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偶虹文集:回憶錄卷

《翁偶虹文集:回憶錄卷》是著名戲曲劇作家翁偶虹先生所撰寫的藝事回憶錄之一。《翁偶虹文集:回憶錄卷》以作者畢生所從事的編劇生涯為主線,記述了半個世紀以來,他相繼為當代眾多的京劇表演藝術家編寫大量成名劇作的艱辛經歷及其經驗總結,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許多翔實的戲劇史料、藝壇的軼事趣聞以及民國時期北平、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社會風情,是一部難得的、原汁原味的、平民戲劇家的自述。

內容簡介

《翁偶虹文集:回憶錄卷》介紹了翁偶虹先生一生編寫創作劇本130餘部,排演110餘部,是中國戲劇史上最高產的劇作家。梅蘭芳、程硯秋、金少山、馬連良、譚富英、李少春、葉盛蘭等名角都“多虧了翁偶虹的這些劇本”才出名。翁偶虹在晚年總結一生的創作經驗,寫成《翁偶虹文集:回憶錄卷》。同時也是一部難得的、原汁原味的、平民戲劇家的自述。

圖書目錄

前言
一少年十五二十時
二幽咽泉流水下灘
三映日荷花別樣紅
四“鴛鴦”繡出從君看
五難得浮生半日閒
六四弦一聲如裂帛
七一枝紅杏出牆來
八無意拈來如意珠
九知音八曲寄秋聲
十“水晶簾”外“杜鵑”啼
十一舌底波瀾折“比翼”
十二一片冰心在玉壺
十三知音喜遇知音在
十四“盛世元音”斷續來
十五《牆頭馬上》《救風塵》
十六《白虹貫日》譜激情
十七故人異地兩悲歡
十八《百戰興唐》在上海
十九花雨繽紛翰墨緣
二十喜寫《十二金錢鏢》
二十一衷心扶植《野豬林》
二十二毫端先放幾分春
二十三試演夢中新“蝴蝶”
二十四重溫一曲《鴛鴦淚》
二十五《十三太保反蘇州》
二十六難忘哎嘔心《血淚城》
二十七英秀堂中君子風
二十八滿目琳琅獵藝林
二十九風雲兩度《雲羅山》
三十生淨爭趨《將相和》
三十一通力編排《宋景詩》
三十二三番修改《鬧天宮》
三十三“探母”聲中寫李逵
三十四“桃花”依舊笑春風
三十五墨鵲引出《響馬傳》
三十六《赤壁之戰》會群英
三十七上“摘星”而下“趕水”
三十八月有圓缺放眼量
三十九難得“荊釵”引“鳳凰”
四十東山霧隱《西門豹》
四十一千秋功過記“紅燈”
四十二天意憐幽草人間愛晚晴

序言

京劇自形成而至雄踞劇壇,一方面是由於優秀的演員層出不窮,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劇目的日新月異。從四大徽班起,經歷過的幾個繁榮階段,都含有新劇迭出的因素。
出現一個新的劇目,必然有完成這個劇目的作者。這些作者,一部分是演員自己編寫,如盧勝奎之編寫連台《三國志》、《鼎盛春秋》、《乾坤鏡》,胡喜祿與張喜子、王長壽之編寫《五花洞》,沈小慶之編寫《惡虎村》、《青草窪》,裕雲鵬之編寫《跑驢子》、《僧尼縫衣》、《掃地掛畫》、《浪子燒靈》、《樊江關》、《甘露寺》、《胭脂褶》,汪笑依之編寫《馬前潑水》、《刀劈三關》、《哭祖廟》、《博浪椎》、《獻地圖》、《黨人碑》、《馬嵬驛》、《桃花扇》,王瑤卿之編寫《天河配》、《萬里緣》、《棋盤山》,歐陽予倩之編寫《人面桃花》、《寶蟾送酒》、《饅頭庵》等;一部分是演員與文人合寫,如四喜班的《雁門關》、《梅玉配》、《乘龍會》、《貴壽圖》、《蜃中樓》,都是梅巧玲與一位候補知縣楊鏡秋共同編寫,“春台班”的《混元盒》、《綠牡丹》、《窘得福》,也是俞菊笙請文人襄助而成。王瑤卿、賈洪林合編的《天香慶節》、《薛剛鬧花燈》,也有文人莊蔭棠參與其事。就是以排演新戲馳名的“奎德社”組織者楊韻譜(梆子旦角,藝名還陽草),有的是他自己編寫,也有的是韓補廠、尹瀲甫、李直繩(別署斗山山人)以及通俗教育研究會編寫的。至於文人編劇,最早如牛都老爺(曾做御史)之編寫《德政芳》、《五彩輿》,史松泉之編寫《施公案》、《臥虎關》、《戰郢城》,李毓如、胡鶴年之編寫《兒女英雄傳》、《粉妝樓》、《十粒金丹》,觀劇道人之編寫《極樂世界》,盛伯義、準仲來、壽子年之編寫《富貴神仙》,喬藎臣之編寫《義烈奇緣》、《潘烈士投海》,梁巨川之編寫《混沌州》、《暗室青天》、《好逑金鑒》、《家庭禍水》,高閬仙之編寫《童女斬蛇》、《盧州城》、《孟母擇鄰》,韓補廠之編寫《丐俠記》、《玉簫緣》、《荊花淚》、《雙魚佩》,李直繩之編寫《一笑緣》、《醉遣重耳》、《雌雄蝶》。一九二。年左右,形成了“四大名旦”以競排新劇逐鹿劇壇的局面,波及其他名旦徐碧雲、朱琴心、黃桂秋、黃玉麟、雪艷琴、新艷秋,武生楊小樓、蓋叫天,老生周信芳、高慶奎、馬連良、言菊朋、王又宸,花臉郝壽臣等,都聘請文人編劇,湧現了一大批文人作者如樊樊山、李釋戡、羅癭公、齊如山、金仲蓀、陳墨香、潘鏡芙、蔡天囚、朱石麟、張冥飛、楊少廠、溥緒(即清逸居士)、賀薌坨、陳水鍾、李壽民、吳幻蓀等,他們的劇本,有的成為保留節目,直到今天仍流行於舞台之上,有的則人逝劇佚,有的則曇花一現,也有的未曾演出,束之高閣,箇中的成敗利鈍,原因很多。
文人編劇,都是京劇的愛好者,對於京劇的藝術規律,有不同程度的探討與研究,甚至還能粉墨登場,與演員時相過從。演員發現了適合自己演唱的題材,請文人編寫;或者是文人想到一個題材,說與演員,通過演員的思考,認為適合自己演唱而請之編寫,這樣的劇本,肯定會實現於舞台。有時,文人興之所至,發現了題材而沒有想到具體的演員,經過種種渠道,傳到正缺乏新劇的演員之手,不妨一試,也能付諸實現。至於演員對劇本的質量要求比較高,而文人完成的劇本不能達到他們的要求;或是演員肯定了劇本,而被他們的親友所梗阻;或因其他人事關係,以致劇本只能雌伏於案頭,不能雄飛於台上,這種情況也是屢見不鮮的。
我自幼於攻學之餘,即嗜戲曲,青年時期,也曾以票友身份粉墨登場,同時在報刊上寫些評論、探討戲曲的文字,結識了許多演員和研究戲曲、編寫劇本的知名之士。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供職於中華戲曲專科學校,耳聞目接,無時非戲,無處非戲,從此就置身於戲曲圈中,奠定了以編劇為終身職業的基礎。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伏案執筆,而且還要擔任沒有導演職稱的排戲者,為鼓師寫全劇的鑼鼓提綱,為舞台工作者寫全劇的檢場提綱,為劇中角色設計穿戴扮相,為劇本演出而到後台把場,並以編劇者的身份組織劇團,隨團到各地演出。在這種情況下,我給予演員和觀眾的印象,既不是文人編劇者,也不是演員編劇者。有的說我是箇中人(內行),有的說我是門外漢(外行)。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應當擺在什麼地位,只是憑藉我那淺薄的文學基礎,琢句遣詞,融化於劇本之內,力求符合於戲曲的藝術規律,以期作者與演者能夠達到真誠的默契和諒解。我就是這樣地經歷了五十餘年的編劇生活,寫了百餘個劇本,但是實現於舞台之上的也僅僅是十分之六。其中的成敗利鈍,既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箇中甘苦只自知”。因而聯想到從前的文人編劇者,可能與我有不同程度的成敗利鈍的遭遇,同樣是“箇中甘苦只自知”的。
幸運的是,我後半期的編劇生活,正趕上全國解放,新中國的光輝普煦大地,在黨的文藝政策的指引下,我受到了黨的教育,懂得了以編劇的崗位,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重要性,鼓舞我增強了更加旺盛的寫作精力,提高了寫作水平。更使我聯想到從前的文人編劇者,都是才高於我的斲輪老手,但卻沒能像我這樣幸福地趕上了新時代。
五十年來,每一個劇本的寫作動機與成敗後果,都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人事關係。為了真實地寫下這本回憶錄,我既不諱言失敗的教訓,也不溢美成功的鼓勵,更不想以今天的認識與覺悟把從前曾寫過的帶有某些局限性的作品隱蔽起來,避而不談。而是想從我個人這個微不足道的角落,或者可以看出文人編劇者所走過的曲折道路,尤其是因為得到黨的教育和指引,從文人編劇者走向新中國文藝工作者的道路。
往事茫茫如雪泥鴻爪,而記憶草草如隔霧尋峰。書中貽誤之處,在所難免。我謹以求實之誠,希望讀者予以指正。
翁偶虹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六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