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龍類

翼龍類

脊椎動物,古爬行動物爬蟲綱的1個目,也稱飛龍類。是能在空中滑行的一個類群。

基本信息

介紹

翼龍類於中生代侏羅紀出現,白堊紀末期全部滅絕,是爬行動物向空中發展的一支。外形似鳥,頭比軀幹大,呈尖形,頸垂直於頭,以關節相連。眼窩大,具有骨輪。牙齒細小或退化,骨中空,尾長或短。頭骨趨於癒合,胸骨發達,肢骨骨壁薄而髓腔大。前肢的肱骨粗壯,橈骨、尺骨頗長,前三指退化成小鉤狀,第四指特長,第五指消失。特長的第四指支撐著由身體側面伸張的皮膜,形成能在空中滑翔的器官。大的翼龍長達8米。

分類

翼龍類翼龍類
翼龍可分三類。
(1)喙嘴龍類(Rhamphorhyn-choids):尾長,口內有牙齒,掌骨較短,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如在德國索倫霍芬發現喙嘴龍(Rham-phorhynchus)。
(2)翼指龍類(Pterodactyloidea):身體短小,頭大,尾極短,口內牙齒稍退化,掌骨較長,如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翼指龍(Pterodactylus)。
(3)無齒翼龍(Pteranodons):具有聯合背
翼龍類翼龍類
椎,頭頂部有隆起的骨質嵴,牙齒極度退化,甚至無齒,如中國的準噶爾翼龍(Dsungaripterus)。後者發現於新疆烏爾禾早白堊紀地層中,化石完整。體較大,兩翼伸長可達3.5米,體長約0.9米。頭骨長,前端突而尖銳,頭骨上有中棱,鼻孔與眼孔連通。上下顎均有10餘個牙齒。第四腕骨與第四指骨特別長。

生活環境

翼龍類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最後的種類在白堊紀末絕滅。

發現史

翼龍類翼龍類
翼龍類化石在北美南美歐洲非洲亞洲澳洲等地都有發現。第一具翼龍化石是1784年由義大利自然學家CosimoCollini發現。喬治·居維葉(GeorgesCuvier)在1809年將此物種命名為翼手龍Ptero-dactyle;然而因為科學名稱的標準化,這物種的正式名稱改成Pterodactylus。1828年,瑪麗·安寧(MaryAnning)在英國萊姆里吉斯發現了雙型齒翼龍(Dimorphodon)。

自從1784年在索倫霍芬石灰岩發現第一個翼龍類化石以來,當地沖積層已發現29種翼龍類。現在大多數古生物學家認為翼龍類是採用主動飛行,而非原先認為的滑翔。

大多數翼龍類的骨頭是中空的,當沉積物堆積在它們身上時,骨頭會被壓平。當沉積物堆積到它們身上時,沉積物會壓縮骨頭,而非壓碎骨頭,所以化石保存得不是很好。目前保存最良好的化石是來自巴西的AraripePlateau。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