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缺鐵性貧血

造成缺鐵的病因可分為:鐵的攝入不足及慢性失血2大類。 (1)去除原發病與補充鐵劑同等重要。 (3)富含鐵的食物。

基本信息

簡介

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貯存鐵消耗殆盡,不能滿足正常紅細胞生成的需要而發生的貧血。屬於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在出現貧血之前的階段稱為缺鐵。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除了參加血紅蛋白的合成外,還參加體內的一些生物化學過程。故當貧血時,除了貧血的症狀外,還會有一些鐵缺乏的相關症狀。

病因

(一)發病原因
造成缺鐵的病因可分為:鐵的攝入不足及慢性失血2大類。
1.鐵的攝入不足成年人每天鐵需要量為1~2mg,育齡婦女、嬰兒和生長發育期的兒童、青少年的需要量增加。如食物中鐵的含量不足,或吸收不良,就容易發生缺鐵。肉類食物中的血紅素鐵易於被吸收,而蔬菜、穀類、茶葉中的磷酸鹽、植酸、丹寧酸等可影響鐵的吸收,故食物的組成,對鐵的攝入是否充足有較大影響。
藥物或胃、十二指腸疾病亦可影響鐵的吸收,如金屬(鎵、鎂)的攝入,抗酸藥(碳酸鈣和硫酸鎂)以及H2受體拮抗劑等藥物均可抑制鐵的吸收。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術後亦會減少鐵的吸收。
2.慢性失血慢性失血是缺鐵性貧血常見的原因。尤以消化道慢性失血或婦女月經過多更為多見。如消化道潰瘍、消化道腫瘤、鉤蟲病、食管靜脈曲張、痔出血及服用阿司匹林後出血等。子宮肌瘤或功能性出血導致月經過多(每月出血量>40ml),此外,反覆發作的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亦可因血紅蛋白由尿中排出而致缺鐵。
當體內鐵缺乏時,除可因血紅蛋白合成減低而致貧血外還可引起:
(1)含鐵酶的活性下降,影響細胞線粒體的氧化酵解循環。
(2)運動後骨骼肌中的乳酸堆積較正常人多,使肌肉功能及體力下降。
(3)單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使患兒神經及智力發育受到影響。
(4)上皮蛋白質角化變性,胃酸分泌減少。
(二)發病機制
在正常情況下,鐵的吸收和排泄維持動態平衡。體內的鐵呈閉鎖循環,人體一般不易缺鐵,只有在需要量增加、鐵的攝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況下,才會導致缺鐵。

治療

(一)治療
1.病因治療缺鐵的病因包括鐵攝入不足,鐵丟失過多。應儘可能去除缺鐵的病因。應注意單純補充鐵劑只能使血紅蛋白恢復,忽視原發病,將不能使貧血得到徹底治療。
2.鐵劑的補充鐵劑的補充以口服製劑為首選。目前常用的有右鏇糖酐鐵、硫酸亞鐵、琥珀酸亞鐵和富馬酸亞鐵等,每天服元素鐵150~200mg即可。於餐後服用,以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鐵劑忌與茶同時服用,否則易與茶葉中的鞣酸結合成不溶解的沉澱,不易被吸收。其他藥物中的鈣鹽及鎂鹽亦可抑制鐵的吸收,應避免同時服用。患者服用鐵劑後,自覺症狀可以很快地恢復。網織紅細胞一般於服後3~4天上升,7天左右達高峰。血紅蛋白於2周后明顯上升,1~2個月後達正常水平。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後,鐵劑仍需繼續3~6個月(或用血清鐵蛋白進行監測到>5µg/dl再停藥)以補充體內應有的貯存鐵量。
如果患者對口服鐵劑不能耐受,或具有胃腸外給藥,適應病者可改用右鏇糖酐鐵或山梨醇鐵肌注。用藥的計算方法是:所需補充鐵的總劑量=[150-患者Hb(g/L)]×體重(kg)×0.33。首次注射量為50mg,如無不良反應,第2次可增加到100mg,以後每周注射2~3次,直到總量注射完,不可超量,以免急性鐵中毒及血色病。5%~13%病人於注射鐵劑後可發生局部肌肉疼痛、淋巴結炎、頭痛、頭暈、發熱、蕁麻疹及關節疼痛等,多為輕度及暫時的。極少數患者可出現過敏性休克,可致生命危險,故給藥時應有急救設備(腎上腺、素氧氣及復甦設備等)。
3.擇優方案
(1)去除原發病與補充鐵劑同等重要。
(2)常用口服鐵劑:
①硫酸亞鐵0.3~0.6mg,3次/d,飯後口服。合用維生素C0.23mg/d,口服效果良好。待血紅蛋白恢復正常,貧血消失後仍要繼續服藥3~6個月。
②右鏇糖酐鐵,100~150mg,3次/d,飯後口服。
③多糖鐵複合物(力蜚能),1粒,2次/d,口服,為多糖鐵複合物。幾乎無任何腸胃反應與便秘等副作用患者易於接受。
(3)富含鐵的食物。
(二)預後
貧血本身不難治療,如果治療效果不好,應考慮到有無腫瘤和其他原發病的存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