、畸變產物耳聲發射(dpoae)、刺激頻率耳聲發射(sfoae)和電誘發耳聲發射(eeoae)。
耳聲發射的特點:耳聲發射具有非線性(強度增長的非線性是耳聲發射的一個重要特點);鎖相性(耳聲發射的相位取決於聲刺激信號的相位,並跟隨刺激相位的變化而發生固定的相位變化)、可重複性和穩定性。
1 瞬戀誘發耳聲發射
瞬態誘發耳聲發射是指耳蝸受到外界短暫脈衝聲刺激後,經過一定的潛伏期,以一定形式釋放出的聲頻能量,其形式由刺激聲的待點決定。通常使用短聲(click)或短音(tonepip)作為刺激聲,耳蝸在接受刺激聲後20ms以內外耳道內記錄到的聲頻能量。這項技術具有客觀性、敏感性和快速無創傷性等特點,因此在新生兒(和嬰幼兒)聽功能檢測(監測)中有其特殊的套用價值。在已開發國家,瞬態誘發耳聲發射技術已成為新生兒聽力篩查的一項常規技術。中國聽力學工作者也使用這項技術在局部地區開展了新生兒(和嬰幼兒)的聽力篩查工作。 瞬態誘發耳聲發射測試參量的選擇①刺激聲:短聲(click),脈寬80us;②刺激聲構型:非線性短聲--3個等幅的同相位短聲和1個反相的3倍於前者振幅的短聲)。③給聲速率:80次/秒或50次/秒;④刺激聲強度:70-84dbpespl;⑤掃描時間12.5ms或20ms,信號延遲2.5ms⑥信號疊加次數:50-260次;信號分別採集到a和b兩套緩衝存儲器內,經積分和統計處理計算兩套緩衝存儲器內信號的相關率及頻域內信號的功率譜。
2 瞬態誘發耳聲發射對新生兒聽力篩查的技術要點
環境噪聲的控制:使用瞬態誘發性耳聲友射進行新生兒聽力的初篩和復篩,不需在隔聲室內進行,只需將測試環境噪聲控制在45-50db(a)以下即可。測試時機的選擇:綜合中國新生兒住院期間聽力篩查的實踐經驗,以及瞬態誘發性耳聲發射(teoaeo)篩查的通過率,建議篩查時間安排在生後24-48小時(甚至於3-5天,新生兒安靜狀態或睡眠時進行。
附:在生後24-48小時(甚至於3-5天)一般出生後3天;自然分娩﹥2天;剖宮產﹥3天;早產兒:母受孕﹥34w後5天;小於胎齡兒、巨大兒5天;器械助產兒7天;測試探頭的放置:探頭在外耳道的正確位置及密閉程度,對提取耳聲發射信號、減少或排除內外環境噪聲,保證標定刺激聲到達鼓膜的強度都十分重要。因此,正確放置測試探頭,是完成新生兒瞬態誘發性耳聲發射聽力篩查的重要環節。在測試過程中,探頭密閉地放置在外耳道外三分之一處,其尖端小孔要正對著鼓膜。不同探頭耦合情況下;耳道內聲刺激的波形和頻譜也有所改變。噪聲排斥水平控制:如何最大限度的提取反應信號而減少噪聲信號的進入,是進行瞬態誘發性耳聲發射測試的關鍵。操作者可以通過調節耳聲發射測試系統提供的噪聲排斥水平來解決這一問題。
3 畸變產物耳聲發射

聽力障礙《聽力障礙》

誘發聲為兩個不同頻率的持續純音fl為較低頻,f2為較高頻.當f2/f1=1.2時產生最大的反應振幅。.畸變產物其頻率與刺激聲有固定關係,如2f1-f2、f1-f1等的優點:判斷容易,在頻譜上表現為純音樣的窄帶譜峰,一般以高於本底'噪聲3db為確認標準。其特點是對測試環境的要求低,抗干擾強,波形容易辨認。
4 耳聲發射注意事項
oae缺乏可由各種原因(包括中耳功能不良到各種程度的感音神經性耳聾)引起,缺乏oae不作為嚴重聽力損失的指標,嬰幼兒由於生理噪聲,1000hz以下oae振幅低,不要過頭估計其病理性質,但是如能引出oae,表明其聽閾好於30~40db,但不能決定其真正的聽閾,oae的存在,不能排除聽神經病
中耳功能測試,(聲阻抗測試)
常用的有鼓室導納測試。常以鼓室導納圖中鼓室導納曲線來判斷中耳鼓室的壓力。當鼓室導納曲線位於-l00至+l00dapa之間時,圖為a型,顯示中耳鼓室壓力和中耳功能為正常範圍。
聲反射閾測量,正常聲反射閾為70-95dbhl。聲導抗測量注意事項:
1X3000名8~12月齡嬰兒追蹤性聽力檢查,30%在檢查時就有分泌性中耳炎,標準探頭音檢測。
1 將探頭音頻率提高到600~1000hz,4個月以下嬰兒可獲有價值的聲導抗圖,聲反射的存在說明中耳功能正常, 並可排除聽神經病,但聲反射閾與聽閾間無直接關係,但從來沒有聲反射閾在真正的聽閾以下引出。
2 嬰兒的外耳和中耳經歷了一些結構的改變,這可以影響傳導機制的機械一聲學性質。小於7個月的嬰兒,由於耳道軟骨部軟,骨部尚未發育,放入探頭可致耳道塌陷,易測出b型鼓室導抗圖的假陽性結果。
3 嬰兒分泌性中耳炎鼓室導抗圖可能呈a型,paradise報導經耳鏡檢查及鼓膜切開診斷為分泌性中耳炎嬰兒40耳,其中24耳呈正常鼓室導抗圖。多頻鼓室圖證實外耳和中耳的總的成熟導致在出生時的質量增加當嬰兒長大後逐漸減少。
常規的226hz探測音的鼓室圖對幼年嬰兒是無效的試驗。
4 聲導抗檢測為鑑別傳導性聽力損失和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有用工具,但用於6月齡以下的嬰兒,其價值有限。據報導用660-1000hz探測音,有可能提高其使用價值。
發出對7個月以下兒童鼓室圖解釋的下列警告:“異常鼓室圖”顯示和較長受試者同樣的價值; 正常"鼓室圖沒有診斷價值,因為它們可能合併有或無滲液。推薦對6個月以下嬰兒用1000hz探測音鼓室測量,用y一鼓室圖。3 聽覺誘發電位測試技術
聽覺感受器在接受外界刺激聲後,中樞神經可以產生與外界刺激聲相關的生物電變化,這種電活動可以從腦電背景活動中提高乾聽覺誘發電位的起源及波形:聽力正常者的聽覺腦幹反應(abr)或稱腦幹聽覺誘發電位(baep)是指耳機發放短聲(click)刺激後10ms內記錄到的一組振幅強弱不等的連續波;一般由6-7個穩定波組成。按國際有關規定用羅馬數字ⅰ-vii順序標記,其中ⅰ、ⅲ、v波最穩定,隨刺激聲強度的降低,v波消失的最晚。雖然各波的精確解剖起源尚未確定,但各波潛伏期相對穩定,粗略反映了神經衝動從聽神經遠端經腦幹向中樞傳導的過程;各波的可能對應
主要起源於腦幹,代表腦幹水平的誘發電位活動。ⅰ、ⅱ波實際代表聽覺傳入通路的周圍性神經核群的電活動,其後各波代表中樞段動作電位。換言之,ⅰ波潛伏期代表聽覺通路的周圍性傳導時問,而ⅰ-v波間潛伏期(ⅰpl)系腦幹段聽覺中樞性傳導時間同時也代表腦幹功能的完整性。
注意事項
聽力障礙《聽力障礙》

1 小兒處於聽覺系統的發育過程,新生兒abr波形主要由i、iii、v波組成,ii波缺失,v波振幅較成人低,各波的潛伏期均較成人長,隨生後月齡增加,潛伏期日趨縮短,一般至2歲時才能達到成人標準。通常以iii或v波的最後消失作為判斷abr反應閾的指標,並需反覆評定。
2 abr反應閾與行為聽閾間並不一定十分吻合,因此稱反應閾。短聲abr反應閾只是反應2~4khz的聽力水平,不能代表全部聽力,補充帶頻率特性的短音或短純音abr有助於低頻聽力的狀態。
3 abr只反映腦幹水平的聽覺功能狀態,不能反映皮層水平的聽覺處理過程,有嚴重皮層功能障礙的兒童,也能記錄到正常的abr波形。
4 abr的測試結果受測試參數設定影響很大。聲刺激強度、速率、不同濾波範圍等均直接影響各波的潛伏期、振幅以及波形。此外,abr雖是一種不需要受試者主觀參與的客觀測試手段,但測試結果的判斷上卻受測試者主觀影響。因此,各檢測中心應建立自身的正常值標準。
5 是一種給聲反應,依賴於神經衝動發放的同步化程度,上升時間越短的聲刺激,引起神經發放的同步化越好,得出的波形清晰,但頻率特性越差。
6 短音或短純音abr,特別是以低頻(0.25、0.5、1khz)作為刺激聲,對abr的形態和振幅影響較大,反應的各波波界分化不清。有些國家將之作為確定低頻聽力的手段,但國內經驗不多,須積累經驗。
7 除通過氣導給聲,測試abr外,還可通過骨導給聲測試abr。骨導abr在肯定嬰兒實際聽閾和鑑別傳導性及感音性聽力損失上有很大作用,值得套用。
8 同步性檢查和聽力檢查:
反應閾和聽閾
所得閾值,是神經衝動的同步性閾值,為反應閾,而不是聽閾。
aabr測試
是以聽性腦甘誘發電位測試技術為基礎,通過新算法及專用的的測試探頭,而實現的快速,可靠,無創的檢測方法。
聽覺相關電位測試(40hz.aerp)
其反應閾40dbnhl可作為觀察低頻聽力的一個參考指標。40hz-aerp用於觀察低頻聽力,可以補充abr只記錄高頻反應閾的不足。但由於40hzaerp受睡眠的影響,單純用其評價低頻聽力也是不夠全面的,需結合abr的測試結果進行綜合評價。
聽覺行為反應測試
鼓聲、揉紙聲和鈴聲作為聲源,觀察患兒的聽覺行為反應。
由於月齡6個月以內嬰幼兒的聽覺和認知發育仍處於不穩定階段,聽力學評估應以客觀聽力學檢查的結果為主,參照聽覺行為反應的測試結果和所填寫的相應聽覺發育觀察表的結果,才能更為全面和可靠。這個時期的聽力學評估對於早期干預來說,是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一環。行為測聽是進行生理測試和行為測試交叉核查所必不可少的
為此有以下幾點看法:
⑴不宜單純簡單化的以abr+40hz作為3~6月齡嬰兒的聽力全面評價
⑵6月齡嬰兒可用行為觀察測聽(boa),它們代表的是閾上反應,不能用以排除輕或中等聽力損失,但可使聽力整體印象具體化.
五 新生兒聽力篩查干預技術
聲放大助聽技術
干預時間最佳在出生6個月,甚至更早。
醫學干預
1 清除耳道盯
2 治療分泌性中耳炎
3 先天性外耳及中耳發育畸形
4 人工耳蝸的植入。
三 康復訓練
聽功能訓練;
言語和語言功能訓練;
語言治療;
父母與教師的參與;

保護方法

 胎兒期從孕婦入手保護聽力妊娠母體的抵抗力較他人弱,應避免去過於擁擠的場所,以免感染病毒性感冒

聽力障礙耳朵聽力重要
腺炎、腦炎風疹等傳染性疾病。
1 增強自身體質,重視飲食營養,適當活動,減少疾病的發生。
2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有利於體內分泌各種有利健康的激素,減少胎兒發育異常。
3 孕期避免接觸射線和噪音環境,一般不要接受預防注射,以確保胎兒健康成長。孕期儘量避免使用各類藥物,如必須用藥時,應該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禁用耳毒性藥物。
4 疑有家族遺傳性耳聾史者,夫妻雙方到醫院進行家譜分析、染色體和遺傳基因的檢查,做到優生優育,減少孩子耳聾的發生率。
5 新生兒期做好聽力篩查早產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黃疸等疾病極易引起感音神經性耳聾,對這些疾病的早期診治是防治耳聾的重要環節。目前上海市對所有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以期早期發現聽力異常的孩子。
6 嬰幼兒期注重細節預防感染孩子出現身體不適時應及時到專科醫院就診,不能憑經驗亂用藥,以防藥物過量或服用耳毒性藥物,延誤或加重孩子的病情。
7 噪聲能損害人的聽力,要注意遠離噪聲,兒童最好不使用耳機。
8 游泳或洗澡、洗臉時,應特別注意防止水進入耳內。
9 儘量不要用耳勺或發卡、別針、火柴棍等物挖耳。由於不熟悉耳朵的解剖結構,看不清耳內組織或用力不當,很容易損傷外耳道和鼓膜,病菌就此進入中耳腔內,引起中耳腔感染,甚至造成慢性中耳炎,影響孩子的聽力。 
10不能往耳里塞放豆子、小球等異物以免長期未被發現造成感染。

實例舉例

近年來,在校園裡、馬路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青少年朋友攜帶“隨身聽”聽音樂。有的同學在家裡為了不影響別

聽力障礙聽力障礙
人工作、學習,也常戴耳機聽收音機或看電視。能為別人著想,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久戴耳機聽收音機、看電視有害聽力。
微型錄放機、電視機耳機,輸出的音量一般在85分貝左右,這樣的音量對耳神經有很大的刺激作用,聽久了會造成聽力減退。戴耳機後,外耳道被緊緊扣住,高音量直接集中到很薄的耳膜上,聽覺神經的緊張,會造成神經系統的緊張,聽久了會引起大腦皮層的疲勞、過渡興奮。尤其是少數人在不同場所長期佩戴耳機不間斷地娛樂,聽的時間越長,聽覺疲勞越明顯,音量放得越大,越易對內耳聽覺神經系統造成損傷。特別是配有各種打擊樂的搖滾音樂和夾雜各種槍炮及爆炸聲的脈衝聲音並不次於工業生產中的噪聲,更容易引起聽力下降。
研究表明示長期收聽者聽閾明顯下降,而收聽時間越長,聽閾下降越明顯。

如何正確使用學習與娛樂設備從而有效地防止聽力下降呢?當你想戴耳機聽音樂時,請你最好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1 每聽半個小時後,取下耳機休息一會兒,每日聽取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
2 儘量把聲音開關調小,音量控制在75分貝以下為宜,以免過分刺激耳朵,影響聽力。
3 騎車、乘車、走路時最好不戴耳機聽音樂,以免造成交通事故
4上課時、寫作業時不要聽音樂,以免影響學習。

相關內容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主藏精,開竅於耳,醫治腎臟疾病的穴位有很多在耳部。所以經常進行雙耳鍛鍊法,可起到健腎壯腰、養身延年的作用。

聽力障礙按摩耳朵穴位
一 提拉耳垂法雙手食指放耳屏內側後,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內向外提拉,手法由輕到重,牽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為限,每次3~5分鐘。此法可治頭痛、頭昏、神經衰弱、耳鳴等疾病。
二 手摩耳輪法雙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推摩,直至耳輪充血發熱。此法有健腦、強腎、聰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陽痿、尿頻、便秘、腰腿痛、頸椎病、心慌、胸悶、頭痛、頭昏等病症。
三 提拉耳尖法用雙手拇、食指夾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發熱發紅。此法有鎮靜、止痛、清腦明目、退熱、抗過敏、養腎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壓、失眠、咽喉炎和皮膚病。
四 搓彈雙耳法兩手分別輕捏雙耳的耳垂,再搓摩至發紅髮熱。然後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讓耳垂彈回。每天兩三次,每次20下。此法可促進耳朵的血液循環,有健腎壯腰之功效。
五 雙手拉耳法左手過頭頂向上牽拉右側耳朵數十次,然後右手牽拉左耳數十次。這一鍛鍊還可促進頜下腺、舌下腺的分泌,減輕喉嚨疼痛,治慢性咽炎。
六 雙手掩耳法兩手掌掩兩耳廓,手指托後腦殼,用食指壓中指彈擊24下,可聽到“隆隆”之聲,曰擊“天鼓”。此刺激可活躍腎臟,有健腦、明目、強腎之功效。
七 全耳按摩法雙手掌心摩擦發熱後,向後按摩腹面(即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覆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經絡,對腎臟及全身臟器均有保健作用。
八 雙手掃耳法以雙手把耳朵由後面向前掃,這時會聽到“嚓嚓”的聲音。每次20下,每日數次,只要長期堅持,必能強腎健身。
以上八法,可根據各人所需選擇,或單項或幾項配合進行,只要能持之以恆,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聽力障礙的預防

聽力障礙影響語言的發育,也影響智力、心理和精神神經方面的發育,它給機體到來的障礙是多元性的——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社會方面的。因此,我們不但要有相對規範的治療康復手段,更要有相對完善的預防措施。
優生優育
優生優育是避免遺傳性聽力障礙的有效途徑。對於有遺傳性疾病家族史的患者要進行遺傳學檢查和評價,避免近親結婚,強調婚前醫學檢查都是必不可少的。
孕期檢查.婦女在懷孕期間,尤其是在前三個月以內,往往是胎兒內耳發育階段,要注意避免接觸耳毒性藥物、物理射線的照射、病毒感染、一氧化碳中毒等易引起胎兒內耳發育畸形的因素。
嬰幼兒期聽力障礙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
4歲以前的嬰兒聽力能力對於言語的習得非常重要,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可以導致小兒語言發育遲滯、構音障礙以及不能獲得語言。早期發現兒童的聽力障礙,早期進行介入干預,可以避免因聽力障礙帶來的社會溝通能力障礙,具有現實意義。
避免套用耳毒性藥物
臨床上要合理用藥,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如鏈黴素等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尤其對於嬰幼兒、家族成員易感者、以往套用過類似藥物的以及聽力輕度異常的個體。
及早治療可能引起耳聾的病因
1.全身疾病的治療對於可能引起耳聾的全身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要控制,合理用藥,避免累及聽功能。
2.局部疾病的治療對於引起耳聾的常見耳部疾病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耳硬化症以及突發性耳聾要積極治療,避免引起聽力障礙。
做好相對噪音的防護
避免長時間處在噪音環境中,長期持續佩戴耳機等造成噪音性耳聾的易感因素非常重要。此外,對於在噪音環境中工作的工作的人群要注意職業防護和定期複查檢測個體的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