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足

4.足部感染是不可忽視的糖尿病足的發病原因,足部感染是糖尿病足形成、發展及惡化為壞疽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足的治療1、改善微循環,針對糖尿病足肢端缺血、微循環障礙的病理改變,重新恢復足部循環是貫穿糖尿病足治療全過程的重要一環。 :改善微循環——針對糖尿病足肢端缺血、微循環障礙的病理改變,重新恢復足部循環,是貫穿糖尿病足治療全過程的重要一環。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變和(或)神經病變和感染等因素,導致糖尿病足或下肢組織破壞的一種病變。威脅糖尿病患者的嚴重併發症是,給患者及其家庭,社會照成嚴重的負擔。

糖尿病足的發病原因

1.糖尿病大血管病變是誘發糖尿病足的發病原因之一,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是全身大血管病變的一部分,主要病理改變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壁中層鈣化,內膜纖維增生,致使血管腔狹窄,下肢及足部供血不足,甚至肢端壞死。
2.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及微循環障礙也是糖尿病足的發病原因,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變、血粘度增高、微血流紊亂等因素致糖尿病微循環障礙,此為糖尿病足的病因病理基礎,亦是糖尿病足預後的決定因素。
3.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肢體營養和代謝紊亂的重要原因,與糖尿病足的發病密切相關。
4.足部感染是不可忽視的糖尿病足的發病原因,足部感染是糖尿病足形成、發展及惡化為壞疽的重要原因。足部感染的原因很多,既有局部因素,如足部皮膚損傷、高危足、死腔、引流不暢等,也有全身因素,如代謝紊亂、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等。

糖尿病足的檢查

(1)下肢體位試驗糖尿病足患者的在抬高下肢30-60秒鐘後可見足部皮膚明顯蒼白,肢體下垂後可見中部呈紫紅色。如果靜脈充盈時間(足部皮膚由蒼白轉紅潤的時間)在15秒以上,說明該下肢供血明顯不足。
(2)下肢動脈觸診可在國窩(膝關節後面的窩)及足背處觸診國動脈及足背動脈,糖尿病足患者可有動脈博動減弱甚而消失。
(3)肢體血流圖可了解肢體供血情況及血管彈性,但其準確性欠佳。
(4)超聲檢查常用的是彩色超聲都卜勒(Dappler)檢查股動靜脈、國動靜脈及足背動脈。可直接觀察並能定量定位分析,其每感性、持異性及準確性均較好,是一種無創傷性檢查方法。
(5)動脈造影可了解下肢血管病變範圍、血流分布以及有無側枝循環。但此法是創傷性檢查,會加重動脈痙攣使肢體供血不全,一般僅用於載肢手術前的定位檢查。

糖尿病足的症狀

1、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覺遲鈍或喪失,腳踩棉絮感。鴨步行走,間歇性跛行,休息痛。
2、肢端營養不良,肌肉萎縮張力差,關節韌帶易損傷。
3、皮膚瘙癢,乾而無汗,肢端涼、浮腫或乾枯,皮膚顏色暗及色素斑,毳毛脫落。
4、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深淺反射遲鈍或消失。
5、常見跖骨頭下陷,跖趾關節彎曲形成弓形足、槌狀趾.雞爪趾、夏科關節。骨質破壞可發生病理性骨折等。
6、肢端皮膚乾裂或水皰、血皰、糜爛、潰瘍、壞疽或壞死。

糖尿病足的治療

1、改善微循環,針對糖尿病足肢端缺血、微循環障礙的病理改變,重新恢復足部循環是貫穿糖尿病足治療全過程的重要一環。重新恢復足部循環的方法,可以給予微循環改善劑和血管擴張劑改善循環和高壓氧治療等。
2、抗感染,糖尿病足壞疽急性感染期臨床感染表現為紅、腫、溫度升高、痛、功能障礙。在糖尿病足壞疽急性感染期,強力抗感染是阻止病情發展的關鍵措施。理想的抗生素應具有高度抗病原菌的活性,在感染部位能達到有效濃度、毒副作用小且不易導致耐藥菌株的出現。
3、治療局部壞疽,①對於糖尿病肢端壞疽患者(濕性、混合性和乾性合併感染的),採用“一消、二減、三清除”的方法:首先消炎,使局部的紅腫消退、局限;然後在局部波動處,張力最大、低位處切開減壓、減張;再清除隔膜,充分引流膿液,同時分次清除壞死的組織。②延期切除縫合,於感染完全控制,肉芽組織紅潤後進行,包括傷口的再次清創和進一步骨切除,然後閉合傷口。③在清創的基礎上,局部濕敷硫酸阿托品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紅潤、豐滿,為上皮組織生長和植皮創造良好基礎。④擇期行部分前足骨切除術。
4、血糖控制,對於重症壞疽或重度感染是要停用口服降糖藥,接受胰島素治療。同時注意糖尿病足壞疽急性感染期存在胰島素抵抗,胰島素用量較大,感染控制後胰島素要儘快逐漸減量,避免低血糖發生。
5、六環保足治療系統治療糖尿病足第一環:減壓除創——劉氏多孔開創減壓法,令病變部位的張力迅速減低,控制潰爛部位擴散;
第二環:控制局部感染——利用中西醫藥物聯合優勢、分級用藥,有效控制感染,發揮中西合璧的獨特療效。
第三環:改善微循環——針對糖尿病足肢端缺血、微循環障礙的病理改變,重新恢復足部循環,是貫穿糖尿病足治療全過程的重要一環。
第四環:全面抗感染——強力抗感染是阻止病情發展的關鍵措施,理想的抗生素應具有高度抗病原菌的活性,在感染部位能達到有效濃度,毒副作用小且不易導致耐藥菌株的出現。
第五環:血管重建——這是本院診療核心技術,通過獨具特色的的循環疏通、血管重建中西醫組合方,系統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在缺血病變組織周圍形成側枝循環,改善血液供應。
第六環:生肌癒合——運用各種生肌手段,促進壞死局部生長,使創面早日癒合;修復受損神經,促進微循環,改善糖尿病神經病變,鞏固治療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